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成交量

这也许是交易中最真实的东西

在不可知论者的视野里,未来的一切都是不能预知的。

预测未来没有意义,分析过去是有意义的。技术分析分析过去的价格演变,其有效性建立在三大假设的基础上:

  • 价格行为包容一切
  • 历史会重演
  • 趋势会延续

如果把三大假设当作大前提,按照三段论的模型,若要得出“技术分析有效”这个结论,还需要一个小前提。这个小前提即是:我们看到的历史是真实的。

这里首先要给真实一个定义:不被少数主体控制,反映真实市场情绪

当市场的容量有限时,价格的突破是可以操纵的,成交量的放大是可以对敲的,时间的延长是可以控盘的,空间的大小是可以调整的——大部分的市场要素都有可能不具备百分之百的真实性。

这时,只有一个东西的真实性相对可靠:缩量。放量可以由大户做出来,缩量不行,少数主体想违背市场情绪做出“缩量”的形态,而大多数市场参与者没有保持一致,其结果一定是缩量缩得不明显,或者压根就没有“缩量”。显著的缩量一定是多数市场主体的一致选择。因此,当市场出现“缩量”的形态,形态越明显,背后的市场情绪越一致。

市场在高波动性和低波动性之间往复转换。持续的缩量在价格上也往往是低波动性时期。缩量加低波动性,往往就是在酝酿高波动性周期。(因此,A股市场长期以来才有所谓“横有多长,竖有多高”一说。)不论是趋势交易还是区间交易,当低波动性周期向高波动性周期转换的时候,一般都是入场的好机会——胜率高,盈亏比合算。

EOF

以下是早期关于“成交量”这个主题的链接: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1731/

关于“量、价、时、空”的一点思考

“量、价、时、空”是交易中最基础的四个要素。

以这四个要素作为框架,很多常见的交易要素可以各归其位。如:

    • 放量、缩量、无量
    • 均量
    • 力度指数
    • Price Action理论
    • 均线
    • 支撑阻力位
    • MACD、RSI、KDJ
    • BOLL、通道理论
    • “横有多长,竖有多高”
    • 缠论
    • 均线
    • 波浪理论
    • 盈亏比
    • 支撑阻力位
    • 缠论
    • 波浪理论

以上的划分并不周延,只是个大概的归类。从这个归类中,可以大致看出单个模型的局限所在。比如:

  • MACD、RSI、KDJ、BOLL等指标及其“共振”——这些指标关注的点各自不同,但核心都是一个:价格。用价格形成指标,进而互相验证,难免循环论证。这也是 Price Action 理论强调少用指标的逻辑基础。
  • 均线理论——以价格的均值为基础,考虑了时间因素。均线理论缺乏成交量、空间的因素,因而一般要结合“放量、缩量”操作,同时常用趋势跟踪技术主动弱化空间因素的权重。
  • Price Action——以价格形态为核心,“读取”、“倾听”市场的声音。PA理论大量应用于外汇市场,常常没有准确的“量”的因素。同时, Price Action 理论往往对时空因素采取相对模糊的应用,时空要素往往需要主观判断(时空方面,国内交易员曾有“大象吃苹果”等精彩的主观判断方法)。
  • 缠论——缠论与 Price Action 的着力点恰恰是互补的关系。缠论的价格因素主要是以“分型、笔、线段”的形式呈现,对价格的小级别波动并不是十分关注。结合中枢、级别等理论、将时空因素纳入。
  • 波浪理论——重在时空关系,价格因素在波浪理论中类似缠论,应用得比较粗糙。考虑时空因素过于主观,“千人千浪”。

以上,可以看出,相对体系化的框架,如 Price Action、缠论、波浪理论,或多或少都要照顾到四个要素。而 MACD 等指标,由于在要素层级存在自身的局限,则很难构成交易系统的基础。均线理论应用于实战,往往不能简单的“金叉死叉”,要结合K线形态(Price Action,“价”)、和成交量的变化相互验证,提升绩效。即使如此,均线理论在时空因素的把握上往往也要采取趋势跟踪策略主动“放弃”。

“量、价、时、空”四者之间的有效结合、匹配,进而寻找共振,可以有效提高胜率。

对交易员来讲,有必要从这四个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交易系统,是否在某些方面存在缺陷。简单设计一个打分卡:

  • 量:明确?涉及?空白?
  • 价:明确?涉及?空白?
  • 时:明确?涉及?空白?
  • 空:明确?涉及?空白?

一个成熟稳定的交易系统,也许有这些关注点:

  • 四个要素中最好不要出现“空白”(外汇交易中的“量”除外);
  • 四个要素都是“明确”的时候,往往可以将交易系统程序化了;
  • 交易员的价值,恰恰在于对“涉及”这种状态的把握;
  • 四个要素全部是“涉及”,交易员往往会比较累,交易绩效对于身体、心理的状态要求也比较高;
  • 直觉上,有两个以上“明确”,一到两个“涉及”,似乎比较容易操作。

当然,千人千面,每个人都有自己舒服的状态,不能一概而论。交易的核心还是心态控制和资金管理,技术分析终究只是交易的皮毛,过分沉溺,难免皮相。

EOF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