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文字而已

我对于阅读的一些观点

曾经在微博上和@哥本中分 老师聊起过知识管理系统这个话题。当时浅尝辄止了。一直想写几笔,却只因系统过于宏大,不知何处落笔。总想整理一下。前晚读到徐子渔老师的《我对于阅读的一些观点》,相击生火,信笔记录如下。

文中有六条读书建议,颇为中肯:

1.集中阅读一本书,读完再换。
2.值得读的书要读第二遍,决不放下后就丢一边。
3.别吝惜买书的钱。
4.也别吝惜买书签的钱。
5.别沉迷中文电子书。
6.一定要做读书笔记

与徐老师不同的是,阅读体验中更多的是多线阅读,同时阅读2-3本书。这些书往往是不同领域的平行线——一本杨继绳,一本Facebook效应,一本商务的汉译——什么可能都有。习惯于根据环境和时段选择书籍。早晨、中午无人打扰的时间很宝贵,一般会看优先级最高的书。晚上下班累了,翻翻思考强度小些的书。出门在外没有电脑记笔记,就看看“机场”味稍重的书,一本书也没几张卡片可做,手机拍照足以应付了。阅读这回事,就是给自己请老师上课,课程表上多几节课,问题不大。我们不都是一天6节课8节课过来的?

读过一本书,一定会有多则一两百少则一二十的卡片摘记和思考留下来,整理进Filemaker的时候是一遍Review,精华部分两次记忆已经有印象了。剩下的工作留给关键字检索吧,有兴趣回顾书籍了就搜索书目字段集中回顾,有需要参考或引用了就搜索内容字段以关键字聚合。从个人的体验来看,效率挺高,效果挺好的。

家里有一二三四五个大小不等的书柜书架,买书是生活中一大支出。曾和一位老哥有共识,买书是世界上最便宜的消费(或许只有在中国吧)。深以为然。自从把兴趣转向扫描版PDF,连这最便宜的消费都缩减了支出,有时想想挺对不起著者们的。同意少看论坛上的TXT、文字版PDF文档,真的不知道对不对,准不准,完不完整——看小说看到太监版实在扫兴,几年前也经历过。现在找书,第一优先级是扫描PDF,这个版本到手,就可以参照着去找Mobi或TXT了,手里有了把尺子,踏实多了。顺便说一句,不太喜欢“6寸PDF”,总觉得过度加工了——保真就看扫描PDF,小Kindle就看TXT、Mobi,看不出6寸PDF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徐子渔老师的6个观点梳理了5个。君子和而不同,无论附和或相疑,读书终究是人生乐事。隔空喊话探讨读书,更是乐事中的乐事。

第6个观点,徐老师的书签确实是保持书籍原样同时可以整理笔记的不二法宝——尤其是对于习惯了Kindle DXG,纸质书已用作收藏的人——像我这样的。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821/

2011年读书总结

一、概述

2011年共读书55本,比2010年的70本下降了21%,单纯从数字上看下降不少。2010年间的70本书中虚构类图书达到了14本(如果把《货币战争2》也算进虚构类图书则是15本),非虚构类只有56本(或55本)。2011年有长进,除了秋天重新翻了一遍王跃文《国画》和《梅次故事》,读了新出来的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推拿》,其余52本全部为非虚构类大社科大人文领域图书。仔细分析,数目降幅不大。当然,这个数字比起“除了讲课都在读书”的梁小民(2011年248本)还是相差太远,更加比不上袁岳一年上千本的“封面封底加书脊”读书速度。好在读书不比这些。人各一好,三五年内暂不求多,求个细嚼慢咽。

2011年读书时间比起2010年更有保证,基本上是早晨加中午,工作日日均2小时以上。休息日读书时间一塌糊涂,算下来7天中只有5天可以得到时间上的保证。2012年要有所改善。此外,2011年下半年自己用filemaker制作了一个小型数据库,暂时性搞定了家里PC、MAC和公文包里Ipad之间的同步方案,开始正式记录读书卡片。目前制作了891张卡片。到年底,已经成功的把自己强迫成“不动键盘不读书”的强迫症患者。现在看书,读得飞快,时间都花在冥想和敲敲打打上了。这也是读书数目下滑的原因之一。

AC351A2D-680E-4A5A-915B-E21C5714A963.jpg

二、列出几本书

去年没有正式总结过读书的记录。借此把两年间读过的125本书回顾一下。有道是开书单是装13的法宝,梁启超、胡适可以信口开书单,晚辈小生就别随便张嘴了。下面的内容不是书单,只是自己读过的书中启发比较多的一部分。启发多的不一定是大部头,《通论》、《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金融资本》乃至于《乌合之众》等书尽管很精彩,启发却不及下面的书。以下排名分先后。

1、顾准:《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

顾准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也是传奇的一生。49前是立信的小学徒,49后是上海税官的老大。前半生研究财会理论,后半生叩天问道。这本《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诞生于49-78这段超集权主义时期,堪称20世纪人类奇迹。内容不多说,谈三点:(1)大陆现在不让出版;(2)中国人自己的启蒙读物;(3)顾准拆骨为烛,全书字字泣血。不知未来十年,能不能再遇到这么有启发的书。读吧,谁读谁知道。

2、杨继绳:《墓碑》

这又是一本不让出版的禁书,新华社的老记者杨继绳写就的近百万字的巨著。前半部按省逐个介绍了大跃进期间各地饥荒的成因,有一般的规律,有各地的“特点”。书籍的最后是全书华彩,杨继绳用冷静的笔锋表达了自己对于现存的体制的看法,逐一拆解了各个敏感词。这本书有大量的一手材料,近百万字读来很辛苦,啃了三周多。收获很大,摘录了146张卡片,是全部书籍中最多的。看看乌有之乡对《墓碑》的批评有多么隔靴搔痒,就知道这本书的架构是多么固若金汤了。

3、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的再研究》

这本书有大陆的版本。同样是颠覆价值观的书籍。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禁不起一点推敲,开篇几个实例就将人民教育出版社打了个落花流水。三元里暴动与当今的乌坎事件一对比,我们的民族真的在向前走。

4、王世渝:《曾经德隆》

王世渝是唐万新手下的一员大将,主攻德隆的投行业务。无奈在当时的金融环境中,民间资本不可能有任何供血机制。于是德隆只有二级市场一条险路可走。本来道路阻且长,会面也就是安可知的事情。就在德隆几乎成功的时候,中央紧缩了银根,德隆就像一个与海外高手比拼内力的武林高手,突然被人抽走了1600ml血液。那几周几本德隆的书对照,小小的主题阅读一番,高下立判。这本书是我写了最多体会的一本。可以参见2011年9月、10月间的微博。

5、朱青生:《十九札——一个北大教授给学生的信》

这是一本方法论的书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朱青生是一位美学教授,这本书介绍了他的一些学习方法。不是说教,不是总结,没有条分缕析的架构,只有娓娓道来的清闲。没有选择evernote、onenote这类现成笔记软件整理读书笔记,很大程度是受了这本书中读书卡片的两节的影响。

6、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书名曝光率奇高的一本书,通读到最后击节叫好,多次拍起办公室的桌子。看到最后100页非常舍不得看完。

7、赫尔曼·西蒙:《隐形冠军——全球500家无名公司》

《隐形冠军》这本书为我在总部经济环境下的授信审批工作打开了视野。有幸到目前为止,为其中一家“500家隐形冠军”企业核了授信。做企业,高大全、500强并不是终南之路,小的一样是美的。

8、白益民:《三井帝国在行动》

表哥推荐的一本书。批发零售类企业并不是简单的低买高卖。国际上的三井物产、Glencore、“ABCD”这些流通商各有各的独门兵刃。可喜的看到,国内的一些私有流通企业正在逐渐像这些国际巨头靠拢。真心希望中粮、中钢、五矿也能迅速崛起,与这些洋人同场竞技——现在,这些国企看起来还没完全做好准备。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作者另一本《三井帝国启示录》很水。

9、布赖恩·伯勒等:《门口的野蛮人》

应该是经济金融科班的同学在校必读的一本书。一句话:任你各大投行私募军阀混战天塌地陷,你消灭对手还得用我商业银行的枪支弹药。脱媒再严重,商业银行也是大金主。

10、毕飞宇:《推拿》

曾经在博客上摘录过一段《推拿》的描写。非常精彩。印象里这是国内第一本以盲人按摩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毕飞宇因《推拿》身价暴涨,可谓立德、立言、聚财兼得,“站着把钱挣了”。以后每年还是要读一些优质虚构类作品。

三、特别推荐

推荐两本奇书,小册子看起来都很快。就不介绍内容了,有兴趣的同学自行搜索吧。

参谋助手论
奇特的一生

三、一点体会

Kindle是个好东西,放在桌子上可以解放双手敲键盘。纸质书要做到这点,需要在桌子上私搭乱建大把夹子才行。真想在DXG之外再买一个Kindle4,用来看文字版书籍和推送的网页。以后买书只为收藏了。

四、2012开年计划

奥尔森、庞巴维克、罗斯巴德、哈耶克,有空争取通读一下霍布斯鲍姆的几个“年代”;闲书方面抽空读完不二、南渡北归。全年少碰机场书。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757/

“正儿八经的家庭哪用得着婚姻法”?

放一条微博先。

我跟我妈妈说了新婚姻法。 我妈妈说:“骂新婚姻法不好的女人都是没本事的女人,夸新婚姻法好的男人是准备离婚的男人。正儿八经的家庭哪用得着婚姻法。

注意,题目的问号在引号的外面,表质疑义。写出下面的文字,一是借此回味六年的大学生活,回味在法学院的日子,二是回味在人民大学几年的辩论生活,再破破题,立立论——当然,我也知道,这个话题并不宏大,也不够严肃,只是一个段子。野百合也有春天,段子也有段子的趣味。有趣味,不就是思考的归宿吗?

@木依清 老师戏谑我说,你是人民大学法学院团学系毕业的,你是一个法盲。但这并不妨碍我知道刑法的作用一是直接的惩罚,二是间接的警示。法律就像电网,作用一是电你,作用二是放在那里告诉你你过去就会被电。这就是法律。《婚姻法》也是一样。

无用论的产生与《婚姻法》的底线性特点有关。《婚姻法》作为一条相对平和的法律,绝少偏激的约束性条款。多数条款是对社会共识的法律确认,条款本身就常常是常识。正因如此,才会显得“用不着”。但如同世界上最基本的权利是生存权,保障生存权是全人类的共识,但法律对生存权的保障还是重要的一样,《婚姻法》在法律层面确认并保护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这些现代人的共识,同样是重要的。

婚前婚后以致离婚的财产分配原则同样重要。法律确认了一系列基本的处理原则,才能让未婚的人清楚结婚后新增收入和存量财产的权属,如果离婚了,各类财产又是如何分配的。即使一辈子不离婚,了解这些法律后果并形成基本预期对每一个人也都是重要的。否则我们现代与“威不可测”的原始法律就没有任何区别了。家家户户都装了门锁,不能说因为还没有被小偷光顾过,门锁就是用不着的;宗教解释来生,谁也没死过,宗教就没用吗?

看吧,婚礼上长辈的发言,总会有“好好过日子”这几个字。前不久一本科同学结婚,回复旁人留言时还在说“一定把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过日子”已经被等同于生活,可以概括事业、家庭、情感多个要素,可以包含个人发展、财富增值、子女成才多项内容。可什么才是过日子呢?过日子就是活着。多难未必兴邦,但这个邦确实多难。千百年来,国人活得都很难。特别是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代人,也就是现在婚礼上发言的长辈们,他们经历了太多人祸,他们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操心就奔个平平安安。他们眼里的婚姻,是一个稳定的共同体概念。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结婚就是过日子,就是稳定的共同生活;结婚后好好过日子,与那劳甚子的财产分配何干?

进一步说下去。在上一代人的价值观中,“本分”是对年轻人一种充分的褒奖;在年轻人这里,饥饿感、aggressive、自我淘汰才是积极向上的外在表征,有志青年就要永不满足,永不停顿,相对以前更加自由开放的社会环境造就了一大批anxious social climbers。价值是多元的,不分高下的。但中国社会一以贯之的社会心态恰恰是价值一元,容不得多元的选择。民企就业是不稳定的,体制内辞职是不安分的,找个低薪事业单位虚度青春是踏实的——这不都是你的我的我们身边存在着的心态?因此,正儿八经的家庭为什么用不着婚姻法——

家庭用婚姻法意味着要离婚;不离婚的两口子才是正儿八经的两口子;正儿八经的两口子是用不着产权界定、财产分割的——所以正儿八经的家庭用不着婚姻法。

这就是这条微博的逻辑链条。一元价值,典型的婆婆主义逻辑。

价值一元是恶的,其恶在于泯灭了人性。婚姻问题上的价值一元,更是赤裸裸的泯灭人性。股票可买就可卖,工作可找也可辞。一来一去之间,人就自由了。双向选择是善的,社会流动是善的,为什么两口子离婚就不是正儿八经的呢?这不是道德审判是什么?

价值多元的基本要求是言论自由。《婚姻法》的新解释是一项重大的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天生就要被评头论足。自由的言论环境必然产生对立的言论冲突,每个人都会基于自己的利益进行表达。为什么骂新婚姻法不好的女人都是没本事的女人,夸新婚姻法好的男人是准备离婚的男人?这不是基于主观臆测的道德审判是什么?

三十年来社会财富增值,私产膨胀,婚姻确实是实现垂直流动的一条捷径。当然,“图财”一般是不被赞同的行为动机。而财产分割、房产确权与财富的距离又那么近。所以婚前婚后财产在离婚时的分配才会那么敏感,所以“正儿八经的家庭”才能让婆婆和丈母娘们看着安全。

仔细想想,老太太们的安全感不是来自正经与否,而是来自门当户对。阶层近似的两个家庭产生的婚姻更稳定,似乎距离分割财产更远。殊不知,财产分割规则保护的就是阶层近似的家庭组合。

默多克家族容得下邓文迪搞试管技术生下女儿,梁洛施生产后立刻获得李嘉诚过亿的现金,这都是跨阶层婚姻的常态。这种阶层差距的婚姻(当然不限于默多克、李嘉诚这个层次)如果散伙,基础更扎实的一方往往不会得势不让人,弱势一方的各项利益往往可以得到基本的保障。现实中的“净身出户”往往是双方财资基础近似,“过日子”式的婚姻。这种“正儿八经”的婚姻,一旦出现问题,得理的穷追猛咬的不少,即使心平气和有理有节,物质财富的一分为二对现实生活的冲击也是很显著的。恰恰是这样“门当户对”的家庭,恰恰是这种“正儿八经”的家庭,才需要《婚姻法》予以确权,免生无谓纷争。

乡绅族长的权威已在半个世纪前灰飞烟灭,再不还魂了;社区自治的体系望不到半点影子。当下中国的基层社会就是一盘散沙,普罗大众唯一可以倚仗的权力资源就是法律。《婚姻法》和《刑法》一样,是维护社会稳定最重要的法律文本,关系着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无论如何不能说“用不着”。遗憾的是,这样一个段子在微博被大量转载,甚至还标注了转自国内最大的大学生社区。看来这个社会无论怎么法治,法律虚无主义还是具有生存的土壤。

遗憾。

我相信这条微博不应该出自学业及格的法学毕业生之手。我国第一次颁行《婚姻法》是1950年,1980年重新制定了新的《婚姻法》并于2001年修订。2001年、2003年出台了《婚姻法》的两个司法解释。最近因房产确权问题被广泛关注的是2011年的《婚姻法》司法解释(三)。“新婚姻法”一般指1980年版《婚姻法》。1980年版之后我国没有更新的《婚姻法》。所谓“新婚姻法”,根本就是街巷式的误读。

我非常同意@木依清 老师的观点,发微博的过程就是观心。写到这里我观了一下心,实在是感觉不出这段子除了表达了民意其价值在哪里,感觉不出转发的认同感来自于哪里,感觉不出叫好的附言出自哪里。那就再看一眼再说:

我跟我妈妈说了新婚姻法。 我妈妈说:“骂新婚姻法不好的女人都是没本事的女人,夸新婚姻法好的男人是准备离婚的男人。正儿八经的家庭哪用得着婚姻法。

还是没看出好。

 

2011年8月20日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703/

和陈怡伊探讨关于治堵的几个问题

大半年前,在2010年二人制辩论赛后曾经随手写过几句关于“治堵”命题的观点。一一留了几句话,很受启发:

  1. 增加公共交通资源的供给,真的能降低对私家车的非刚性需求吗?
  2. 换句话说,公共交通与私家车并不存在竞争关系,它是否真的能成为私家车的替代品?
  3. 进一步问,市场需求中是刚性需求占的比例大还是非刚性需求占的比例大?如果是后者,那么增加私家车出行成本(而不一定是增加公共交通供给量)是不是更有利于缓解拥堵?

一并整理思路,照录如下。

1.

人们对私家车的需求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保有需求和使用需求。(有点类似物权中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四种基本的权利,只是收益和处分不太明显,毕竟大多数人不是出租汽车司机和汽车经纪人。)从这两个层次分别考虑,不难看出公共交通资源满足私家车的保有需求的能力较差,毕竟有一辆自己的汽车,我可以去很多地方,但你此生很难坐地铁去远郊爬山;另一方面,公交资源对于私家车的使用需求确实有明显的挤出效应,一个家住五棵松的白领如果在国贸上班,一般他会选择地铁的。

如果将需求划分为保有和使用两个层次,它们和公交资源之间的关系就变得清晰多了。

参考很多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可知,在乘用车市场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参数R值。R值=汽车平均销售价格/一国人均GDP。无论是日本还是韩国,当R值接近3时,千人汽车保有量将会明显增长。2

所以,如果一定要说一个能或不能,我愿意笼统的说,不能。

2.

如果仅仅考虑用车需求,公共交通具备成为私家车替代品的基本禀赋。

从利润来源的角度看,人类经济发展至今为止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自然资源阶段和人力资源阶段。最初的工业发展的一条脉络是通过降低自然资源的耗费获取利润。后工业革命时代,大多数利润来自于降低人力资源占比,通过提高自动化程度实现的。第二个阶段一直持续到现在(插两句:A,有人说第三个阶段利润来自于降低物流成本,这个还有些存疑;B,从这个角度看,个案中比亚迪式的劳动密集型道路、宏观中所谓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都是短命的,扯淡的,甚至是反动的。如果人力成本低是一种资源,“资源的诅咒”将会格外凶猛)。从企业家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人是很贵的。

人是很贵的。人的昂贵在于精力是有限的。每个人的职业生涯都是一场基金定投,投入了时间、精力、聪明才智,争取的是社会的认可。这种认可可以体现在各个层面。将宝贵的脑力放在路上起步、停车、排队、并线,实在可惜。如果每天上下班开车用掉1个小时,每年在路上就是250个小时。有人说,通过司法考试需要800小时的有效学习时间,通过CPA是1200-1600小时。每年开车就用掉250个小时,无异于拿着较少的本金和别人比定投的收益。在我看来,上下班握着方向盘全神贯注斗志斗勇,不如在地铁里看一会书自在。

所以,从道理上讲,公共交通在很大程度上具备成为私家车替代品的禀赋。当然,人是复杂的,影响策略选择的因素有很多,不能把这个问题过分简单化。

3.

对需求做量化测算我做不到。后面的问题可以试着说说。

任何需求都是有弹性的,大小不同而已。所以,提高用车的供给价格(即使用成本),一定可以从整体上降低用车的频率。这是肯定的。

问题在于,制定政策不能片面追求“有效”,仅有事实判断还不够,价值判断也是必要的。当下的北京,单纯提高用车成本,绝对不是“善”的政策。

用车就有成本。但是在当下的北京,一个白领的汽车和一个处长的汽车可能排量相同,油耗相似,但其使用成本的承担者绝不同一。如果白领的汽车自己缴纳全部费用,处长的汽车则由财政支付,那么提高用车成本事实上就是成倍的增加社会中纳税人的负担,公车的使用者是感受不到任何变化的。

据说北京有70万公车。这些公车出了完成公务,还要在假日的游乐场、夜晚的三里屯等各种场合执行公务,其使用频率成倍于私家车。“公车私用”的问题一日不解决,片面提高用车成本就不是“善”的政策。

现行体制下,这是个中国特色的无解的命题。发放用车补贴本质上是将既得利益合法化,不再新增公车指标只能火了汽车租赁公司。不患寡而患不均,体制一日不改,问题一日不解,矛盾一日不除。

再说就太远了。就事论事的探讨如是,希望能抛砖引玉。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559/

关于垃圾焚烧发电

今天有机会和一家专门经营垃圾焚烧发电业务的企业交流,了解到了不少知识。整理如下:

1.

垃圾焚烧发电厂是以城市垃圾为原料,通过焚烧生热发电的电厂。目前在国内企业中,主要有中科院、清华、浙大三大流派。

2.

城市周边修建垃圾填埋场往往周边社区的舆论压力极大,垃圾焚烧发电厂由于排放污染物可以达到国家标准甚至是欧洲的排放标准,较少有舆论压力的困扰。

3.

由于种种原因,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兴建垃圾焚烧发电厂一般很少采用国内企业的BOT。国内的从业者们目前的主要市场在三线城市,如泰安等,业内戏称“农村包围城市”。

4.

在很多地方,修建垃圾焚烧发电厂都属于当地“一把手”工程,工程常常位列所谓“为百姓做的N大实事”之首。

5.

一座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收入主要包含两部分:发电收入和垃圾处理收入。垃圾发电的上网电价现在约为当地上网电价+0.25元/度,垃圾处理费现在每吨大概近百元。未来如果能够引入碳排放交易机制,垃圾焚烧发电厂预计可增加补贴收入约为1千万元/千吨垃圾。

6.

美国由于土地较多,暂时没有大规模应用垃圾焚烧技术,垃圾处理主要依靠填埋。欧洲应用较多,日本最多。日本的垃圾焚烧技术不如中国,但焚烧垃圾发电的效果最好,主要是由于垃圾分类做得好,垃圾的整体热值高。中国由于废品回收产业发达,直接导致焚烧垃圾的热值较低,发电效果不如日本。

7.

中国的垃圾特点是厨余垃圾较多,热值较低,但也可以烧。城市垃圾中的部分建筑垃圾也是可以焚烧发电的。

8.

生活垃圾中含有40%左右的水分。这些水分腐蚀性极强,垃圾填埋如果不做防渗处理,一定会严重污染当地水源。焚烧厂一般会将这部分垃圾液喷入焚烧炉直接焚烧掉。焚烧后的灰渣可以用来烧砖。

9.

垃圾焚烧发电厂添加除铁设备后可以从垃圾中分离大量废铁。一家几百吨处理规模的垃圾焚烧发电厂每月卖废铁的收入可以达到几万元。

10.

垃圾焚烧发电厂中的垃圾库几乎不会有难闻的味道。设计者会将焚烧炉的进气口设计在垃圾库中,垃圾库对外始终保持负压,气味几乎不会外溢。

11.

我国目前规定垃圾焚烧过程允许掺入20%的煤作为助燃剂。国内企业中技术领先者可以将这一比例降低到10%。由于煤价较高,垃圾焚烧发电领域各村都有各村的高招:江浙一代烧污泥代替煤助燃,三北地区大量焚烧风电场的风车叶片(风电行业中的耗材,非常好烧),部分农村地区还会以秸秆助燃。

12.

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大约每人每日产生城市垃圾2公斤-3公斤。2008年北京市制造了超过700万吨垃圾。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527/

一起来玩大富翁

周末无事,想起了《大富翁4》,便找了虚拟机回味一番。杂思几条,记录如下。

1、大富翁的世界是双轨制的经济结构

很显然,点券的存在使游戏中的特权可以公然计量、交易。点券可以买来股票的上涨和下跌,可以买来嫁祸和陷害,可以买来免费和免罪,可以让流氓、强盗、间谍提供服务,还有无数特权工具。而这一切与金钱无关。特权的商品只有在特权的渠道内才能流通。没有点券,再多的钱也买不到这些。

不禁想起了三十年来许多的“中国特色”。海南人可以随便向内地倒卖走私汽车,一吨钢材可以在仓库停放一两个月价格便在几十手的批文交易中暴涨几倍,王石也曾利用汇率双轨制大赚汇兑收益,铝锭批文甚至导致了巨大的社会风波。

《大富翁》的世界还不错,虽是双轨,但二者如同平行线,绝不相交,自然也就少了其间牟利的可能。

2、没有人创造财富,有的只是财富的转移

在游戏中,最狠的战术莫过于在初期令对手进医院、进监狱。高昂的机会成本使得手中空攥现金,只能眼睁睁看着房价上涨、房租上涨。唯一的应对之策便是加速花钱,在贬值之前把现金换成资产。

租金的本质是既有财富的流转,阿土伯向沙隆巴斯交过路费,社会总福利没有任何形式的增值。表面上,总财富增长的途径有两个:月末银行利息和股票价格上涨。但年息120%的利率加上不断上涨的房价本质上指向的是资产价格高企,而股票价格上涨只不过是将股市中从未露面的散户的财富集中到了主角手中。没有实业,也就没有创造财富的途径。

当资产投机成了经济体主旋律(甚至如游戏中,为全部行业)的时候,危险正在前面不远。不是吗?所谓的次贷危机,不就是阿土伯要买一块地却没有钱,便以这块地作抵押向银行借钱,银行把阿土伯们的贷款打包卖给了沙隆巴斯们、糖糖们。突然阿土伯付不起按揭了,于是大家一起完蛋。资产价格在游戏里会无条件单调递增,在现实中则永远不会。因此,现实中的投机交易,或多或少都难免“搏傻”的性质,看谁是最后一个接盘的人。股市六千点如此,未来一段时间的房市大抵也是如此。

3、游戏的本质是看谁最后一个死于通货膨胀

表面上看,《大富翁》游戏采取的是严格的资金链断裂即破产的制度,考察游戏者如何能在确保安全的直接支付能力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发挥资金的作用。但深层次看,这游戏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

游戏中月息10%,年息120%;CPI则是持续暴涨,涨幅恐怕超过10%/月。银行存款增幅尚且比不上过路费上涨,更遑论手持现金了。除非不断用黑卡红卡在股市上圈钱,基本没有撑下去的可能。斗到最后两个人,单笔过路费支出越来越大,直到有一人现金链断裂。

当下我国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是2.25%,CPI指数官方的是3.3%(2010年7月公布),考虑到我国CPI中房租占比低于国际水平,且未记入购房价格,实际CPI应该高于这个值。所以,尽管名义利率2.25%,我国的实际利率是小于-1.05%的。也就是说,今天存100块钱到银行,一年后能值99就算谢天谢地了。在这个实际利率背景下,赶上现在的资产价格上涨周期,其实我们每天都在玩《大富翁》。

4、无解的游戏

这个游戏是无解的。游戏中除了推高股价的红卡没有别的存活之道。而红卡象征的也只是现实中的民间巨额储蓄或是国际游资而已。现实中,中国家庭储蓄脱媒化程度已经相当高了,国际热钱也已经在中国市场几进几出了,红卡还能在哪里呢?纸币时代的游戏恐怕真的是无解了。

既然无解,那大家都高高兴兴地来玩《大富翁》吧!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524/

我是如何看待这个辩题的:解决城市交通堵塞重在发展公共交通还是调整城市功能

晚间有机会看了一场二人制辩论赛,题目延续了二人赛的俄勒冈风格。随手记录一些杂思。供有兴趣的同学进一步批判用。

解决城市交通堵塞重在发展公共交通还是调整城市功能

1.定性:解题

发展公共交通的本质是增加公共交通资源的供给,以降低对私家车的非刚性需求,其工具是调整供给和需求。

调整城市功能的本质是通过设置、改变城市区域功能,改变实现出行目的过程中的摩擦系数,降低其中的交易成本,着眼点在于降低交易成本。

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换一个熟悉的语境,这个辩题有点类似于“期末自习室不够了,应该新建教学楼还是不许占座”。(当然,类比中必然存在类比不当的因素)

2.转化:方法

这样一来,原来的辩题就变成了

正方:调节供给需求更有效
反方:降低交易成本更有效

一个具体的俄勒冈似的政策性辩题被抽象化,其内涵缩小,外延扩大,辩场上的空间和余地也就大了很多。双方的立论方向可以包括如下几点:

正方:增加供给可行/有效;增加供给在现实层面可行;公交供给和私车需求存在负相关性;反方观点不具有可操作性……

反方:现实中交易成本畸高,可降,可操作;公交供给不能满足私车需求……

3.闲话:价值导向

我以为,交通堵塞问题是不能被彻底解决的。为什么?就是因为如果在道路资源需求最大的时候(高峰期)不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必然意味着大量的道路资源在非高峰期被浪费。

一个经典的例子,一个小岛有100位居民,这时修一座小岛和外界之间的桥梁。这个桥梁如果可以满足100位居民同时过桥且毫不拥挤,这样的设计在绝大多 数时刻一定是不经济的。这有点像商业银行吸储放贷,存款准备金如果时刻可以应付一切挤兑,那么银行的效益很差,因为大量的经济资本被非效率的占用了。

回到辩题,所以,这个辩题的落脚点只能是缓解、改善,只能是一个弱立论。

后续文章:《和陈怡伊探讨关于治堵的几个问题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521/

小老板的不易——观《气喘吁吁》随手几笔

D24B6424-0C56-4898-B5FA-D6E23445F599.jpg

豆瓣上的评价很低,都说《气喘吁吁》是一部烂片。我不同意。

影片的简介把剧情描绘成了另一个《非诚勿扰》,引起了观众的无限期待。这是制片人、发行方的问题。还是说说片子。

葛优演的是一个民营企业的小老板,主营的业务似乎就是普通的商贸。目前的北京,太多的民营企业规模不大。有些企业的注册资金可能只有100万、200万。老板一个人既做控股股东,做董事长,同时还是总经理,每天的工作事实上还是营销总监、技术总监。他们每年拿着波动性很大的收入,应付着各种体制改革留下来的老关系,指望着明年的生意能因为突发性的转机变好。他们既通过资本承担投资风险,还要独自承担经营压力,年景好了一年收入百八十万不一定高兴,因为还要承担税负和其他各种小股东的分红,年景不好,就更惨了,要厚着脸皮拖欠房租、水电,要一面担心未来一面谋着退路,盘算着公司黄了自己还能干点什么。可能银行账户上只剩几千块钱突然遇到了贵人,有了一笔生意,于是公司续上了一口气就又活了,也可能碰上个不好说话的债权人直接就把公司清算了。小老板们吸纳了大量中下层的劳动力就业,也承担了投资角度上最大的投资风险。他们的累,不是有没有升职和加薪,而是生存或毁灭。他们没有权力一个眼色一句暗示就能让孩子进××附中,他们用自己的积蓄供不那么成器的孩子出国;他们不认识辖下纳税企业的老总去报销家里的开支,他们的信用卡勾连的是自己的银行卡;他们在我们看来有时难免乖张暴戾,因为他们的一切操之在己,而自己的力量有太过有限。他们的累,是心底的累,氤氲弥漫,无止无休。

葛优的老婆更年期,絮絮叨叨;儿子留学放假,与父母没有交流;秘书漂亮,却有自己的想法;生意伙伴要么逼着还钱,要么被逼着还钱;脑部有个阴影,就立刻需要转移资产,为老婆孩子谋一个后路——一切都要自己惦记,都要自己操持。他住着小别墅,雇了保姆,开着大排量的Jeep带着外国的生意伙伴爬山,不用考虑油价。这是无数白领的梦想。可辅之以昏暗的灯火和摇曳的红酒,一切都透出无解的落寞。《气喘吁吁》拍出了中年小老板们的难处,堪称《一声叹息》的小资产阶级生活篇。

想起了片中给葛优掐人中的农民一家,“火出来了,就没事了。”谁说葛优的电影只能是喜剧?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471/

别让校内谋杀你

本文与上一篇日志无关,探讨的不是针对特定网站的问题。下面的文字主要是针对广义上的sns网站。当然包括校内,也包括开心、假开心、国外的Facebook、Myspace,甚至包括Twitter、饭否、叽歪。

1EA342C4-5720-4B0A-86BE-601E61382505.jpg

在研究一些个人管理的话题时,看到这样一段话,很有道理:

有项调查表明,上facebook(跟国内的校内基本一样)的十几岁少女,更容易有抑郁等心理障碍。究其原因,是因为这种沟通方式太迅速有效,使得姑娘们能够不断谈论自己遇到的挫折,反而使得负面情绪滋长。无论生活如何欺骗你,请选择留给自己一片阳光。

这种论断如果是可靠的,应该也不限于十几岁的少女吧。可能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是这样。可怕的是,校内网上许多原创日志、即时状态都是在谈论“挫折”,甚至更坏地,谈论愤怒、怨怼。

萧伯纳的话人人都知道:

“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麼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假如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会有两种思想。”

但是,问题就在于,毕竟负面情绪也是一种思想——当一个人的负面情绪拿到了sns网站被病毒式传播以后,负面的情绪也会像萧伯纳口中的“思想”一样被无损的放大无数倍。当阅读者读到了一个人不满辅导员给别人行方便或者没给自己行方便,不满老师给自己分太低或者给别人分太高,不满宿舍同学不讲卫生或者有洁癖——这个时候阅读者会对文字中谈及的人、事、物先入为主的产生负面印象。胡耀邦同志在85年就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放到现在依然显得精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这样的大国,今天如果有谁专门搜集阴暗面,每天在报上登一百条,容易得很!如果把这一百条集中到一张报纸上,可以整整覆盖四个版面,搞成一幅彻头彻尾的阴暗图画。虽然其中每一条可能都是真实的,但如果谁要说这就是代表今天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整个画面,那就不真实了。

BBC新闻报道中国永远是群体事件、火灾、假货,所以很多西方人认为中国就是这个样子。sns上面如果充斥了太多牢骚和抱怨,sns上面的阅读者就会对于身边的环境进而对于自己的生活产生怀疑、厌烦——如王小峰所言,“怀疑人生”。还有,别忘了,web2.0时代,网站阅读者的群体和内容提供者是统一的,谁也跑不了。

不知道开心网定名为“开心”是不是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实践来看,似乎开心上的牢骚确实稍微少于校内。客观地讲,校内上面的牢骚太多了,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太少了。大量的分享都是“史上最××的××”、“看完这个,别的××就不用看了”、“不看你后悔,最××的××”;少数有价值的资料汇编也都是过时的粘贴成果。用Firefox的朋友可以试一下Meetimer这个插件,看看每天有多少时间被校内占据着。

当我们每天大量的时间被校内网上的“原创牢骚”和“转载娱乐”充斥的时候,我们的生活不知不觉就走样了。鲁迅那时候没有网络,也提到过浪费时间就是自杀这样的论断。余秋雨提到自己“无网生活”的时候曾经说:

生命是由“时间”和“注意力”组成的,而最有可能夺去我的“时间”和“注意力”的,就是信息的洪水。信息看似重要,其实未必,百分之九十九是消耗性的。它会造成一种假象,似乎你占有了它,其实,恰恰是它占有了你。

这话还是有道理的。当人的情绪被校内上的牢骚怨怼不知不觉的影响,当人的时间被校内上的娱乐转贴悄无声息的占据,人,还能有多少时间静下心来思考?还能有多少时间踏踏实实在床头读上一本书?很难说了。读牢骚,看热闹,分享视频,上传照片,真的很有价值吗?

而更可怕的问题在于,据现有材料来看,任何一家sns网站都是依靠点击率和用户黏度换取收入的。这个等式甚至可以简化成:

你的时间和精力×你登录的频度=网站的广告收入

难怪了,多么邪恶的等式!

小心了,我们都是青年人,别让校内谋杀你。

p.s.不知道这篇会不会如同上一篇一样又被校内网删掉。给个上一篇的链接:《使用校内网?要小心了——声明你的权利!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463/

使用校内网?要小心了——声明你的权利!

看到朋友分享的文章揭露了校内网的侵权霸王条款,特意研究了一下注册时候的条款,果然有些霸道了。照录如下:

关于个人资料的问题

二、服务保护条款
2、考虑到千橡公司产品服务的重要性,用户同意:
(1)提供及时、详尽及准确的个人资料。
(2)不断更新注册资料,符合及时、详尽准确的要求。所有原始键入的资料将引用为注册资料。

此时,你已经同意了提供资料并且更新资料。

3、用户可授权千橡公司向第三方透露其注册资料,否则千橡公司不能公开用户的姓名、住址、出件地址、电子邮箱、帐号。除非:

…………

(5)在不透露单个用户隐私资料的前提下,校内有权对整个用户数据库进行分析并对用户数据库进行商业上的利用。

根据这句话,校内已经可以买卖你的资料了。当然,校内网保证了这种买卖一定是成批的。

4、如果用户提供的资料不准确,不真实,不合法有效,千橡公司保留结束用户使用千橡公司各项服务的权利。

根据这句话,校内网有权利结束对不提供真实资料者的服务。你的资料必须是真实的。

关于风险的问题

7、使用校内提供的服务由用户自己承担风险,在适用法律允许的最大范围内,千橡公司在任何情况下不就因使用或不能使用校内提供的服务所发生的特殊的、意外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即使已事先被告知该损害发生的可能性。

不赔不赔我就不赔,提前知道了有风险有损害我也不赔。

关于商业性行为

十、未经千橡公司同意禁止进行商业性行为
用户承诺不经千橡公司书面同意,不能利用千橡公司各项服务在校内或相关网站上进行销售或其他商业性行为。用户违反此约定,千橡公司将依法追究其违约责任,由此给千橡公司造成损失的,千橡公司有权进行追偿。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我可以批发你的资料,你不可以在我这里卖你自己的东西。

关于著作权

十七、知识产权
……用户同意千橡公司对其创作并上传的作品在全世界范围内享有免费的、永久性的、不可撤消的、独家的和完全的许可和再许可权利,以使用、复制、出版、发行、以原有或其他形式进行改编、转载、翻译、传播、表演和展示此等内容(整体或部分)。此许可和再许可权利包括但不限于此作品的著作权、邻接权及获得利益等权利。用户同时承诺,不就上述作品以及上述作品的改编作品对任何第三方进行任何形式的许可使用。对于经用户本人创作并上传到校内的文本、图片、图形、音频和/ 或视频等资料的商标和/或其它财产权利归属于千橡公司,未经千橡公司同意,用户保证不以任何形式直接或间接发布、播放、出于播放或发布目的而改编或再发行,或者用于其他任何商业目的。同时保证不许可任何第三方从事上述行为。千橡校内公司保留对其网站所有内容进行实时监控的权利,并有权依其独立判断对任何违反本协议约定的作品实施删除。千橡公司对于删除用户作品引起的任何后果或导致用户的任何损失不负任何责任。因用户作品的违法或侵害第三人的合法权益而导致千橡公司或其关联公司对第三方承担任何性质的赔偿、补偿或罚款而遭受损失(直接的、间接的、偶然的、惩罚性的和继发的损失),用户对于千橡公司或其关联公司蒙受的上述损失承担全面的赔偿责任。

建议经常写日志、发布照片的朋友通读上面的文字两到三遍,你还有兴趣发布东西吗?我的作品,校内网可以随便用,不用给钱;我还不能卖给别人;校内网不同意我还不能在其他地方发布——这是什么道理?

关于解释权

二十四、其他
4、以上条款的解释权归千橡公司最终所有。

万恶的解释权,不再多说了。
可见,通过注册,每一个用户都在程序意义上接受了校内网的霸王条款。究竟是继续使用这个平台发布东西,还是放弃这个平台,策略选择上见仁见智。版权的事情问题不大,大家当然可以开心的使用这个平台——你完全可以在文章末尾注明:

本人对此网站注册过程中所设置的格式化条款部分条文持保留态度,特此声明,作品权利归作者本人所有。任何个人或组织如有异议,可与作者本人联系。

如果你觉得校内网的条款太土了,不够专业,也不够正义,那可以再加上一句:

除非另有声明,本人作品一律采用知识共享“署名 2.5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授权

然后再插入一个图标: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当然,具体的协议设置可以再继续调整。

用CC协议,谁让我们比他们开明呢?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