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具体的兵器和国际政治语境中抽离,阅兵活动本质上是一个跨层级的“熵泵”——将长达数月的大规模、高成本、强可见的筹备,用90分钟集中展示给世界。
同时,阅兵活动在“信息传递、集体记忆、规模协同、预期承诺、空间叙事、组织行为”六个子系统同时降噪,是一次六个维度“熵减”的系统工程。
任何系统实现“熵减”需要占用大量资源。而完美呈现了“熵减”的能力,才是真正的“大国重器”。
信息传递:输出低门槛的可读编码
正步走和分列式的本质,是:
- 建立一套外在的“时钟”和“协议”秩序,统一场上参与者的节拍、口令和步幅;
- 建立“预演”和“彩排”机制,设置内部冗余,形成内生纠错机制;
- 建立基于“空间对称”和“时间重复”的美学架构,使信息脱离文字,降低理解门槛。
以此,把阅兵活动希望呈现的“能力”,翻译成人人理解的秩序信号,投入公共传播。
集体记忆:给集体记忆安装检索索引
阅兵活动中,时间、地点、仪式程序是高度确定的。通过这种确定的过程,阅兵仪式给一个时期内的军工行业为代表的制造业发展成果,打上一个“时间戳”。通过构建“回忆/纪念—牺牲/价值—发展/现代化”的叙事框架,使集体记忆形成一个“压缩文件”,从而实现熵减。这种熵减,也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引导公共讨论相对收敛化。
规模协同:从个体动作到群体一致,对外传递“高组织度”
阅兵活动中,全部参与者的人数以万计,每个人有不同的分工,需要在不同的时间点完成各自的任务。所有人要在统一的脚本引导下,做到“大规模”、“零失误”,要确保流程可预测,边界可确定,通过数万人的共同工作,将90分钟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压降至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同时,通过对军工价值的集中呈现,对外传递“高组织度”的显性信号。
预期承诺:高成本、全透明,高度可置信
阅兵活动通过直接或间接动员数十万、上百万人进行精密协作,对外呈现了“高成本投入”的信号展示。通过邀请国内外宾客、全球媒体共同见证,生成了广泛可信的社会共识,完成了“区块链”式的社会记账,形成了可追溯的有效记载。
空间叙事:以几何化手法完成空间叙事
阅兵活动统一采取对称、轴线、色块等秩序语言的视觉语法,同时又在努力和隔壁北朝鲜式的“简单化”美学保持区隔。通过“浪漫”(战旗方队、和平鸽等)和“现实”(军工产品集群)的交替演绎,在感官层面实现了熵减降噪,完成情绪编码。
组织行为:流程标准化,架构可复制
阅兵活动的又一重本质,是依据繁复的清单,将复杂活动的复杂流程有效拆解。通过将每个拆解动作标准化,训练到肌肉记忆层面;通过在架构中充分设置冗余(如第二台阅兵车),“零失误外观”成为系统属性。
在这样一个完整架构中,“单次成功”被转化为“可复制的常态”。
===
总之,从“一对多”博弈中,对博弈对手做预期管理的角度,一次阅兵活动会强迫桌面上每一个对手在头脑里模拟预演一次战争,做一次严肃的权衡。无论准备这场阅兵历时多久,调动了多少资源,价码上也远远、远远地低于一场真实的“用兵”。
从这个角度讲,阅兵最大的价值就是“止戈为武”。漫天的和平鸽飞起,为东方大国的含蓄表达画上了最完美的注脚。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2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