作者归档:康健

1958年成都会议上的个人崇拜

1958年的成都会议上,党内的个人崇拜被提到了新的高度。

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讲到“个人崇拜”问题。他先若有所指地说:

“有些人对反对个人崇拜很感兴趣。”

然后说:

个人崇拜有两种:一种是正确的崇拜,如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正确的东西,我们必须崇拜,永远崇拜,不崇拜不得了。真理在他们手里,为什么不崇拜呢?我们相信真理,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一个班必须崇拜班长,不崇拜不得了。另一种是不正确的崇拜,不加分析,盲目崇拜,这就不对了。反对个人崇拜的目的也有两种,一种是反对不正确的崇拜,一种是反对崇拜别人,要求崇拜自己。

毛泽东提倡个人崇拜,其它人积极表态效忠。3月18日,陈伯达在发言中把个人崇拜提到理论高度,他说:

“应当把必要的权威同个人崇拜区别开来,这是两种不同的事,没有权威是不行的。”

陈伯达引用恩格斯的《论权威》以后说:

“权威问题,对马克思主义者来说,是一种常识,没有权威,革命就不能前进;正如没有舵手,轮船不能前进一样。任何阶级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代表群众的中心人物和中心思想。

马克思、列宁如此,毛泽东同志在中国也是如此。他是我们中国无产阶级思想的中心人物。”“我们是国际主义者,我们有权威,有代表人物,中心思想,但并不是个人崇拜。”(毛插话:怎么不是个人崇拜?你没有个人崇拜怎么行?你又承认恩格斯,你又反对个人崇拜。我是主张个人崇拜的。就是说,正确的主张赞成,错误的主张反对。)

陶铸说:

“对主席就是要迷信”。

柯庆施说:

“相信毛主席要相信到迷信的程度,服从毛主席要服从到盲目的程度。”

其他中央领导人也纷纷对毛泽东大加赞扬。有的说:

我们的水平比主席差一截,应当相信主席比我们高明得多,要力求在自觉的基础上跟上……主席的作用不是当不当主席的问题,不是法律上名誉上的问题,而是实际上的领袖。

有的说:

要宣传毛主席的领袖作用,宣传和学习毛主席的思想。高级干部要三好,跟好,学好,做好。

有的说:

毛主席的思想具有国际普遍真理的意义。

苹果有文化,外来和尚会念经:从“斜玉旁”和“王字旁”说起

前一阵,升级了iphone手机的系统。新版的iOS5中新添了部首选字功能。如图,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

skitched-20120225-145932.jpg

在部首列表中,没有“王”部,只有“玉”部。由于部首列表首先依部首比划排序,所有“‘王’部”的汉字都被列到了5划的“玉”部。不得不说,苹果这一点上显得很有文化。

从来就没有王字旁

究竟应该是“”还是“”呢?在《说文解字》中,这两个字解释很明确。

“玉”的解释是:

“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象三。玉之连丨,其贯也。凡玉之属皆从玉。”王阳明为其加注:“三画均正如贯,玉也。”

“王”的解释是:

“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谓王。’凡王之属皆从王。”王阳明为其加注:“中画近上,王者,则天之义。”

可见,二者含义完全不同。“王”表示的意思多是与宫廷、帝王相关,而“玉”则多与宝石、玉石相关。常见的这类汉字,大多与“玉”有关。如:

“琪”,美玉名。

“琳”,青碧色的玉。

所以,这些汉字的偏旁应该是“斜玉旁”,而不是“王字旁”。斜玉旁的汉字多有中正、贯通、高洁的含义,王字则强调“天命所归”。如果这个偏旁表示的是“王”,则“琼瑶”、“周瑜”、“公瑾”将纷纷失去翩翩美感。

“斜玉旁”的误会是如何产生的?

“王”表示王者、官者的人,玉字那一点强调是挂在这些人腰间的东西。二者是有关连的。写成偏旁部首的时候,玉字那个点的空间太小了,便简写成“王”。这个偏旁有个别名,叫“玉补”。

为什么很多人习惯把这个偏旁叫“王字旁”呢?

这个谬误的始作俑者是《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这两部新辞书为了配合简化汉字的需要,在偏旁部首列表中简单化的把“斜玉旁”归为了“王”部,未作任何说明。几十年下来,这一代人就习惯性的“王字边”、“王字边”了。说起来,这也是简化汉字的遗毒。

此次苹果的iOS系统升级,旗帜鲜明的纠偏,颇有些“墙里开花墙外香,外来和尚会念经”的意味了。

滴水洞与“二〇三工程”

skitched-20120225-163144.jpg

滴水洞”在毛泽东的老家韶山冲西南约五公里,在他家的祖居附近。毛泽东的曾祖父母、祖父母等先人安葬于此。毛泽东自己说:

“这是个好地方,小时候我在这里放过牛,打过柴,割过草,和小伙伴们打过架”。

1959年6月,毛泽东回故乡时,对随同的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说:

“小舟,这个地方很安静,我退休后,你在这个地方搭个茅棚给我住好吗?其它领导来休息一下也可以嘛!”

不知道是周小舟不会拍马屁,还是几个月后被打成“彭黄张周”反党集团而没有机会,毛泽东的要求没有下文。

1960年5月,毛泽东在湖南又同新任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谈起这件事。张平化很快拍板在这里大兴土木,代号为“二〇三工程”,迁出了在这里居住的农民,整个滴水洞地区封锁保密。

参照毛泽东在中南海的住房式样,再吸取苏联建筑保暖防寒的优点,修建了以三座大楼为主体的建筑群,毛泽东住的那栋楼有主房、副房、会议室、餐厅、娱乐室等,同时还修通了韶山冲到滴水洞的公路。

整个工程历时两年,1962年竣工。

在建设期间,正是全国饿死人最多的时候。韶山原东郊公社(后改为龙洞公社),1958年10月到1961年3月,三个大队死亡707人,占总人口的13.5%。陈赓公社的楠香和石匠两个大队死亡率都在百分之二十左右。全县约死3万人。

摘自杨继绳:《墓碑

坐地铁

地铁 地铁车厢 北京地铁

一个人下班回家,总是近于夜深的时候。倒数第二班的地铁已经没有多少人了。左手边十步开外坐了个军人,上尉军衔,皮肤黝黑,携了个旅行箱,正在闭目养神,身体随车身的摇摆微微晃动,细一看竟很有节奏;对面坐了个乞丐,眼光漠然的盯着我,毫无表情,仿佛正在欣赏我的后脑勺。

车门开了,上来一个人,墨镜风衣不说,右手居然一直在怀里放着,左手手指随意弯曲,竟也显的如此狰狞。墨镜周围露出的皮肤仿佛诺曼底登陆后的海滩,崎岖不平。他看了看那个军人,嘴角微微动了一下,好像篝火中的灰烬被轻轻拨弄了一下,似有似无的摇了一下头;又看了看乞丐,墨镜上面的眉毛动了一下,随后又舒展开了,如同宠物狗咬了一块馒头后发现不是肉又松开了嘴。最不愿看到的事情发生了。他开始看我了。耳边响起了“咚咚”的声音,不知是火车的颠簸还是心脏的颠簸发出的声音。

“上个月有人在六里桥被人砍掉了一双手,知道么?”

我屏住呼吸,努力压制着心脏以免它跳出来:“不知道。”一幅没有表情的表情,好像我真的不害怕。

“五天前昆玉河里捞出来两个人脑袋,听说了么?”

还能怎么办?

“没……”后面那个“有”字竟没发出声音。

我忽然发现墨镜下面的嘴角有一点点上翘。我感到那双眼睛透过了我的身体,也在看我的后脑勺。

“昨天有人在朝阳门被十几个人追,身上挨了四十多刀,这事你总知道吧?”他问。

“不……不知道……”我知道,自己已经被宣布进入紧急状态了。如果再有第四个问题,我不知道自己会怎样。

一件明晃晃的东西被他从怀里拽了出来,一下子出现在眼前。

车体的颠簸消失了,那个军人和那个乞丐也消失了,世界上只剩下了我和那张戴着墨镜的面孔。他的嘴唇在动!他又要问了!

该来的总是要来的。第四个了。

“那您来份《法制晚报》看看吧?”

本文作于2006年2月9日,根据郭德纲相声《坐地铁》改写。近日读子渔文学训练·1·》之大段淋漓白描,随和。

无出人头地之日,有默默无闻之实——说几句《参谋助手论》(附1994年版PDF下载)

cmzsl.jpg

曾在自己2011年的读书总结中提到了这本书。晚上偶然在豆瓣看到首页推荐《参谋助手论——为首长服务的艺术》,感觉封面变了,点开,原来是再版了。这本印数3000的小册子能在出版18年后再版,该归功于谁呢?

这本书,读了你会失望的。

豆瓣上的的推荐语是:

官场潜规则原生态实录

《南方周末》专版采访介绍

3天内微博转发9000次 评论近3000条

这本书里面记录的,是作者多年军旅文职工作的心得体会。以后来的信息判断,作者著得此书,却未得大升迁。这本书绝非教人为官,更难孚“官场潜规则”一类的噱头。这本书,只是教人做一个秘书,服务好领导。

如果想通过这本小册子,一窥“宋思明”的究竟,甚至想成为“宋思明”,那算是摸错门了。照这本书里的文字,最多只能做一个周到细致的秘书,秘是文秘的秘,书是文书的书——而绝非在系统内处处运筹帷幄,事事存乎一心,天天呼风唤雨的宋思明。当今中国大陆,大部分的秘书做不到那样,大部分的秘书,都如书里所写。书很写实,看了会让猎奇者失望的。

所谓政治学,绝不是当众的虚头八脑,也不是刻意的似是而非,更不是我们或多或少已经习惯的开会、汇报、喝酒、表态。政治学的大门道,政治理论的大气魄,已被这种酱缸味的官场文化弄得串味了。读这本书,不如直接读官场主题的作品,《国画》远比《参谋助手论》更刺激,也更有味道。

既然是军队秘书所写的书,就引一句德鲁克评价军队的话:

普鲁士军队等机构实力之所以如此强大,正是因为它们能挖掘出人的潜力。

读这种书,既不励志,又无启发,只会教人循规蹈矩,不要出错,教万言万当,不如一默——你的潜力又如何激发呢?如本书原文:

只要你作为秘书,就要时刻准备着:无出人头地之日,有默默无闻之实。

斯言诚哉。

 

附:

参谋助手论:为首长服务的艺术》,1994年版下载:下载1下载2

大饥荒中核武研究人员的日常生活

题记:一直以为罗布泊是科研人员是温室中的英雄,可以躲开一切风波。

8BBE850F-150A-4F7E-B04A-0973FBF4C1C3.jpg

我国原子弹正式起步研究制是1959年下半年。这正是我国经济困难时期,粮食定量供应,副食品短缺。核武器研究院的广大科技人员,同样渡过了每天挨饿、身体浮肿的艰苦时期。

科研人员每天在食堂吃不饱,但回到研究室立刻开展工作。两个小时后,肚子抗议了,于是有人拿出酱油瓶冲一杯汤;有人挖出一勺古巴黄色糖冲一杯糖水;还有人拿出伊拉克蜜枣,含到嘴里。“加餐”后立即又埋头工作,就这样坚持到下班。大家自我鼓励和互相鼓励:喝一杯酱油汤或糖水,应坚持工作一小时以上;吃一颗伊拉克蜜枣,应坚持工作一个半小时以上。

我国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当时是院理论部主任,他的岳父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德珩,有时支援他一点粮票。他拿这点粮票作为奖励。谁的理论计算又快又好,他就奖励谁几两粮票。

核研究院副院长、著名核物理学家朱光亚,从长城外爆炸物理现场回来,途中买一点青色的杏子,回到院里送几个给我。因快下班了,正是饥饿的时候,我既没有洗手,也没有洗杏,马上送到嘴里,是苦是酸是涩,也未来得及感觉,但觉得有了点力气,就继续加了一会儿班。看着窗外还未落山的太阳,说了一句:“光亚司令今天真是雪中送炭。”

远在新疆的罗布泊核试验基地,百万大军在那里从事科研工作和基建工程,在那大戈壁里,条件本来就很苦,在那三年最困难的时候,曾经断炊。罗布泊本来植物稀少,可以吃的如榆树叶、沙枣树籽,甚至骆驼草,都被他们拿来充饥了。当时的国防科委主任聂荣臻元帅不得不向内地求援:

“我以革命的名义向大家募捐,请求你们立即搞一点粮食和副食支援我们的试验基地吧,我们的科技人员太苦了,他们能不能活下来,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

摘自杨继绳:《墓碑

崔济哲家的大饥荒

题记:新华社前副社长崔济哲的父亲崔柏森是一位微生物专家,1961年任第一轻工业部发酵研究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崔济哲日后详细记载了大饥荒时期的日常生活。大笔杆子的笔尖确实生动。八卦一个,崔济哲已于2010年被免职。(via

E746EF75-4925-4281-97E6-26CB72525263.jpg

1961年,人们已经饥饿到了顶点,我们家吃过米糠窝窝,野菜粥,榆树叶团子;有一次,父亲不知从哪里弄回些酒糟,我家吃了几天酒糟窝窝头。能吃的吃了,大家还都感到饿,天天饿得前心贴后背。那时候感到人生最大的奢望就是能吃饱,吃什么都行,只要能吃饱就是神仙。

有一天,我听到父母在吵架,准确地说是似乎是母亲在和父亲吵。母亲在低低地哭泣,在数落父亲:你每天吃饭,就只扒拉两口,光喝白水,能行吗?你这么高的个子,这么大的人,办公室老孙跟我说,你几次头昏得差点支持不住。父亲说话低沉缓慢:你不也把那几口饭尽量剩给孩子们啦。哲儿他们是男孩子,运动量大,正在长身体,我们少吃口也到不了哪去。再说,你也不能这么刻薄自己,瞒过别人还能瞒我,你也浮肿得快到膝盖啦!母亲抽泣着说,你看看你浮肿成什么样子了?小腿上一按一个深坑,蹲下都不敢马上站起来。老人们说,男怕穿鞋,女怕戴帽。你浮肿的都快到膝盖了!听说现在医院里一看你们男的肿过膝盖的连收都不收,叫回家等着……母亲深深地抽泣,沉重地呜咽。我只感到两行热泪顺着眼角流下去。

从那以后,每天下午我和弟弟都背上破篓子上六里屯农村或鬼子坟地去撸榆树叶或挖野菜。那时因饥饿,学校已经不得不改成半部制了。母亲准备了两个大盆,我们弄回的树叶野菜洗干净,用热水焯了就放在盆里泡,把那些苦涩的叶子汁都发出来。有时候星期天,母亲会和我们一起去野地里,她指挥我们捉蝗虫,挖地老虎,蝼蛄。有时候,累得母亲脸色铁青吐绿水。但每捉住一只大蚂蚱她都很高兴。母亲告诉我们,她在北师大念书时曾专门旁听营养专业的课,这些活动物都是人体需要的高蛋白,一个大蚂蚱就相当于一个鸡蛋。在这方面你爸爸胆子特别小,他最见不得这些小昆虫,我们就瞒着他。把它们剁成馅和树叶野菜包在一起,作上记号,到时让他不知不觉地吃进去。母亲想得真细啊。好几次我把作了记号的菜团子也给母亲递过去,母亲总是笑着不接,说我又不是够不到,拿起的是一个没有记号的菜团子。

摘自杨继绳:《墓碑

附记:崔济哲已于2010年被免职。(via

张信哲:《由你带路》mp3下载/歌词(挪亚方舟2中文版主题曲)

也许这注定是一首小众歌曲,只因这注定是一部小众电影的主题曲。原谅我在这里贴一首歌曲,只为怀念做一个纯粹歌迷的日子,纪念那些由他的歌声相伴的日子感谢@MichelleBazinga 及时的提醒,没有错过这首《心情卡片》似的歌曲。下载链接在文末。

skitched-20120225-190925.jpg

歌词

张信哲:《由你带路》mp3/歌词

(挪亚方舟2中文版主题曲)

霓虹的旅程祈求力量 迷路的找寻渴望方向

有你在心中行成信仰 朝着勇气出航

我不怕多少荆棘刺伤 无所谓困难迎面阻挡

只要往远方的你眺望 就能看到光芒

我现在就要出发 跟随着你的步伐

在你的爱里不再害怕 虔诚地和你对话

相信你的保护 相信你始终眷顾

未来这张地图 就能看得清楚

我由你带路 做你的信徒

每一天都是起步 全新的祝福

相信你的保护 相信你始终眷顾

未来这张地图 就能看得清楚

我由你带路 做你的信徒

每一步都让我 走得义无反顾

mp3下载

请点击图标:

download_button.png

韦君宜和杨述一家的饥荒岁月

题记:作家韦君宜大饥荒时期供职于中国作协,夫杨述,时任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韦君宜日后用笔记录了这个高干高知家庭的饥荒岁月。文中加粗部分为后人加注。

64127CB7-D1E5-44F2-988C-6268C8CE584B.jpg

我是1959年从农村归来,又随即下放到北京郊区长辛店二七机车厂的。在长辛店这年的后半年,我们已经从自己的餐桌上发现了问题。一开始,工厂还有小卖部、食堂,后来就取消了。工厂对门的小饭馆,起初也还有肉菜,后来越变越差。夏天杨述带孩子们到工厂来找我,过星期天,我还能请他们在厂外小饭馆吃饺子。可是到了冬天,北京已经买什么都困难了。长辛店稍稍好一丁点儿,我记得星期六回家以前到街上买到一块熟牛肉和半个冬瓜带回家。家里的保姆和孩子们高兴异常,因为在城里已经买不到这样并非高贵的食物了。

这样情况,叫我回到城里怎能说好话呢?而且,城里情形也并不更好些。食物匮乏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肉已断档,鲜菜也没有了。有一阶段,我们家每天吃的是白米加白薯煮的饭,菜是腌菜叶,稍炒一炒。这种生活,曾使过去在我娘家待过多年的老保姆贵芳对我的孩子们感叹道:“唉!你们真命苦。这么小,吃这种东西!你们的妈小时吃的什么呀!”她这话作为“新旧对比”,那简直得说反动。

这时候,饭馆差不多都快关门了。孩子总嘴馋,有一次女儿缠着我:

“妈妈带我去吃饭馆。”

杨述这人爱吃饭馆,以前常带他们去的,这时也没办法了。我看孩子可怜,就答应:“好。”

带着她,母女两人走到离家很近的一家高级饭庄——新侨饭店对外餐厅。其实我也不知道这里在这种年代卖些什么,以为总还能吃到些好的。可是跨进去一看,唉!只有一盆蛋炒饭放在柜台上,来就餐的人每人给盛一碗就是了。但是,无论如何还是比煮白薯加咸菜好一点,我就让小孩享受了一顿非同寻常的蛋炒饭。

状况越来越坏了。北京郊区已不断传来饿死人的消息,城里人也出现了浮肿。我的婶娘双膝以下都肿了。人的肚子无法用气吹起来,批判也不管事。于是各种办法都出来了:提倡“再生菜”,就是把吃剩的白菜根用土埋在盆里,让它再长出几个叶子,可以吃;机关做“小球藻”,就是把池子里的绿色漂浮物捞起来培养,也吃,据说有蛋白质。这时我们还得去农村劳动,有一次在东郊平房村,劳动完毕,大家都去摘野生的马齿苋。我也摘了一大书包,拿回来煮着吃。没有了肉,保姆张文英想尽办法,她买些田鸡来杀了吃,还有一回,买来一只很漂亮的白兔。大儿子那时才几岁,天天和这兔子玩。有一天他从幼儿园回来忽然不见了兔子,问张文英。张文英说:“用开水烫杀了给你吃。”孩子还哭了一场,哀悼他的兔子。

但是就这样也不行啊。于是最后陈云想出了办法,把各饭店宾馆的库存一概挖出,在街上出售。一个菜好几元。我记得我去百货大楼点心柜台去看过,替孩子们买了一块巧克力蛋糕。不是整的,只是一个角要两元。拿回来孩子们一个人掰一块,连说:“真好吃啊!真好吃啊!”还有一回,全家八口去东兴楼饭馆开斋,专拣便宜的菜要,其实不过是很普通的炒肉片之类,一餐就共花了四十多元。我们号称高工资,一餐花掉一月工资的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如何能够常吃?一个月吃个一顿两顿,不过给孩子们清汤寡水的肚子加一点油而已。

后来,中央终于决定实行干部食物补贴。大概因为有些年老的民主人士吃不消这样的苦,有的已经病倒了。补贴办法是十七级以上的每人每月糖一斤、豆一斤,十三级以上的每人每月肉二斤、蛋二斤,九级以上的每人每月肉四斤、蛋二斤。这样,我家每月有六斤肉了。可是我家人口连保姆是八口,六斤肉实际上只够每星期炒着吃两次,炖着吃还不够。但是,比一般人自然还是高级多了。老百姓恨极了,北京市便出现了讽刺的民谣:“高级点心高级糖,高级老头上食堂。食堂没有高级饭,气得老头上医院。医院没有高级药,气得老头去上吊。上吊没有高级绳,气得老头肚子疼。”老百姓愤懑的情绪自然地集中于这些高级人物,当然包括我在内。其实,不是吃这六斤肉有罪,而是让老百姓挨饿有罪。

一切能进口入肚的东西都想绝了。我有个妹夫李××,当时任市政府副秘书长。他们竟想出一个奇特的办法,想到厕所里的蛆是动物,有蛋白质,竟把蛆捞出来洗干净,试图做熟了吃,考虑推广。李××秘密地告诉我们,说他本人就亲口试尝过这种异味。我听了,不由得立即想到:尽管党的某些领导干了那样对不起人民的事,但是共产党还是有许多干部,为了党,为了人民,是什么苦都肯吃的啊!

摘自杨继绳:《墓碑

故事两则

周末饭桌上听来故事两则。

一、放牛

某地一四川籍老红军离休后回忆参加革命。

小时候家里穷,后妈总是打骂,每天要在外放牛,很苦,精神上压力也很大。一天,放牛的草地上过队伍,是红军

红军说,跟我们走吧。

小孩子回了一句,“跟你们走了,还会有人打我吗?”

不知有没有电影中那一套台词,总之部队首长的结论是不会有人打孩子。

小孩子兴冲冲的加入队伍。首长说:

“去,把牛牵上!”

二、退休

多年前机构精简,某基层单位一批大龄干部集中退休

组织上照顾,决定安排退休礼品,人均1000元,派能吏Z落实。

Z结合了干部的实际情况,决定在辖内E牌羊绒制品专卖店采购。羊绒制品,适合退休干部。

采购建议经与E方协调,不日获批。结算流程为:基层单位统一制作1000元提货劵,专用于该项目结算,交易中可以抵扣现金1000元。货品价格超出部分退休干部们自付。各方公平合理。

不料,翌日,E牌专卖店商品标价全线上调。

退休老干部们扎根基层多年,自不会引颈就戮,挨这一刀。干部们并不打开包装,待专卖店与单位完成结算,纷纷办理了退货,除当时垫付的零头,还都拿回了属于自己的1000元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