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技术分析

想盈利,该怎么亏?

(Photo By www.adactushousing.co.uk)

我真的很感激那些连续出现的小亏损。正是这些令人讨厌的小亏损,把那些比我更聪明的交易者挡在了获利的门外。 ——金融帝国

真正理解“盈亏同源”,是交易员盈利的前提。有些时候,盈亏不仅同源,甚至同体。见过很多交易系统,回测的时候命中率可以达到90%以上,在高命中率的前提下,还可以拥有整体2:1以上的盈亏比。无一例外,这些系统一旦付诸实盘,都是亏损的。——否则,全世界的钱都被一个人赚走了,市场就不是市场了。

亏损的原因林林总总,有些是回测主观系统的时候不经意从右往左看,开启了上帝视角;有些是不知不觉间采用了“未来函数”;还有一些,则是回测时间过短,没有经历完整的“高波动-低波动”周期。这些都是导致纸面盈利的交易系统亏损的原因。

稳定盈利的交易系统可遇不可求。如果说开发一个系统常常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话,这里的“假设”实际上是大量显性和隐性思考的结果。瞎猫撞到死耗子的可能性不能说没有,但非常小。这种思考要持续、专注,一以贯之,才有当头棒喝般的顿悟。

这个思考的过程,其着力点应该在如何亏损上。一个稳定盈利的交易系统,必须要有明确、清晰的亏损要素。

具体来说:

  • 第一,单笔交易层面,必须有不少于1/3的交易亏损。亏损的本质是释放风险。因此,稳定盈利的交易系统中,单笔亏损交易的量必须要有保障。一个胜率过高的交易系统,意味着巨大的崩盘风险。典型的例子是A股市场的“死扛”策略,单纯看胜率,会非常高,其中毫无风险释放的渠道,这种策略是不可取的。小额的亏损在少量付出金钱的同时,本质上是释放风险。交易系统要想稳定盈利,这个环节是不能少的。从经验上看,高于70%的胜率往往会偏向于“刮头皮”,风险释放渠道是不够的,对技艺的要求也更高。因此,一个好驾驭的交易系统,其中的单笔亏损比例不应该低于1/3。
  • 第二,整体绩效层面,必须要出现3次到5次以上的连续亏损。除了通过单笔亏损释放单笔交易的风险,交易系统还必须有连续的亏损,用来释放系统性风险。这里有四重含义:
    • 首先,如果没有连续的亏损,一个正常的(不过高的)胜率就无从保证。这个不多说。
    • 其次,没有连续的亏损,就必然没有连续的盈利,整个交易系统就没有创造“上台阶”交易的可能,交易系统的盈利能力就要被打个问号了。
    • 第三,如果没有连续的亏损,交易系统的门槛就不存在了。这里举个例子,长期以来A股市场“打新”全凭手气,基本没有风险,因此打新市场里聚集了大量不参与投机交易的低风险爱好者,“打新”这个策略,注定也就是低风险、低收益了。
    • 第四,只有存在连续的亏损,交易者才有施展价值的舞台。控制亏损的频率、幅度是可以节约风险利润,是盈利的重要来源。交易系统只有存在连续亏损的基础,交易者才有施展的舞台。以双均线系统举例,改善双均线系统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通过通道(动态的、静态的)过滤掉发生亏损的交叉点。这个过滤的过程,就是交易者的工作。没有这个工作,交易者就成了下单员,交易的趣味将大打折扣。
  • 第三,系统开发层面,必须要因为思考交易系统亏欠自己的兴趣、爱好、习惯。除了数字上的亏损,还有一种亏损是必须的,那就是开发系统的成本必须对交易者的兴趣、爱好、习惯造成了挤占。交易系统稳定盈利,生活上的“亏欠”也是必要的环节。还是分几个层面说:
    • 字面上的稳定盈利本身就很难。人无风趣官多贵,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舒舒服服拍脑袋也可以创造交易系统,但你放心,这种交易系统要么过不了回测关,要么过不了实盘关。
    • 交易者和交易系统需要磨合的过程才能经历实盘的考验。交易者熟练驾驭自己开发的交易系统,才能摆脱犹豫、迟疑、拿不住单子等等负面的状态。开发的过程中,交易者会切身体会彷徨、怀疑、绝望等情绪,进而经历一番涅槃,交易系统才能向钢铁侠的盔甲一样,与交易者合而为一。这个锤炼的过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琢、磨”,哪个字都不舒服。

可见:

  • 所谓“稳定盈利”,就是持续地、可控地亏损。——没有持续的亏损作为门槛,交易的盈利就会被无限摊薄;没有可控的亏损,交易的盈利就会被无限回吐。
  • 所谓“持续进步”,就是持续地、可控的亏欠自己。——没有持续的亏欠,心神就会随波逐流,难以专注,无法提升;没有可控的亏欠,生活就会失去平衡,交易者也要走火入魔。

盈亏同源,重点在亏。就像做贼,既要会吃肉,也要会挨打,重点在会挨打。
把握这个度很难。交易是一场修行,就像人生是一场修行。每位交易者都永远在路上。

EOF

以下是早期关于“亏损”这个主题的链接: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1729/

关于“量、价、时、空”的一点思考

“量、价、时、空”是交易中最基础的四个要素。

以这四个要素作为框架,很多常见的交易要素可以各归其位。如:

    • 放量、缩量、无量
    • 均量
    • 力度指数
    • Price Action理论
    • 均线
    • 支撑阻力位
    • MACD、RSI、KDJ
    • BOLL、通道理论
    • “横有多长,竖有多高”
    • 缠论
    • 均线
    • 波浪理论
    • 盈亏比
    • 支撑阻力位
    • 缠论
    • 波浪理论

以上的划分并不周延,只是个大概的归类。从这个归类中,可以大致看出单个模型的局限所在。比如:

  • MACD、RSI、KDJ、BOLL等指标及其“共振”——这些指标关注的点各自不同,但核心都是一个:价格。用价格形成指标,进而互相验证,难免循环论证。这也是 Price Action 理论强调少用指标的逻辑基础。
  • 均线理论——以价格的均值为基础,考虑了时间因素。均线理论缺乏成交量、空间的因素,因而一般要结合“放量、缩量”操作,同时常用趋势跟踪技术主动弱化空间因素的权重。
  • Price Action——以价格形态为核心,“读取”、“倾听”市场的声音。PA理论大量应用于外汇市场,常常没有准确的“量”的因素。同时, Price Action 理论往往对时空因素采取相对模糊的应用,时空要素往往需要主观判断(时空方面,国内交易员曾有“大象吃苹果”等精彩的主观判断方法)。
  • 缠论——缠论与 Price Action 的着力点恰恰是互补的关系。缠论的价格因素主要是以“分型、笔、线段”的形式呈现,对价格的小级别波动并不是十分关注。结合中枢、级别等理论、将时空因素纳入。
  • 波浪理论——重在时空关系,价格因素在波浪理论中类似缠论,应用得比较粗糙。考虑时空因素过于主观,“千人千浪”。

以上,可以看出,相对体系化的框架,如 Price Action、缠论、波浪理论,或多或少都要照顾到四个要素。而 MACD 等指标,由于在要素层级存在自身的局限,则很难构成交易系统的基础。均线理论应用于实战,往往不能简单的“金叉死叉”,要结合K线形态(Price Action,“价”)、和成交量的变化相互验证,提升绩效。即使如此,均线理论在时空因素的把握上往往也要采取趋势跟踪策略主动“放弃”。

“量、价、时、空”四者之间的有效结合、匹配,进而寻找共振,可以有效提高胜率。

对交易员来讲,有必要从这四个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交易系统,是否在某些方面存在缺陷。简单设计一个打分卡:

  • 量:明确?涉及?空白?
  • 价:明确?涉及?空白?
  • 时:明确?涉及?空白?
  • 空:明确?涉及?空白?

一个成熟稳定的交易系统,也许有这些关注点:

  • 四个要素中最好不要出现“空白”(外汇交易中的“量”除外);
  • 四个要素都是“明确”的时候,往往可以将交易系统程序化了;
  • 交易员的价值,恰恰在于对“涉及”这种状态的把握;
  • 四个要素全部是“涉及”,交易员往往会比较累,交易绩效对于身体、心理的状态要求也比较高;
  • 直觉上,有两个以上“明确”,一到两个“涉及”,似乎比较容易操作。

当然,千人千面,每个人都有自己舒服的状态,不能一概而论。交易的核心还是心态控制和资金管理,技术分析终究只是交易的皮毛,过分沉溺,难免皮相。

EOF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1727/

价值投资中的回撤入场


(Image By ChartSecret.com)

Price Action 理论中,除了极少数的情况,入场基本都要在回撤的时候。所谓“顺大势,逆小势”、“突破回踩”,都是回撤入场。

对比一下 Elder 对基本面分析的解读:

当我认为未来某个事件会增加一只股票的价值,而目前价格又低于价值时,我才会考虑买入。在价值之下买入,在价值之上卖出并有清晰的逻辑,这样做才能让我在逆境时坚定信心。(《以交易为生2》,CH1)

这段话包含两个意思:

  1. 入场(做多)的主要原因是看涨。未来的价值会增加,所以现在准备做多。这是最基本的原因。
  2. 当前的价格要低于价值。把未来的走势遮住不看,现在的价格要低于现在的价值。这是第二个原因。

第一个比较好理解。未来看涨,任何一个价值投资者的基本范式都是这个。第二个比较容易被忽略。

目前价格又低于价值时,我才会考虑买入”。价格低于价值,即价格被低估。在 Elder 眼中看来,即使是价值投资,也要重视买点。当下的价格被低估的时候,才是价值投资者的买点。很多时候,“价值投资”亏钱,往往是方向看对了,入场点没找好。高估时入场,长时间被套。事后一看,其实大方向是对的。

——这就是价值投资的“回撤入场”:

  • 方向顺大势:价值在未来看涨
  • 入场逆小势:当下的价格被低估

当然,典型的回撤入场往往还要重视扳机点,没有扳机的枪不会响。基本面分析时,扳机点可能就是一个短期看衰时的利好新闻、一个回撤中的放量大阳线等等,这些都可以。价值投资毕竟周期更长,精度上的要求可以放松一些。

总结一下,价值投资回撤入场的关键:当下价值被低估。无低估,不做多。

EOF.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1722/

交易员的生存之道

(Photo By Daryn Bartlett)

交易员的交易系统与计算机的量化策略之间存在着根本的不同。一个成熟的主观交易系统应该由三个部分组成:量化依据、筛选标准和哲学基础

  • 量化依据。量化依据是指一个交易系统中具体信号的特征、入场点、出场点、头寸大小的计算方式。无论是高频交易还是主观交易系统,“量化”都是共同的特征。量化是对抗情绪最有力的防护网,是任何交易员上场前必须佩戴的护具。即使是主观分时图交易,“满仓、半仓、四分之一仓”这种笼统的表述事实上也是一种量化。系统要求满仓半仓开仓,就不能因为恐惧、犹豫而缩小头寸。
  • 筛选标准。筛选标准是过滤掉无效信号的必备品。任何一个交易系统都需要筛选。有些标准,主观交易和机器交易共同使用。根据形态,可以判断趋势还是震荡;根据均线,可以判断顺势还是逆势;根据价格波动的时间跨度、点位幅度,可以判断是否已经超买超卖;根据影线长短、实体大小、趋势角度,可以识别价格运动的强弱——这些机器也可以做到,但有些标准,目前机器交易还很难涉足,这其中最典型的因素就是基本面。做交易,终极路径还是基本面和技术面的合二为一。基本面发现了大级别的供需失衡,技术分析予以验证,进而找出具体的买卖点,这是提升胜率和回报比的终南之道。
  • 哲学基础。只要世界还是由人来主宰,市场就依然是由人构成的。即使是量化、高频交易,策略的背后也是制定策略的人。有人在,市场中就会有些不变的东西。交易员的交易系统必须在哲学层面找到落脚的依据,交易系统才能站稳,才能长期稳定盈利。没有哲学基础的交易系统,只是对历史数据优化后的“刻舟求剑”,注定不会长期有效。交易中的哲学基础往往植根于人性,一般都比较朴素。比如,市场做同一个事情尝试两次都失败了,价格反方向运动的概率就会比50%略有上升;比如,市场价格无论高低,总是在高波动性和低波动性之间运行;比如,马太效应,自我强化,反身性理论(趋势会延续,而延续本身又会强化趋势);比如,否定之否定(失败的失败——突破失败,回撤,回撤失败,趋势延续——Pullback入场信号);比如,未来无法预测(趋势跟踪技术,止盈不止损)。大道至简,凡是长期有效的交易系统,都是可以找到哲学基础的。这一点,据我所知,目前还没有机器可以理解,计算机的深度学习似乎也无法做到。

三个部分中,前面一个半机器可以做到,甚至可以比人做得更好,后面一个半机器目前还无法实现。机器无法深度参与筛选标准中的基本面配合,这个好理解。为什么说量化策略很难涉足哲学基础呢?有些量化交易策略确实具备哲学基础,但每天执行这些策略的计算机并不理解它,掌握哲学基础的依然是计算机背后的人,而人又基本不会代替计算机下单,往往只在策略疑似失效时才会予以干预。而交易员的价值就在于对一个个信号进行取舍,进场或者放弃,加量还是减量。这个角度看,交易员依然是不可取代的,Trading这个手艺也将长期存在。 当然,这将将非常残酷。大量炒单、超短线的交易手法将逐渐被机器所取代,稳定盈利难度越来越大,大量手工机械交易员将被市场淘汰。交易员群体将面临一次剧烈的新陈代谢。低频交易、基本面交易将是人类交易员最后的高地。能够通过刻苦攀登登上高地的交易员,面对充斥着大量计算机交易员的市场,将会重新获得独特的竞争优势。 这个独特的优势就是:犯错。是的,人类会犯错,计算机不会。犯错是人类交易员最后的核心优势。《浪潮之巅》的作者吴军有一个观点,人类一些区别于动物的主要能力,比如语言、逻辑、感情,源自于进化过程中的基因复制“错误”。一种极小概率的错误可能是让某种能力变强,比如语言这个能力,就是在基因“抄书”的过程中抄错而产生的。猴子进化成人,就是不断犯错的过程。计算机最大的优点在于不会犯错。不会犯错,计算机永远不会进化成人,猴子也将永远是猴子。 人类交易员并不用灰心。未来是不可知的,是不可预测的,一切量化策略的系统回测都只是对过去的归纳,而不是对未来的把握。计算机的隐喻就是追求尽可能高的胜率、尽可能高的回报比,以及在此之上尽可能高的交易频率。人类交易员的高地则在于犯错,在于试错和自我纠正。我们永远不知道价格未来将如何运行,因此一切策略本质上都是猜测。我们可能对了,可能错了,我们真正的优势就在于承认错误,进而纠正错误——正确的时候正确下去,错误的时候纠正错误——这恰恰暗合了趋势交易中“截断亏损,让利润奔跑”的古谚。这也是人类交易员的核心优势。 关注的重点有两个:

  • 从基本面的供需失衡入手,重点关注大的供需失衡,大的资源错配。计算机策略很难有效涉足基本面的大机会,这是人类投研团队的强项。
  • 从长周期入手。日线以内的价格波动更多来自于情绪变化,很少反映供需失衡,这各领域也恰恰是计算机的优势。长周期对应供需,在世界彻底物联网化之前,还是人类独占的领地。

恐惧来自于不确定。对未来的恐惧是人类进步永恒的主题。学会犯错,学会学习,学会纠错,交易员要相信,利润就在止损之中。记住这句古语: 善败者不亡。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1698/

趋势的实质

5fe212690

趋势由一系列的高点和低点组成。高点和低点不断抬升,是上升趋势;不断下降,是下降趋势。这种运动的背后是由顺势和逆势两种力量共同推动的。趋势的延续意味着顺势交易者的力量更大,而趋势中的回调往往是逆势交易者推动的。回调背后的博弈逻辑是:随着趋势延续,顺势交易者的新入场单逐渐减少,而逆势交易者开始进场。这时,逆势交易者和顺势交易的获利平仓盘的力量之和逐渐增大,大过了顺势交易者新入场的力量,回调开始,买卖关系逐渐回归平衡。当买盘卖盘达到供需平衡点时,顺势交易者的加仓资金入场,逆势交易者获利出场,买卖盘重新失衡,趋势延续。

因此,顺势交易者和逆势交易者的力量对比构成了趋势的具体形态。以上升趋势为例,从高低点的角度看,最强的上升趋势形态是新低不破前高。这种情况反映的是逆势交易者无法将价格推回到它们上一次的入场点(前高),更不必说打破上一个供需平衡点(前低)了。稍弱的趋势是回调达到了上一次的高点。如果回调踩进了上次高低点间,则是一个普通的趋势。更弱的情况是,回调一直延续,打破了上一个供需平衡点(低点/高点),此时趋势定义被破坏,趋势结束。这种情形下,上升趋势转为开口震荡,交易者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等待价格收敛,等待市场重新选择方向,要么尝试进行区间震荡交易。是否参与震荡,要取决于胜率、盈亏比了。

建立这样一种评价体系的意义,是建立一套衡量趋势力量强弱的方法。上面的逻辑形成以后,将趋势中的盈亏平衡点(上升趋势的低点、下降趋势的高点)用趋势线连接起来,可以清晰的判断趋势的生命力。最典型的情况是趋势线串联了全部的平衡点,则趋势一直处于健康发展中。如果趋势线的斜率不断提高,意味着盈亏平衡点在加速变动,趋势正在加速、走强。如果趋势线的斜率在下降,则意味着回调的力量在渐次增强,趋势力量正在转弱——这种情况下,图形的表现就是:趋势线被打破。在更严格的意义上,也可以说趋势结束了。

这其中,最健康的趋势是既不加速,也不减速的理想情况。如果是加速中的趋势,最后一段的利润往往最为丰厚;如果是减速的趋势,趋势线被打破,则可以寻找反转的入场机会了,再进行顺势交易,风险回报比会降低很多。

操作上的思路也很简单:在趋势健康发展中和加速前坚决入场,加速后和减速后不入场。用这个标准过滤进场机会,可以显著提高胜率和回报比。

有必要阐释一下基本的前提:
- 供需力量的变化推动市场的运动,价格是供需关系最有效的反映。
- 图表是对价格运动的记录,技术分析的对象是图表,更是价格——本质上是供需关系。

认同这两点,前面的文字才好理解。同样地,认同这两点,前面的文字才有意义。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1595/

为什么基本面分析靠不住?

为什么基本面分析靠不住?

小纸条上的四句话

《与天为敌》这本书里讲了个故事。作者去参加一个研讨会,会议上有人递过来一张纸条,上面有四句绕口令一样的话:

你所拥有的信息不是你想要的信息。

你想要的信息不是你所需要的信息。

你所需要的信息不是你可以得到的信息。

你可以得到的信息花的成本又比你所愿支付的更大。

这不就是我们的基本面分析吗?

  • 我们拥有Wind,拥有Bloomberg,掌握了海量的信息——但这里面有多少是我们想要的?

  • 我们无时无刻不是在检索信息,可我们正在检索的信息由有多少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呢?

  • 信息满足需求,意味着产生价值。价值哪里那么容易产生?需要的信息真的可以得到吗?

  • 既是可以得到的,又是想要得到的,还是需要得到的信息,成本呢?免费的——花费的时间呢?

我们的信息可靠吗?

苏格拉底曾说过,看似真的东西未必是真的。是的,眼见不一定为实。我们看到的重大新闻,“往往是精明资金准备出场的信号”(Van Tharp语)。当你坐在客厅看到晚间新闻时,这些新闻早已过时。市场已经在第一时间消化了这些新闻,基本面交易者们却还蒙在鼓里。

你看到的每一帧画面、每一组数字都是真的,只是信息送达之际,真实的世界已早早远去。走马观碑,刻舟求剑,新闻再快,也是二手三手,基本面分析的素材,永远是别人处理过的菜肴——肯定有营养,但决非最天然。

这些新闻、消息,往往是“真实”的——因为它们来自于真实的世界。它们又是最“不真实”的——因为它们必然是过时、被处理过的。

世界是复杂的,原因最不重要了

世界是复杂的。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因”的概念是最模糊的,也是最不重要的——它几乎不可能确认,也无法准确界定。

我们从不敢确定;我们总是有着某种程度的无知。我们所拥有的大部分信息既不正确也不完全。

这对于大部分中国人自小接受的马哲体系认识论是一种否定。事实上,人的认识永远有立场、手段、价值上的局限性。承认了这一点,就等于承认了我们的世界是不可知的。面对一个不可知的世界,“知其然”远远比“知其所以然”重要得多。

重复一下,为什么基本面分析靠不住?因为——面对一个不可知的世界,“知其然”远远比“知其所以然”重要得多。

两个段子

最后,再讲两个段子:

- 天上掉石头

天上掉石头,基本面研究员会入定,分析石头大小,质量高低,下落速度等等,各种声音各种结论;交易员会立马就跑,下石头啊,还想你妹啊,跑啊……

- 怎么测都行

芝加哥的社会科学大楼上刻着Lord Kelvin的一句话——“当你无法测量的时候……你的知识就会过于贫乏、无法令人满意”Frank Hyneman Knight有一天看到了这句话,嘲讽地解释了一下:

“噢,好吧,当你无法测量时,你随便怎么测都行。”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