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折点的操作逻辑


操作层面,交易的逻辑只有一个:明确价格运动的方向,然后寻找转折。

所谓买卖点,都是基于转折的次生概念。

第一类买卖点是转折本身,第二类买卖点是转折的二次确认,第三类买卖点是原有趋势的确认。同级别的角度上,只有第一类买卖点是转折点,后面两种都是更低级别的转折点。

寻找转折点是交易的基本功,也是确定买卖点的前提。

一个位置如果被判定为转折,需要通过几层过滤:

  1. 在走势的角度看,前面需要有中枢。这个不需要严格的笔段走势论证,只需要记住这个逻辑。无中枢,则无同级别走势,无同级别走势,自然不存在同级别转折。

  2. 在统计的角度看,需要有发散或收敛的逻辑。K 线的本质是价格抽样,背后是散点。有散点就可以做统计,就可以知道均值、标准差,进而计算波动率。有了波动率,就有了发散或收敛的判断依据。价差要么来自发散,要么来自收敛,二者必居其一。同样地,正负偏离可以作为方向的过滤,避免做错方向。

  3. 在均线束的角度看,量化不同周期价格波动的比例关系是必要的。这里不妨采用 MACD 的范式,以 MACD 和 DIFF 为核心评估。参数需要作出必要修改。MACD 可以和中枢判断一起,避免“半山腰”的操作。

  4. 在均线的角度看,需要必要的均线过滤,同侧同向。一个灵活且有效的中期均线可以起到过滤的作用,防范风险。这里 VWAP 的方式是合适的,参数不妨就取 20。这里没有一定之规。

  5. 从 K 线和 K 线组合的角度看,一定要有一个合格的分型。分型一定要满足必要的强弱关系。一是看分型组合的开盘价和收盘价关系,二是看分型组合的三个(或三个以上)实体关系。这里可能会和上一点出现不匹配,往往是 5 先出现,才有 4。这是正常的,不必深究。

依照以上的判断,最后过滤所得到的转折点,一定是一个右侧的交易位置,这在成交序列的角度一定是“错过”了转折点的。但如同资深交易员 AndersFu 所说,买卖点永远是一个圈,不是一个点。只有先错过转折点,才能得到真实可靠的买卖点。

原文来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 https://kangjian.net/blog/2133/


在 Mac 系统终端中用命令行快速回顾和改写素材卡片


任何笔记软件,最终的使用形态都是使用者与软件的强耦合,即“深度使用”与“通用性”的不可兼得。从这个角度,采取纯文本文件系统是长期维护个人知识的不二路径。通过 Mac 终端下的命令行,可以快速配置 Evergreen 的卡片维护系统,不依赖任何额外的软件。

首先,在 Mac 系统中安装 mdcat(https://codeberg.org/flausch/mdcat)。 mdcat 的用途是在终端中渲染 Markdown 效果。

打开本地 ~/.bashrc 文件,加入这段代码:


function nr () {
 clear
 dir_path=“/Users/jiankang/Dropbox/MyNote/”
 cd \(dir_path
        entry=\)(ls $dir_path | shuf -n 1)
 mdcat $dir_path$entry
 echo $entry | tr -d ‘\n’ | pbcopy
 }
function ee () {  
    note=$(pbpaste)
    # vim $note # 如果惯用 Vim
    editor="Byword"
    open -a "$editor" "$note"
}

注意加入路径末尾的斜杠。

以上的两段代码在系统中新增了两个命令 nreenr 可以随机读取一个笔记,ee 可以打开外部编辑器修改和调整笔记。

运行 source ~/.bashrc 加载这两个命令后,即可运行 nree 两个命令。

效果如下:

运行 nr 随机读取一条笔记:


运行 ee 进入外部编辑界面修改:


以上就是全部的使用步骤。通过这种方法,笔记目录的容量理论上只受磁盘文件管理系统的限制。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这套模式下,笔记永远不存在跨软件的“迁移”——本来就是一个目录下的上万个文本文件,做好备份即可。笔记是身体,软件是衣服,换个软件,就像换衣服一样简单。

卡片式笔记法的核心是时常维护,而不是“双链”、“tag”、“网状图”。任何希冀通过某个软件代替人脑学习过程的想法,本质上都是懒惰。这个话题展开很大,就此打住。

感谢 大昭 介绍的好方法。

2023-01-24:

~/.zshrc 中加入 source ~/.bashrc 命令,可以在 zsh 终端界面自动部署代码。

原文来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 https://kangjian.net/blog/2115/


再谈止损要有意义


四年多以前曾经写过一篇关于止损的文字,当时是接触交易的第六年。又是接近五年过去了,交易满十年了,有必要再总结一下止损的意义。

止损出现在建仓之后。止损时,一定有持仓。持仓是对市场未来走向的观点表达,止损意味着观点被证伪。

这里隐含了两个信息:

  • 持仓基于观点;
  • 持仓的观点可被证伪。

在这里,常常出现的错误有两种:

其一,持仓并非基于观点,而是基于感觉。很多散户交易者匆匆瞥一眼手机,凭感觉下单,这不叫基于观点,这叫跟着感觉走。这种错误普遍相对初级,比较明显,不展开。

其二,持仓的观点不可被证伪。最典型的一类观点是这种:“判断上证指数会突破 6125,因此在 6124 整数关口 入场做多”——即使入场后 15 年价格没突破 6125,这个观点也并没有被证伪。甚至今天我们依然可以说,“我判断上证指数会突破 6125”。卡尔波普尔曾给“科学”作出过扼要的定义,就是“可证伪”。观点也是一样,要可以被证伪:“判断上证指数在回落到 6120 之前会突破 6125”——这句话就可以被证伪。如果价格没有碰到 6125,先出现了 6119.99,假设就不成立了。基于这种观点,自然可以将止损设在 6119.99,一旦出现 6119.99 位置的成交,止损就好,这个止损是有意义的。

规避掉上面两种错误后,还要辨析持仓观点的生成过程——究竟是基于归纳,还是演绎

大部分的交易体系,观点都是基于归纳。如均线、趋势线、布林线、支撑阻力、K线形态、技术指标等,观点本身就不是确定性观点,具备盖然性,不具备必然性。基于这类交易逻辑生成的观点,在止损的那一刻常常会犹豫。下不去手不是手软,是观点本身就不具备非黑既白的属性,在逻辑上不符合排中律。

只有基于演绎的逻辑,才能规避这个困境。

以最典型的一买入场为例,如果基于分型,就是一种归纳思维。无论分析分型的位置还是形态,都是在寻找优势概率。并且,基于分型入场会陷入一种困境:突破入场会损失回报比,回踩入场会失去确定性。这时候,只有将分型打开成低级别笔段,才可以明确具体的入场点位和止损点位。在逻辑上,基于笔段的止损位置才是 100% 的证伪位置。

原文来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 https://kangjian.net/blog/2099/


交易中如何做到“紧凶”


“松凶”的风格是天赐的礼物,可遇不可求。大部分没有天赋的松凶选手,往往会沦为“满仓豆油、浮盈全加”,从 4W 做到 1450W,又回到 5W 的万阿姨。对于绝大多数的交易者,追求“紧凶”的坚果风格,是完全可行的。

所谓“紧凶”,是指同时做到以下两点:出手次数要少,谓之“紧”;出手力度要大,谓之“凶”。

出手次数上,要明确等待的是什么机会。

一般而言,入场机会无外乎:走势结束做一买,一买结束等二买,盘整期间双回拉,盘整结束做三买(此处,买卖不做区分)。

各门各派的方法,无外乎是这四个:反转、确认后加仓、区间上下沿反转、突破回踩确认。各家表述不一样,但底层的原理是一致的。明确了这四个入场机会,行情走到哪里,直接按图索骥,可以最大限度克服规则以外的入场冲动。一段走势大致 200-300 根 K 线,超过不 2-5 次同向入场,基本就是上限了。

——只做规则以内的交易,就是“紧”。

出手力度上,要明确每次下注的金额。

交易不是有多大屁股穿多大裤衩。背包里筹码的总数只能决定赌厅的等级,每把承受的风险,取决于扔到桌面的筹码。入场交易,一样要想好,每次出手扔下池子多少个筹码。一般而言,在明确级别以后,胜率和盈亏比可以同时提升到一个满意的水平。如果胜率可以高于 50%,盈亏比只需要达到 1.3 倍,单次就可以动用不超过 5%-10% 的筹码下注。在国内的市场环境下,基本都可以做到保证金满仓占用。

——在确保胜率和盈亏比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利用资金,就是“凶”。

在做到“紧凶”的前提下,亏钱的情况有且只有以下几种:

  • 主观失控,操作脱轨;
  • 操作失误;
  • 走势分析错误,不存在入场点;
  • 入场后行情被快速证伪。

其中前面的三种可以通过训练努力予以消灭。第四种是无法消除的风险,但在“紧凶”的前提下,结果多是小赚、平推或小亏,算总帐一般不会蚀本。

原文来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 https://kangjian.net/blog/2096/


如何判断分型的强弱

所有的反转都出现在分型,但不是所有的分型都导致反转。

概念与前提

首先,需要厘清两个概念。一是“反转”,至少新生一笔,才可以算作“反转”。二是“强弱”,分型的强弱,这里定义为“产生反转的概率”,越是”强烈预示”反转,则“越强”,反之则越弱。

其次,还需要明确一个前提。任何价格行为都要放在具体的走势中分析。脱离走势分析价格行为,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里讨论分型与反转的关系,是在走势条件基本满足反转的前提下。当本级别价格走到差不多的时候,等待反转分型时,本文的讨论才有意义。一段走势,如果连反转的前提都不存在,任何分型都不具备讨论反转的价值。

三个判断的角度

厘清概念,明确前提,可以开始判断分型。观察分型的强弱,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分型左右腿的强弱对比。

所谓左右腿,是指分型左右两个 K 线,如涉及包含,则为包含处理前的 K 线组合。左右腿亦可有所延伸。

  • 判断开盘/收盘价格。右腿的收盘价吞没了左腿的开盘价,强。
  • 判断实体占比。右腿的实体占比高于左腿,强。
  • 判断影线。右腿的影线蕴含说谎的过程,强。
  • 判断包含关系。右腿不存在包含或包含关系少于左腿,强。
  • 判断缺口。缺口意味着确定性。

二是反转棒的形态。

所谓反转棒,是指分型中间的 K 线,如涉及包含,则为包含处理前的 K 线组合。

  • 判断实体,指向反转方向的大阳线/大阴线,强;实体占比高,强;合并处理后同样处理。
  • 判断影线,反向说谎,强;合并处理后同样处理。
  • 判断吞没形态,如涉及合并,则观察合并涉及的 K 线开盘收盘价是否涉及吞没,吞没形态为强。

三是分型的位置。

所谓位置,主要是指支撑阻力位。支撑阻力有三个来源,一是前期的高低点,临近为佳,二是重要趋势线,趋势线是长期均衡价格区间的上下限;三是统计学意义上的重要位置,如长期均值/1x2x 标准差位置。一般来讲,短期均线不形成支撑阻力位。

  • 分型出现在前高/前低,确定性更高。
  • 分型出现在大级别的趋势线附近,确定性更高。
  • 分型出现在统计学意义上的重要位置附近,确定性更高。

用法

分型的强弱判断,至少有以下几种典型用法:

  • 在本级别判断反转。一个有效的分型,如果出现在合理的位置,则操作的价值会大大增强。如果不采取或然性交易依据,而是基于走势分析的确定性交易方法,则可靠的分型是非常有效的反转判断依据,也是很好的入场点。
  • 在高级别验证本级别判断。低级别的走势反转,在高级别一定形成分型。当低级别分型完成后,高级别也完成了分型,且高级别分型的强弱验证了低级别分型,则低级别分型的可靠性就很高了。
  • 持仓期间判断走势延续。入场后,如果不出现分型,则价格运动会一直延续。如出现分型,且分型强弱并不支持反转,则趋势延续的概率会相对较大。一般而言,入场后的第一个分型常常不意味着反转。另外,大实体 K 线后的分型,常常也是中继分型。
  • 低级别误判后,作出补救操作。短线操作中,有时会错过买卖点,或挂单不成交等情况。由于高级别分型完成一定晚于低级别分型,往往可以通过升一个级别补救。升级之后,盈亏比会有所变化,但基于分型的交易常常具备 5 倍以上的倍数,提升级别往往具备交易价值。

小结

任何买卖点的交易,都可以通过交易分型予以优化。

要牢记原文中的话,低级别的走势分析和高级别的分型笔段分型联立,是“天大的好事”。在不同级别中判断分型,可以得出很多结论。灵活运用,交易的盈亏倍数和胜率可以得到同步提升。

原文来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 https://kangjian.net/blog/2087/

什么是范式转换


范式(paradigm)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1962)中系统阐述的,它指的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等的集合。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

新旧范式之间不可通约。在库恩看来,两种范式之间不能是渐进的关系,范式与范式是不可通约的。范式的背后是科学和技术的共同支撑,这个结构决定了新旧之间完全不可以兼容。马车牛车之间的零件可以相互替换,但当动力的来源变为化学能,汽车上动力系统的任何一个零件,都用不到马车上面。

范式转换很难当下界定。范式转换之难,不仅仅在于很难实现,更在于很难想象。亚当·斯密曾说,“我们身处某种范式中时,我们很难想象任何其他的范式。”电子计算机刚刚问世的时候,科学家 Popular Mechanics 曾乐观预测了计算机的未来:在很远的未来,计算机可能只需要要 1000 个真空管,可以轻到只有 1.5 吨!这个预测出现在 1949 年,至今不到 100 年。

范式的发展源自对反面意见的认可,变革来自于颠覆——特别是对自己的颠覆。托马斯·库恩在《科学变革的结构》一书中提到,科学史上真正的发现,只能“从了解异常事物开始”。举几个例子:

  • 采集和狩猎是一种范式,而农业生产是另一种范式。采集和狩猎的本质是由人去追随自然界,“逐水草而居”,隐含了一个前提是:动物植物的生长无法控制。农业的出现颠覆了这一范式。古人讲“不违农时”,即是意味着“农时”已经成了一套理论,被掌握了。农业意味着动植物的生产开始“被安排”。由“无法控制”到“可以安排”,这是典型的范式转换。
  • 上古意义上的制造工具是一种范式,而近代意义的冶金是另一种范式。上古的制造工具,只是对原料的物理加工,而冶金的过程,表面上是物理化学层面的联合加工,深层次上是一种物质创造——通过改变元素的纯度,事实上创造出了很多自然界中本不存在的“产品”。
  • “格物致知”是一种范式,而大数据理论背后的现代归纳是另一种范式。当人类抛弃了“可知论”的理论前提,自然也就逐渐可以发现“啤酒和尿布”的联合促销了。这种类似灰度分析的方法,是认识论的一次范式转换。这种认知范式转换,已经发生在零售业、金融市场,甚至围棋界——阿尔法狗的厉害,不仅在于其算力,更在于颠覆性的认知基础。

在交易中,抛弃各种生产/库存/消费/港口/在途的数据,而仅仅将价格变动作为分析依据,也是一种交易的“范式转换”。从这个角度看,以“技术分析”或者“价格行为”作为交易依据的交易者,有必要守住自己的立场,持续精进,不断打磨交易的技术。

原文来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 https://kangjian.net/blog/2066/


eg2105:回踩,要踩多久? 大商所日志 20210323


eg2105 合约在上一个交易日从 4852 低点向上,运行到 5082 点位。这个交易日开盘前,完成了一个最小级别的向下走势。开盘后,价格向上运行,没有突破前高 5082 的位置。

此时,如果准备做多 eg2105 合约,只有一个思路就是寻找这波下跌的低点。寻找低点的本质是确定一个与前面上涨等级别的下跌结束。基本原则不能忘,下跌只考虑买,上涨只考虑卖。下跌没有结束,买和卖都不能考虑。

除了常见的各种判断走势结束的分析方法,时间框架是另外一个重要的维度。一般而言,涨了多久,回调多久。回调的时间序列长度要参考前面的上涨。急涨急跌,慢涨也可能急跌,但一般不会只跌一波,几波下来,时间的长度和上涨也差不多。

以今天的 eg2105 合约为例。4852 低点到 5082 高点大概用了 350 分钟左右的盘中时间。无论采取什么原则去推算上下限的时间范围,一般也不应该少于前面上涨时间的一半。也就是说,从高点开始,大概 3 个小时左右的交易时间之内,是不考虑“抄底”的。

在小级别上看,这个时间范围大概在中枢离开段。而此时,已经很容易的判断出对比中枢的进入段,离开段的力度更大。此时的“一买”是完全不成立的,反而要等待一个小级别的三卖出现。即使预期是做多,不参与这个三卖,也不能在这个时候抄底。

事实上,当价格随后运行到 4953 的全日低点时候,高点 5082 – 低点 4953 的用时,大概是 340 分钟左右的交易时间,和前面的上涨用时基本是一致的。

时间框架并不是一个准确的工具,也没有什么道理可讲。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

一是,这个方法并不适用于严格意义的走势分析,只能作为一个辅助的判断工具。时间序列并不足以单独支撑交易决策,只能用于“过滤器”的用途。例如,我们可以自己设置一个规则:少于前面用时 1/3 的话,不考虑为调整结束。

二是,时间序列可以用作后市强弱的前瞻性指标。一轮上涨后,如果用了一半略多的时间完成了调整,后市可以看得更高一些,如果用了 120% 的时间调整,一般就要降低预期了。

对于短线交易而言,还有第三个价值,就是赢得休息时间。在等待时间序列走完的时间里面,可以设置一个闹钟,在闹钟响起之前,暂时换换脑子,给自己一点缓冲。这对于紧张的盯盘是个难得的时间窗口。可能这才是时间框架最现实的用途了。

原文来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 https://kangjian.net/blog/2056/


m2105:在不同的时间框架下寻找宝贵的确定性 大商所日志 20210322


豆粕 2105 合约在开盘前出现了做多的提示。走势图也可以验证这一点。

3F 图上,m2105 合约的 3155 低点是前后走势的分界点。3155 之后,价格完成了四段最小级别走势,形成了完整的中枢。从中枢形态分析,后市谨慎看涨,需要谨慎操作,介入做多。

于是,开盘后的任务简化为:如何寻找在新的一段上涨走势中寻找低点介入,并等待一个向上走势完成。

展开更小级别。开盘后向下一段延续,价格在反转之前出现了一次明显的异动。在 3238 – 3244 区域都是很好的入场位置。入场后,价格迅速拉起。

周一早盘价格震荡向下,在最小级别走出了三段向下的行情。这个时候问题来了。按照走势划分的原理,3264 的低点无法判断向上的走势是否结束。走势划分是主观的。此时的豆粕合约在大级别上还是一个下降趋势中。基于谨慎的考虑,在 3267 – 3270 区域是第一个离场的位置。

此时的确定性要来自于高级别。

在 3F 级别上,低点上来的线段出现特征序列缺口,提示上涨要结束,需要满足线段破坏的第二类条件。而周一早盘开盘后的震荡下行不能满足第二种破坏的条件,上涨的行情在 3264 低点后继续延续。3295 未创新高,提示可能这里就是反转点位。这是第二个可以考虑出场的位置。

3295 这里虽然在 3F 级别图上没有确定性,反观最小级别却又出现了典型的背驰形态。3295 以后,虽然无法确定其后续走法,却可以当下判断,至少已经进入了中阴阶段。如果是日内交易者,3295 出现后,只考虑平仓,不考虑进一步的持仓了。

按照 3243 入场,3280 出场,当日保证金盈利在 10% 以上。

原文来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 https://kangjian.net/blog/2052/


隔离十四日


疫情是时代的一朵大浪。浪花翩跹之余,入境隔离两周,也算是一种难得的体验。

时间黏住了

真正到了隔离的时候,时间就被黏住了。是不是社会关系的总合,是不是群居动物都不再重要。时间像果冻一样,颤巍巍,透明的,却过不去。电脑和手机都在,邮件与微信都通,联系总不会断;公司和朋友因为隔离,关心也多了起来。

——但还是感觉,时间被黏住了。

时间过得既不快,也不慢,如同毕飞宇所写到的,“时间有它的物质性,具体,具象,有它的周长,有它的面积,有它的体积,还有它的质地和重量”。在这里,时间变成了一个物件,随手可得,触手可及。时间有了角度,有了方向。

时间也有了能量。每天的时间被分成了几个段,由量体温、送饭一类的时间分割。每段之间的时间是礼物,敲门是礼物的包装。

在这样的时空内,人会更清晰的认识自己,重组自己的神经元。自己最钟爱的事情,也可以专心投入心力,获得一次又一次新的提升。

最大的担忧

隔离之前针对三个担忧做了准备。

第一是营养不良,为此专门准备了维生素药片和一些其他的补剂。事实证明,即使是酒店的隔离餐,也是四菜一汤一水果,每天基本可以覆盖 20 种左右的食材,营养素是足够的。维生素可以用一个每日药盒分装,一次装上几个星期的,各种出差都足以应付。

第二是蛋白质不足。专门准备了蛋白粉,饭前饭后额外补充。按照维持的水平,每公斤体重每日至少需要 0.6- 0.8 克蛋白质,按照中国人的正常饮食,每天摄入的蛋白质是基本不足的。服用蛋白粉,一勺能补充 20 克蛋白质,正餐稍微差一点也不会影响免疫力。

第三是视力下降。毕竟是十几天在室内,加上电子设备的使用时间会变长,这两个因素都是影响视力的负面因素。现在的酒店基于公共安全考虑,窗子基本不能开,每天从缝隙中探头瞅外面确实也不现实。好在隔离尾声自觉视力并未下降。一喜一忧,喜的是影响不大,忧的是——也许我们现在每天的生活其实和隔离差别不大,要多加强户外运动,少用电子产品了。

朋友很重要

一群靠谱或不靠谱的朋友很重要。

朋友靠谱,每天聊几句天,说几句话,惦记着有这么个被“囚禁”着,疏导疏导心理。

朋友不靠谱,隔一两天大鱼大肉高脂肪高蛋白投喂点外卖,搞得怎么跳绳都不能对冲掉额外的卡路里,也是种欣慰的负担。

神器可以买

平台汇总了各种细分需求,一个个神器诞生了。神的不是东西,而是将细分需求挖掘如此充分的制造业、物流和零售体系。

  • 墨水屏安卓平板。开放系统的安卓平板,可以把手机上的阅读 workflow 复制到阅读器上。对于需要回流笔记、阅读计时等需求的读者非常有用。电子墨水屏省电,几天充一次电就行。护眼神器。
  • 便携干衣架。衣架加上吹风机的合体,可折叠,成本低,有简单的预设程序。这东西解决了出差在外洗衣服的最大障碍——时间不够。即使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出差,也可以在晚上洗好,卫生间吹起,关门,早晨打包装箱。
  • 折叠脸盆与折叠水桶。塑料脸盆有了硅胶折叠款。上面一个圈,下面一个底,中间是硅胶。这种盆可以折叠到一本厚书的高度。脸盆因此发生质变,可以放进行李箱。出差住酒店,再也不用直接用洗手台了。
  • 磁力搅拌杯。不插电,杯子中间有一个转子,吸在杯底。倒上有温差的水,热传递产生能量,转子旋转。这杯子是以前朋友送的,出差带上泡速溶咖啡绝配。不用浪费任何一次性搅拌工具。
  • 无绳跳绳。隔离必备。手柄拴上球,空摇。装电池,可以计数。非常适合站在房间的缝隙里,看着电视无脑跳,数字到了自动提示,再也不用费脑子数数了。
  • 即食牛油果。选熟成的牛油果,盒子里配上小袋的酱油和芥末。牛油果脂肪含量超过 10%,配上三文鱼的调料,吃起来丝毫没有违和感。好吃,饱。
  • 柠檬脱骨凤爪。黑暗料理,新鲜柠檬的味道配上脱骨凤爪的实体,好吃不腻。最好的是,吃了不胖。由于存在大量结缔组织,饱腹感很强。
  • 碘伏喷雾。有色无味,消毒效果好。外科注射消毒前都用这个,喷一喷冲一下,比酒精更让人放心。有颜色,不要喷到衣服上。

隔离要运动

斗室之中,运动很重要。

论起来,各类运动健身的流派中,适合“囚室”状态下的,大概有两个路子。

一是徒手的力量训练,类似囚徒健身一类的方法。这种运动的好处是比较周到,可以针对训练也可以全面覆盖,一切全看计划,不足是对于意志力要求较高,冷启动的意志力消耗比较大。

二是原地的有氧训练,比如原地跑步,好处是简单,缺点是运动强度不是很大,时间效率比较低。

综合比较,比较简单,又能把心率打到一定高度的方法有一个:无绳跳绳。

买一个无绳跳绳,原地操练。一是不占地方,伸得开手的地方都可以用,二是强度够,心率打到 150 没问题,三是电子计数,连普通跳绳数数的负担都可以省去了,也好制定目标定计划。

无绳跳绳如果 300 下为一组,大概可以在两分钟内完成运动和组间休息。30 分钟的时间,可以完成 4000 个左右。结合简单的徒手深蹲等项目,基本可以完成简单的 workout。

吃饭不重要

利润来自于控制成本的行业,就不要指望超额待遇了。“隔离行业”也是如此,每天的房费饭费都是固定的,利润和成本打架,饭菜质量不会好。

四菜一汤里,一般是一荤两素,另外一个是假肉——要么是高淀粉的火腿,要么是不知什么做的素肉,吃一口就能吃出来。原材料偏少,调料比较重。菜肴偏咸,不利健康。

大环境是隔离,就不指望体验了。饭菜的意义在于补充足够多的营养素种类,而非体验的饕餮的愉悦。想清楚这点,可以更好地接受现实情况。

这是种难得的体验。饭菜打包送到门口,吃完收回,这种待遇会好过任何外卖。门到门的服务本身也是有成本的,也会计入饭费。至于定价高与不高,见仁见智。

衣服要手洗

隔离的时候是没有洗衣机的,烘干机就更不能指望了。八零后要回到小时候的爱劳动状态,手洗衣服了。

手洗衣服想要好的效果,一是要抓住本质,二是要有简要的 SOP。

洗衣服的本质是通过特殊的稀溶液,将衣物上的附着物溶解,用水带走。无论是什么洗衣粉洗衣液洗衣机,都是这个原理。手洗,就是要通过手、水和溶液,完成这个过程。

手洗的关键点有三个。一是溶解,二是水流,三是漂洗。溶解的要点是浸泡。用温热的稀溶液浸泡衣服足够的时间,可以确保附着的各种东西溶解掉。有些直接漂在水中,有些可以洗掉。水流要靠物理过程制造。无论是用搓衣板搓还是用木棒打,都是在微观环境制造频繁的水流,将溶解掉的附着物分离。手洗的时候,可以快速地抓衣服,也可以模拟洗衣机往复旋转,都可以实现类似的效果。漂洗是重中之重。水多、次数多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每一轮漂洗都要尽可能拧干。漂洗的本质是降低浓度。每一次补充清水前,残留的溶液越少,则浓度下降越快。多拧一把,可以少漂洗好几次。

搞清楚本质,还要有个简单的 SOP。这样才能不费心力。每个人节奏不同,找到固定的节奏就好。

垃圾处理好

隔离期间,关于垃圾有两个感受:垃圾真多;垃圾要分类。

垃圾真多。如果不是隔离,很难想象一个人的生活会制造这么多垃圾。家庭式的群居很难感受这一点。一是因为家里面往往有些分工,倒垃圾大多是有节奏,有专人的,不负责倒垃圾的人感受不到垃圾。二是正常的城市生活中,大量的垃圾在家以外体外循坏,很难建立直观感受。隔离就不一样了,24 小时闭锁在一个酒店房间,哪怕是一张纸片也要亲手放在门口。一天下来,垃圾真多。除了一日三餐的袋子,各种矿泉水瓶子、外卖、水果、快递包装,即使是最小化的隔离生活每天也要制造很多很多垃圾。人,真的是垃圾制造者。

垃圾要分类。独自隔离在酒店,自己对自己的生活承担了无限责任。这时候充分体会到,垃圾分类是有必要的。有些垃圾没有“保质期”,比如快递盒子、包装袋,不用处理也不会有心理压力。有些垃圾“保质期”很短,比如水果的残余,当天一定要处理。有些垃圾片刻也不能留,比如外卖的酱料,必须当时处置。不同的垃圾有不同的处置周期,分类格外有必要。酒店的垃圾桶是方形的塑料桶,套上塑料袋,最适合盛放“厨余垃圾”和“湿垃圾”。干垃圾则可以单独放置,用容量最大的干垃圾装其他干垃圾。一日三餐则单独成为一个体系,有强迫症的人一定会按照送来的样子,吃掉里面的内容,还原得整整齐齐,系好扎紧,规规矩矩放在门口。一是给收残的服务人员制造方便,二是自己看着也清爽。最让人不安的,就是一堆盒子敞开,汤汤水水大杂烩扔在塑料袋里那种。每次看到楼道里有这样的袋子,都觉得清洗地毯的师傅可能又要辛苦了。

网络不可控

出门在外,千算万算,也算不到每一间酒店的网络接入服务是好是坏。

一般来讲,五星级酒店不一定好,繁琐的认证和登录一定会制造很多不必要的操作;便宜的酒店不一定不好,屋子里一个 AP,有没有密码都不一定,即插即用,简单粗暴。

此外,在新时代如何更好的上网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好在,魔道之间,总有一个高出一头,花点小钱,更好的上网倒也不是问题。

这里的关键是提前准备,不预则废。

按照信息论的观点,只有足够的冗余才能保证信息有效传递。所以两座大山之间唱情歌,一定要重复重复再重复。归国人员如果希望时刻能更好地、如常地上网,一定要制造足够的冗余。各种硬件、软件,各种服务、配置,一定要坚持“能多元就多元”,“能重复就重复”的原则,垫厚冗余,应对不时之需。

另外,不是所有的城市都是北京上海,高速网络无死角覆盖。如果赶上一个手机信号不好的地方,WiFi 质量也不行,那就要灵活应对,各村想各村的高招了。这次隔离没有全军覆没,还好。

隐私保护好

现代社会,隐私无时无刻不在泄露。只要日常生活的能量供给是电,那信息和能量混同,信息就在持续泄露。除非过不插电的生活,隐私泄露是常态。

这次的隔离就很典型。没有特意说过自己在哪里隔离,仅仅是一张房间内饰的照片随手发出去,没一会就被猜到了酒店的品牌。追问,原来是椅子的专属颜色泄露的信息。进而通过品牌加城市,一下子筛选出了几个选项,外卖就这么来了。

发现这个问题后,干脆不要藏着掖着了。既然对内管理如此严格,对外的安全也是有保障的。干脆把京东淘宝的收货地址一路到底写到房间号码,隐私啥的不存在了。大数据厉害,平台也厉害,个体很弱势,那就自己脱裤子,先脱为敬。

邻居很多元

“街坊邻里”来自五湖四海,并不是每个人都很释然。同批次下飞机的大都在一个楼层。第二三天开始,就有些个性展示了。尽管是单间隔离,依然还是可以看出来。

  • 有在房间唱歌的,可能歌手年龄不小了,唱的是《好汉歌》,非常暴露年龄。
  • 有在房间放飞自我的,开门拿饭只穿一个四角内裤,腰围三尺六,头发一根都没有,戴着眼镜,一脸淡然。反倒是看到的人自己震惊了一下,然后不好意思起来。
  • 有在房间彻夜打电话的,后半夜一点两点,交谈的声音依然不止。听不清内容,从节奏上感觉是在谈业务,不禁感叹,好辛苦,好勤奋。
  • 隔壁的另一端甚至出现了两个人的对话——不知是相熟的同路人趁着疏于看管串门,还是手机开着外放,总之谈性很浓。
  • 有快进快出的,隔壁一间屋子,两周之内男男女女换了两次人。

五花八门,不一而足。但大家都很友善,特别是两次抽血和两次核酸检测的时候,是难得的放风时间。在楼道里,尽管带着口罩,谁也不认识谁,还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大家都在压抑着交流的冲动,用眼神频频交换着善意。不知是不是自己一个人时间久了,语言功能退化了,鲜有语言的交流。

最常见的语言交流是谦让。总有少数人对“捅鼻子”这件事心生恐惧,“你先来,你先来”。被谦让的人可能觉得无所谓,一面用淡定彰显勇敢,一面欣然顶上。从这个对话可以看出一件事,hyperbolice discounting 真实存在,早几分钟晚几分钟的差别,真的可以影响估值。

系统难持久

这套入境隔离的系统是难以长期存在的。

人员的跨境流动是为了提升效率。在信息高速流动的社会,肉身的流动本身就意味着某些刚性需求是不能被任何远程信息交换取代。而信息流动效率越高,这里的边际效益就越纯、越小。长时间的隔离机制大幅度提高了跨境流动的成本,事实上改变了入境的定价。在这种意义上,也可以说病毒重新带来了“闭关锁国”。

所谓“百闻不如一见”,脱离了物质和能量层面的纯信息交流,并不是完整的交流,就好像网友并不是纯粹的朋友。囚徒困境的博弈局面下,各国政府都会尽快找到台阶下来,结束目前这种状态。

寄托在哪里

人只有在相对隔离的环境下,才会顺着意识流找到自己的真实寄托。

在没有外界连接的环境下,神经元如何组合完全取决于自己。究竟是刷手机还是看书,躺平还是运动,没有人知道。“四面墙理论”真的变成了现实中的四面墙,人不再位于舞台,被隔离的人扮演的只是自己。所有的关注点,所有的兴趣点,所有的自在倾向,都会集中涌现。

这时不一定要利用这段隔离完成什么,成就什么,或者实现什么。清楚的记录到自己的感知,更好的认识自己才重要。这个关注点,也许是斗室之中无法触及的,这也没关系。没这个斗室,如何能有这些所知?

人啊,“认识你自己”。

原文来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 https://kangjian.net/blog/2033/


交易中如何赚钱


首先是要少做。

兵者不祥,好战必亡。交易也是一样,频繁交易一定亏钱。这里没有例外。所谓频繁交易,就是在自己的时间框架内,交易过小的波动。一般而言,获取价差要以走势为前提。无论什么级别的交易节奏,都要避免交易不稳定的被动。以缠论的视角切入,就是尽量避免交易笔段级别的波动。笔是最不稳定的,线段由于没有中枢的支持,依然不稳定。只有进行走势级别的交易,才占住了中枢这个核心基点,才有其他的一切。

一般而言,一段走势的完成总要经历上百个观察周期(k线),观察日线一年只有几次交易机会,太少了。这里有一个变通的办法,可以用次级别走势代替本级别走势。如果将“次级别”定义为 30s 周期,则一段 3F 图中的“次级别走势”,短则一小时,长则一个交易日,无论是长线短线,都有足够的交易机会。

明确了交易级别,就要定下来,然后少做了。只做属于自己的交易级别中的确定性机会。买卖机会只有四种。以最小观察级别 30s 为例,假设平均 2 小时完成一段走势,由于走势组合会产生大量的中枢震荡,再假设只操作一半的走势反转,大概每四个小时会出现一次交易机会。内盘期货每天开盘大概 6 小时,再短的短线交易,一天最多 2 次机会。多了就是一定是频繁交易。

频繁交易一定亏钱。走势的转换节奏是客观的,交易次数频繁了,交易的一定不是有效的走势转换。交易的确定性来自于走势的“成住坏灭”,频繁交易一定会让脚踩到不确定性的区域中,丧失确定性。亏钱是必然的。

其次是要简化。

任何交易者,有效的学习时间达到一定数字,必然会接触两三套甚至更多的交易范式。有的是经济学,有的是政治学,有的是社会学,每一套范式都在构建逻辑范畴,用以解释世界。如同不同的文科学科都可以解释世界,不同的交易范式同样可以解构市场。但不同范式之间的冲突不可调和,如果简单的叠加不同的范式,大量的冲突产生,交易者的确定性和执行力就无法保证,交易会由此产生大量的噪音。

比较好的做法是,充分发挥不同范式的优势,在不同的执行阶段采取不同的范式。某一个操作环节只用一种逻辑解构。这样, 即可发挥不同工具的作用,也可以避免范式之间冲突。

例如,均线系作为工具,无论怎么变换均线公式,大抵都具备客观的优点,但不能提示买卖时机。那就不要把均线作为扳机点,而是作为过滤器。再比如,走势划分理论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同级别分解可以划分不同的结论,区间套叠加后更复杂,不适合作为定性分析的过滤机制,那就作为消极因素,在完全分类后找到不同分类集合的“补集”,形成“无论是某某还是某某,也绝不可能如何如何”的结论,用来过滤。

任何一个交易者,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自在还是自觉,总要采用“选筹-顶框架-观察-动手”这几个阶段。不同的交易范式各司其职,有的选股,有的择时,铁路警察,各管一段。这是比较好的联立方式。否则,很可能变成了过度复杂的民科。

第三是要愚钝。

玲珑剔透的心思做不好交易。就交易而言,成功的交易员、基金经理很少有玲珑剔透的心思。玲珑剔透的基金经理只存在于市场化程度不高的环境下,本质上是靠贩卖信息差做“倒爷”。表面的外衣是可能是定增,可能是转债,可能是各种好听好看的大词,但本质上是买卖关系,做信息掮客。

纯粹的交易者必须愚钝。自己定下来的方法,坚决执行。自己主动给自己的面前摆好一个面罩,挖两个孔,只从小孔中管窥世界。小孔以外的波动,视而不见。交易过程中,也没有那么多抑扬顿挫,什么库存供需某人的预测,完全不看。就按照自己的方法,把自己的面罩的小孔越堵越小,让自己的脑子越来越“傻”,这样才能有效的贯彻自己的交易手段。

任何交易者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凡是自作聪明,灵光一现的时候,大抵也就是亏损的前兆了。越是觉得自己聪明的时候,越是可能亏大钱。反倒是绝望无助消极之际,行尸走肉执行了交易,偏偏赚了大钱。这是每个成熟交易者都要经历的事情。经历过了,总结体会,小马过河,不再犯错,这就算是成熟了。经历过了,不知悔改,总觉得人定胜天,那就永远无法盈利。传统文化的“守拙”、“知止”,都是这个意思。偏偏是近一百年来的新兴文化,以一系列的左也对、右也对、内因最重要,把人弄得神神叨叨,个个认为自己是天选的“The One”,丢尽了祖宗的脸,亏尽了兜里的钱。

少做、简化、愚钝,从方向上看都是做减法。为道日损,减来减去,剩下的是真经;外身而存,减来减去,留下的是长存。

原文来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 https://kangjian.net/blog/1985/


a2105:先搞清操作级别是什么 大商所日志 20210319


级别是节奏的基础。不知道自己交易的是什么级别,就谈不上交易节奏,也就谈不上正确与错误,证明与证伪。级别是一切的基础。

级别不是软件的 k 线时间,与时间无关。级别建立在反转之上,要不断通过反转来确立。小到分型,大到买卖点,都是反转。

交易前,要想清楚自己的交易级别。吃的是哪一口肉都不知道,赚钱了是运气,亏钱了是活该。

豆一 2105 合约经历了几天的下跌。3F 图上,从最近的盘整开始,单边的下跌内部拥有四个最小级别中枢。其中,二三完成了中枢的扩张,是这段最小级别走势下跌 aAbBc 的 B。在这样的前提下,最小级别走势已经完成了一段标准的下跌趋势,走势内部已经出现了反转的可能。

  • 如果,操作级别明确了,操作目标来自于最小级别走势的走势位移,那么此时的选择只有一个:做多——做下一段向上的最小级别走势。
  • 如果,因为各种外部的因素,明确的方向是做空,那么也只有一个选择:等待——等待向上的走势完结,操作下一段向下的最小级别走势。

概括说,走势既然是交替出现的,而下一段走势一定向上,那么,要么当下做多,要么选择等待,操作下下段做空。

没有第三种选择。

30s 图上,开盘后价格快速拉涨到 1 的位置回落。1234 构成新的走势的中枢,中枢高低点为 3 和 4。

中枢延伸到 6,走出中枢离开段 67 后,没有创新高,出现盘整背驰。8 是盘背之后的第三类买点。

大级别上,下跌趋势如此猛烈,这个三买很可能不成功。果然,价格到 9 之后直接向下,出现了中枢扩展。扩展的本质是反转。9 之后的走势跌破 8 的位置,0 – 7 的盘整走势结束,7 是第二个新走势的起点。

一天之中的操作机会很多。0 是前一段走势的一买,不过位于开盘的一瞬间,难度很大。2 是二买,是可以操作的。4 是第三个做多机会。7 本质上是个二次信号,可以做空。9 之后跌破 8,可以突破入场做空。

如果是二买入场,止损空间大概 15 点。8 被跌破后出场止盈,盈利空间大概 30 个点。风险回报比大概 2倍,是合格的交易机会。

走势与级别无关。开盘位置是两个走势的分界点。前一个最小级别走势大概用掉了 50 个小时的交易时间,而今天一天之内,后一个反弹走势就完成了。

走势就是人生。有的人穷其一生,只在一个小小的框架打转转,就好像一个无限重叠的 k 线,没有延伸,没有分型,没有中枢。想要有“级别”,第一步要不断突破高低点。突破后尽量延伸,遇到反转不要怕,低点不断提升,高点不断突破,大方向还是向上。遇到困难挫折,只要不死,再大级别的回试也有反转的一天。集中能量,再走一个顺势延伸。慢慢的,人生的级别也就上去了。这就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强者与懦夫的区别,5% 的人与 95% 的人的区别。

原文来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 https://kangjian.net/blog/2044/


jm2105:三买之后的完全分类 大商所日志 20210317


日内交易要盯盘,不盯盘做不好日内交易。今天的 jm2105 合约突破日线重要阻力位,盯盘到位了,两笔交易一对一错,每手保证金盈利可以达到 15% – 20%。扔在那里赌大小也可以,大阳线之日也是赚钱的。最怕盯了盘窄止损,几次尝试后放飞自我,错过了真正的买点。在变化较多的交易日,这一点尤为重要。

直接打开 30s 图,3 月 15 日低点 1467 以后,价格经历了 0 – 6 的走势。此时,第一个中枢 3 – 6 虽然还没有完成,但 3 是中枢的 ZG 是可以被确认的。无论 ZD 是 4 还是 6,一个中枢已经走完。

开盘大幅高开,6 被确认的概率大幅度提升。此时是可以承受风险追单进场的。价格一路走到 7,级别很低,只是 30s 图的一段。价格回撤到 8,没有低于 ZG,8 成为一个第三类买点。8 的位置进场后,如果以 8 的低点止损,则价格运动到 10 的过程中会被止损。如果是严格按照第三类买点的证伪原则,价格不能回到 3,则 10 不会打到止损,可以持有到收盘。

按照止损推演。8 成为第三类买点之后,价格运动到 9,67 和 89 出现背驰,价格向下回试到 10。此时,7 – 10 形成了第二个中枢。中枢 3 – 6 和中枢 7 – 10 形成了扩张关系,中枢升级。

此时,0 开始的走势形成了 aAb 中的 aA 结构,0 – 3 是 a,3 – 10 是 A。

9 – 10 的下跌强于 7 – 8,还需要等待二次信号确认。

价格在 10 – 12 经历了短暂的两段,11 – 12 的力度显著小于 9 – 10。12 可以作为中枢离开段的起点去冒险。入场后,可以持有到收盘。

今天的焦煤出现了中枢、三买、扩张、中枢离开等因素,在 8 点出现之后,因为 6 -7 强势开盘,整个市场的情绪被点燃,回撤时脉冲强度较为不稳定,三买失败。这时候一是不能闭眼赌大小,盲目进场,二是不能自认失败,撒手不管。三买之后,无非三种情况,走势延伸,扩张和反转(扩展)。三选一,逻辑上没有第四种可能。

由于 9 高于 7,决定了反转的可能消失。一旦价格低过 8,则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中枢的扩张。凡是中枢扩张,一定去找扩张后中枢的起点,倒推中枢进入段。后面的走势大概率会沿着进入段的方向继续发展。此时,找中枢离开段入场就是最好的入场机会。

当然,扩张后的中枢完成后,对应的同级别三买还要等待更高级别的回踩。从这个角度讲,后面一两天即使出现回调,也不能看空。还是要根据完全分类的原则寻找确定性。

全日走势如图。概括来说,今天经历了“中枢 – 三买 – 扩张 – 离开”四段。变化较多,盯盘时候相对比较费心力。

原文来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 https://kangjian.net/blog/2039/


y2105:等,该怎么等 大商所日志 20210316


如果把价格走势的图表理解为一个二维的平面,价格的波动是纵轴,横轴就是时间的流动。交易的目的,就是在价格均匀向右运动的过程中,获取纵轴的位移。从这个角度看,既然横轴的时间流动是稳定而且均匀的,那么横轴就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系,不可忽视。

常常说,会买的、会卖的、会等的,如何如何。仿佛“等”是个本事。既然是本事,就要有迹可循。今天的豆油合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

盘前,高点的 9522 向下经历了最小级别中枢的九段延伸,形成一个盘整背驰的走势直到低点 9060。9060 开始,价格完成了两段最小级别走势,目前处于第三段走势的过程中。完全分类后,这里既有可能形成第一个中枢,也有可能形成走势延伸,继续向上。无论如何,第三段要走完才能知道。

展开小级别,9060 之后的第三段大概率正在完成第一个中枢 A。这是最小级别走势图上的中枢。这里可能存在一个第四类操作机会。寻找买点的办法很多,大部分都是通过对比价格波动的力度强弱操作。

时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参照系。这个参照系最可宝贵的地方,就是绝对客观,纯粹当下

开盘后,价格快速下探到 9352,开始构助最小级别中枢。在这个最小级别的中枢内部,A1 大概运行了 100 分钟,A2 大概运行了 70 分钟,合计不到 3 小时。此时价格快速下探,A3 的时间框架下限大概可以按照 50 – 70 分钟理解。也就是说,在收盘前 12 分钟开始的向下 A3 段,最快也要在 21:40-22:00 左右的时间段内才会出现止跌的信号。这是个理论上的下限,不能再短了。盯盘的话,开盘前 30 分钟,是不需要碰鼠标和键盘的。

事实上,开盘后的低点买入机会出现了 3 次,分别是 21:46、22:08、22:22。按照时间段来统计,大概是 58 分钟、80 分钟和 94 分钟。50 – 70 分钟的预测区间基本是合理的。

进场太早的成本会很高。大量的无意义止损都是出自于过早入场。通过时间框架分析,把握入场的时机,除了避免无效止损,还可以辅助评估波动的力度。

以今日的 y2105 合约为例,如果回撤的时间过长,夜盘收盘还没有止跌,后市的上涨基本可以放弃了。回撤过久本身就是力度不强的指征。

总之,在价格分析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引入时间框架辅助分析,可以很好的避免无效的止损,可以比较有效地辅助评估波动力度。

在前面提到的三个点位附近入场,多头成本可以压在 9380 以下。收盘前,多头可以提前在 9530 位置准备平仓条件单,保证金浮动盈利比率可以达到 15% 左右。

原文来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 https://kangjian.net/blog/2035/


cs2105:经典的一买 大商所日志 20210315


淀粉今天展示了一个典型的一买场景。一天的行情走下来,最大的体会还是那四个字:级别节奏

cs2105 合约从前高 3351 向下,经历了次级别九段延伸,升级中枢后,低至 3165 位置完成了盘整走势。一段强力的拉起后,收盘。

如此强力的向上回拉,显示回踩后一定还有一段向上。问题转化为两个新问题:一是,回踩踩到哪里?二是第二段向上有多强?

打开分时图,可以看到价格回落后很快掉到了日内均线以下。反抽失败后,价格继续探底。这里要注意,分时图现实的两段下跌和中间的盘整组合在一起,并不是一个“盘整背驰”走势。

途中第一个圆圈的位置,并不是盘整走势的终点。而后的宽幅震荡形成了第二个中枢。其后的第二个圆圈位置,才是更稳妥的买入点。

严格地说,小级别上走出的一个向下的完整趋势,后续的拉涨已经不那么值得期待了。收盘前,价格拉起。全天比较可靠的建仓成本不高于 3220,收盘时保证金浮盈大概 6% 左右。

有一个问题需要明确:日内的操作级别是什么?

按照 3F 图来看,日内的操作,属于直接介入一买,而非一买之后回踩的二买。这一点一定要牢记。一买后,价格走出一波上涨后回落,回落的终点才是二买。不能因为看到强势拉涨,等待回落就认为是在操作二买。那样是把最小级别走势最小级别走势内部的阶段混同了。真正的二买还没有来。稳妥的操作是,即使日内在 3220 以下建仓,再次拉起也要逢高抛出,等待回踩的二买。这个问题是交易中的核心问题,千万不能因为临场的情绪变化而弄混。

原文来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 https://kangjian.net/blog/2002/


交易员读林彪:如何“集中绝对优势兵力”(5)


交易员面对市场始终是以少对多。因此,集中资源,聚焦一处非常重要。如面面俱到,必处处挨打,资金缩水。必须主动放弃一些市场,放弃一些标的,再放弃一些方法,放弃一些手段,集中全部资源专攻一点,只在最有把握的地方,做最有把握的机会。

“兵源”、“粮源”在哪里

兵粮之源头问题,根本上是个“本末观”的问题。东北解放战争中,处于守势的一方、在上的一方,其核心利益在于法统,其“本”必然是大城市、交通线;而处于攻势的一方、在下的一方,其核心诉求在于变强,其“本”在于每一场战斗的胜利,以及随后带来的兵粮二源。

交易中亦是如是。交易员面对整个市场,对手以机构为主。这个东北解放战争中四野的局面有相似的地方。机构业务核心是融资和资产规模,生命线一样是“法统”,而交易员的核心诉求是变强大。这时候,兵源粮源就在于自己。概括起来,是做两个加法,做两个减法,即“两加两减”。

第一个加法,是“多学”。

多空对峙本质上是个团战,不确定的各方加入多空阵营,打群架。这时候首先要做的是掌握战场上的各门各派武艺。交易中,有价投,有抢单,有各门各派的技术分析。每一个流派都代表了一股力量。只有多学,才能掌握尽可能多的“他人的武艺”,知道每个流派时时刻刻地判断是什么。

“把书读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知道对手在想什么,知道“队友”在想什么,二是知道自己究竟适合什么,自己的武功体系是什么。打个比方,天下武林熙熙攘攘,而只有先变成什么都知道的“王语嫣”,才能找到自己的“降龙十八掌”,成为乔峰。

类似芒格的多种思维模型,多学会各个门派的招式也有助于在解构市场时保持足够的客观。从这个角度讲,所谓“确定性”和“紧迫感”,就是各路门派的“共识”即将出现的时候;所谓“不确定性”,就是大家观点还不一致,对市场的解构不统一的时候。多掌握一个门派的武功,就多一个信息源。与一般的政商竞争不同的是,交易中无需通过任何市场调研即可知道各门各派的所思所想——只要你真的会。

这是补充兵源粮源的第一个加法,要多学。

第二个加法,是“多战”。

交易是打仗,不上场没用。模拟盘是电脑里的战争游戏,打得再多也是假的。必须做实盘。

多做实盘的目的是三个。

一是学以致用,“学会”不等于学会,只有会用了才是真的掌握。任何武功学了不用或者用得不多,都不是真的会。

二是理论衍发,只有将所学的东西投入实战,才能通过实践的过程产生新的理论。进而,记录下新的理论,整理分析修订之后,这个理论就是自己的了。这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过程,经此循环,别人的理论才是自己的理论。顺便提一句,有个标准很适合自检:如果学习的过程没有产生笔记,学习而不动笔墨,则这个过程必定是无效的。各行各业的精进都是共同的,必须经过理论衍发这个环节,这个环节不动笔墨是不可能完成的。

三是认识自己。只有在战争中才能学会战争,在交易中才能学会交易。这里除了理论与实践,还有个观心的过程。要在实践中了解到自己是谁,谁是自己。比如,海龟交易作为一个方法放在这里,至少面临三个问题需要和自己的禀赋匹配:第一,是否能承受较低的成功率;第二,是否能承受持仓期间收益水平的大幅波动;第三,假设ATR周期和均线周期的数字是固定的,那时间框架选择什么级别。这三个问题没有书本可以回答,只有在实践中自己解决。

这是补充兵源粮源的第二个加法,要多战。

第一个减法,是“无名”。

社会科学的一大特征就是,研究者、观测者会与研究对象、观测对象相互扰动。真实的不可证,可证的不一定真实;看到的测不准,准确的看不到。从这个角度看,交易是最典型的社会科学学科。交易员基于对自己负责,必须“无名”。

“名”在这里,是社会评价。这里的名,不是美名,更不是恶名,名就是名,无名就是没有任何社会评价。无论人是不是社会关系的总合,社会评价都是人的投影。评价可以,不要涉及交易。任何在公众场合、平台提及自己的交易业绩、交易方法、操作细节的人,都是另有所图。最常见的是为了更大的AUM。

社会评价是一种拖累。做交易就是赵子龙七进七出,怀里尽量不要抱阿斗。社会评价多了,赵子龙的主要精力一定会转移到保护阿斗——保护自己的社会评价,而非真实客观地面对市场。当这种连接渠道越来越大,交易者将彻底丧失作为观察者的地位,而逐渐成为观察对象的一部分。少年不一定由此变为恶龙,也有可能成为山洞里的蝙蝠。

人不可能没有社会连接,也不可能不与任何人交流交易。这里,要尽可能恪守三个原则:一是不预测市场,只交流当下和过去;二是不评价他人曲直,不做价值判断;三是不概括盈亏,概括就是扭曲,就会失真。

这是补充兵源粮源的第一个减法,要无名。

第二个减法,是“无我”。

这是最难的一减,把自己减掉。佛家讲无我,或者说我空,或者说非我,大概都是在讲对“我”的否定。交易员做交易,恐怕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心里心心念“这个月再赚XX钱,我就给XX买个XX”。这就是陷入了我执,“我”就开始起不好的作用了。一念生,后面大概都是亏钱。仔细想想,一定是这样。

这是基于人深层次的局限。念头一起,则对市场的观测就不再中立,自己就带有了预判的立场。更可怕的是,这时的预判还不是上涨下跌,而是“一定赚钱”。当一个交易员预判自己一定赚钱的时候,怎么可能不亏钱呢?根子还在我执。

若要去我执,首先要无我。

缠论里有个词叫“零向量”。这是最理想的状态。首先,交易员参与市场是个向量,总要有预判才会建仓,要不然就是轮盘赌赌大小了。但是,建仓的那一念,又是个“零”,有方向没速度,有方向没力度——有信息,但没能量。缘起性空,下手一瞬,心思澄明,明镜不染,无我无不我,这种交易,大概率都是赚钱的。

这个问题是交易中最深层次的问题,在这里说不完。这是补充兵源粮源的第二个减法,要无我。

做到了“两加两减”,菜畦就培好了土,播下了种子,撒好了水。剩下的就要靠经年累月的坚持了。

=============================================

坚持一定会有代价,核心还是能舍弃什么。

神魔皆以血饲,不愿放弃就不会成功。回到“集中绝对优势兵力”这个主题,最大的绝对优势兵力还是心力。这里有个必要但不充分的条件,可以用于每一个交易员的自检:

交易,是不是生活中占据精力和时间最多的一件事情。

这个最多,是无因的最多。陪伴孩子,锻炼身体,甚至吃饭睡觉,任何一个“高价值”的选项都不能排在交易前面,交易才有可能成功。废寝忘食做交易,依然不成功的人有很多;但业余做做,或者陪伴孩子之余做做,随随便便成功的,一个没有,也永不会有。这里容不得任何庸俗辩证法,容不得任何“尽管、虽然”和“但是”,没有任何借口,也不存在任何例外。说到底,带兵打仗,集中了绝对优势兵力,只是将胜率提升到最大,最后也不一定能赢,何况分兵去干别的事情呢。

只有真正认识到这一点,才算是做到了敬畏市场,敬畏规律,敬畏天命。也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算真正把自己的“绝对优势兵力”集中了起来。

原文来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 https://kangjian.net/blog/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