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17年06月

掺沙子没掺好,捅娄子捅挺大

“扁平化”管理,撤销“总教练”、“主教练”的职务,乃至让教练去协会,都是表。真正的里子是,派驻政工干部进入球队的决策执行层。削弱分管局长的话语权也好,埋下伏笔以后出成绩分一杯羹也好,争夺下半年运动会大礼堂座位也好,总之,把自己人放进球队才是这次动作的直接目的。

——这招叫“掺沙子”,是中国传统政治手段中的一个常用函数。

局长在北京做官时,最高官至市委专职副书记,座次上是三把手。升到这个位置,是因为前任老大姐被当成京城选出的代表,当老虎去了。

老大姐在位时,分管党务、组织工作,曾经搞过一次北京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掺沙子”。北京高校多,近十几年来培养了大量的留校团干部。老大姐通过组织部门从北京各高校选调了上百位年轻的团干部,撒豆成兵,直接派到北京市各区下属的街道办事处(县级单位)做副职。这些团干部年纪大都在30-35岁之间,大一些的不到40岁,都在学校各处室转磨呢,有机会不离开北京,外放实职“副县长”,自然高兴。沙子掺得有动力。

一年之内,北京市各区县的基层派出机构,基本都配置了年轻的团干部副职。这些干部,不是从基层成长起来的,而是直接归属市委组织部管理。市委对基层的领导能力得到了一次实实在在的强化。当然了,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正常的组织程序中完成的,也没有自媒体、互联网瞎掺合。

未及,老大姐成了大老虎,当年撒豆成兵这事也就渐渐没有人提了。

回头看这次局长掺沙子,不光全过程被扒了个底掉,还引起了巨大的舆论反响。几个人调动的小活搞得满城风雨,最后还不知能不能成事。局长比起在京的前任老大姐来,手艺还是差一些。

对了,当初北京的掺沙子,撒豆成兵的那些团干部,大都分管两项工作:拆迁和维稳。成绩基本没有,出事就要背锅。不知他们现在怎么样了。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1735/

多赚点钱?——小心肥厚的左侧尾部

上面的图片是网上的一个朋友制作的。如果略加统计,很多交易者的交易系统可能都是这个样子:整体还不错的胜率、正向的平均期望值,10%以内的高盈利“正向黑天鹅”交易。

最大的隐忧是,左侧的尾部太肥厚了。

说细一点。

这个直方图的横坐标是金额,意思是单笔交易的盈利——越靠左侧亏损越大,越靠右侧盈利越多。纵坐标是频率,也就是每个回报水平的出现次数叠加——柱子越高,说明出现的次数越多。

此类交易系统的问题主要有三个层次。

  • 第一个层次:整体期望的盈利掩盖了肥厚的左侧尾部,隐藏的风险容易被多品种集中放大。如果合在一起看,这个系统整体期望是盈利的。但实际操作中,一旦应用于多个品种,回撤时间和回撤幅度都会出现上升。巨大的左侧肥尾高频率的连续出现,会使资金曲线出现集中回撤。如果交易者习惯于较重的仓位(比如,单笔风险敞口超过1%),连续三五次回撤就足以抵消很长时间的盈利积累。这是第一个层次,可以通过简单的统计计算算出来。
  • 第二个层次:正向黑天鹅出现频率过低,整个系统缺乏“明星交易”,绩效天花板明显。图片右边有数字,这个系统的算数均值是4992元,标准差1.45万元,交易次数一共是51次。这个绩效的意思是什么?估算一下,就是95%的交易结果会落在【-2.4万元,3.4万元】这个区间之间。由于右侧的尾部过于单薄,使得整体期望根本没有远离0值。以0值为重点,左右比大概是5:7,优势太小,资金上台阶只能寄希望与运气。
  • 第三个层次:肥厚的尾部叠加后,会严重影响交易系统的有效执行。从结果分析,左侧叠加了很多亏损2万元的交易,这个系统的最大止损可能就是2万元。51笔交易中,9笔直接止损2万元,意味着这9笔交易完全做错了,被打了初始止损。这种频率出现1R的亏损,对交易员执行交易系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实际操盘中会频繁出现“如果……就好了”、“早知道……就……了”的想法。即使是做成交易程序交由电脑执行,review的时候也足以让程序的主人怀疑人生,有可能提前终止程序的执行。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

  • 胜率角度。传统的趋势交易理论认为,低胜率与高盈亏比相辅相成,胜率的要求可以放宽。实际上,一个较高的胜率不仅可以防止单边大幅回撤,也可以不断强化交易员的信心,进而保证系统的执行力度。这个案例里,胜率大概是63%,属于还不错的胜率,不用作为最大的改进点。
  • 盈亏比的角度。这是问题的关键。这个案例中,提升盈亏比可以有两个快速见效的办法。
    • 大幅压缩左侧肥厚的尾部。通过减少大额的单笔亏损的次数和亏损幅度,可以迅速提升系统的期望值,右移绩效中枢。
    • 想办法增加右侧尾部交易。这个案例中,右侧的大额盈利交易只有一笔,利润大概是4万元左右,两倍风险回报。如果可以让2R的交易出现频率保证在10%左右,系统的期望值将提升到大概8000元左右,0值左右的比值大概是接近1:2,绩效会提升很多。

脱离这个具体的案例,可以得出如下的启示:

  • 第一,即使是趋势交易者,也不能放弃对于胜率的追求。过低的胜率(如,低于50%)不仅仅意味着对于大回报的依赖,也极端挑战交易者的心理状态,极端增加了心态管理的难度。开仓本身就是在冒险,开一个胜率很低的仓位,无疑是打开了交易中的 hard 模式,能把胜率提高一些,就不要以“开张吃三年”、“干就干大的”这样的借口麻痹自己。这些理由都对,但都是在说盈亏比。试错成本一样是成本。胜率,能高一些尽量还是要高一些。
  • 第二,在高胜率的基础上,努力提升盈亏比,为正向黑天鹅的出现创造条件。 Nassim Nicholas Taleb 曾说,“你可以通过最大限度地置身于正面的黑天鹅事件的影响下,来享受黑天鹅现象的好处。 ”、“在将正面黑天鹅事件的影响最大化的同时,保持对负面黑天鹅事件的警惕。 ”。交易要想赚大钱,还是要有正向黑天鹅参与。小富即安、屁胡搅局的做法注定只能产生A股散户,不能造就伟大的交易员。当然,各类刮头皮策略一样可以稳定盈利。只是刮头皮策略天生两个局限:一是流动性有限制,二是对胜率要求到了极致。对大部分交易员来说,难度太大了。
  • 第三,高胜率和高盈亏比都做到了,必须要牺牲交易次数。胜率、盈亏比和交易次数是交易盈利计算公式的三个因子。普遍认为,三者不能同时提升。同时提升胜率和回报比难度已经极大,这时候的一个思路是主动减少交易次数。有一个简单的衡量标准,每220-250根 bar 中,最好的交易机会一般不超过5个。如果是日线,大概就是两三个月一次。如果交易员可以做到这个频率,同时提升胜率和盈亏比是可以做到的。

一切的胜率、盈亏比和交易次数计算,最后都要乘以一个“执行程度”。好的胜率和盈亏比,除了提升纸面的绩效值,更重要的是可以不断强化交易者的信心,确保交易系统的准确执行。

回到这个问题,再看看上面的图:

  • 如何提升胜率?——截短亏损。
  • 如何提升盈亏比?——让利润奔跑。
  • 如何减少系统外的交易?——复杂的事情简单做。
  • 如何执行交易系统?——简单的事请重复做。

说到底,还是老生常谈两句话:

  • 截短亏损,让利润奔跑。
  • 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请重复做。

EOF

关于交易系统,还有如下文字可以参考: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1733/

这也许是交易中最真实的东西

在不可知论者的视野里,未来的一切都是不能预知的。

预测未来没有意义,分析过去是有意义的。技术分析分析过去的价格演变,其有效性建立在三大假设的基础上:

  • 价格行为包容一切
  • 历史会重演
  • 趋势会延续

如果把三大假设当作大前提,按照三段论的模型,若要得出“技术分析有效”这个结论,还需要一个小前提。这个小前提即是:我们看到的历史是真实的。

这里首先要给真实一个定义:不被少数主体控制,反映真实市场情绪

当市场的容量有限时,价格的突破是可以操纵的,成交量的放大是可以对敲的,时间的延长是可以控盘的,空间的大小是可以调整的——大部分的市场要素都有可能不具备百分之百的真实性。

这时,只有一个东西的真实性相对可靠:缩量。放量可以由大户做出来,缩量不行,少数主体想违背市场情绪做出“缩量”的形态,而大多数市场参与者没有保持一致,其结果一定是缩量缩得不明显,或者压根就没有“缩量”。显著的缩量一定是多数市场主体的一致选择。因此,当市场出现“缩量”的形态,形态越明显,背后的市场情绪越一致。

市场在高波动性和低波动性之间往复转换。持续的缩量在价格上也往往是低波动性时期。缩量加低波动性,往往就是在酝酿高波动性周期。(因此,A股市场长期以来才有所谓“横有多长,竖有多高”一说。)不论是趋势交易还是区间交易,当低波动性周期向高波动性周期转换的时候,一般都是入场的好机会——胜率高,盈亏比合算。

EOF

以下是早期关于“成交量”这个主题的链接: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1731/

想盈利,该怎么亏?

(Photo By www.adactushousing.co.uk)

我真的很感激那些连续出现的小亏损。正是这些令人讨厌的小亏损,把那些比我更聪明的交易者挡在了获利的门外。 ——金融帝国

真正理解“盈亏同源”,是交易员盈利的前提。有些时候,盈亏不仅同源,甚至同体。见过很多交易系统,回测的时候命中率可以达到90%以上,在高命中率的前提下,还可以拥有整体2:1以上的盈亏比。无一例外,这些系统一旦付诸实盘,都是亏损的。——否则,全世界的钱都被一个人赚走了,市场就不是市场了。

亏损的原因林林总总,有些是回测主观系统的时候不经意从右往左看,开启了上帝视角;有些是不知不觉间采用了“未来函数”;还有一些,则是回测时间过短,没有经历完整的“高波动-低波动”周期。这些都是导致纸面盈利的交易系统亏损的原因。

稳定盈利的交易系统可遇不可求。如果说开发一个系统常常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话,这里的“假设”实际上是大量显性和隐性思考的结果。瞎猫撞到死耗子的可能性不能说没有,但非常小。这种思考要持续、专注,一以贯之,才有当头棒喝般的顿悟。

这个思考的过程,其着力点应该在如何亏损上。一个稳定盈利的交易系统,必须要有明确、清晰的亏损要素。

具体来说:

  • 第一,单笔交易层面,必须有不少于1/3的交易亏损。亏损的本质是释放风险。因此,稳定盈利的交易系统中,单笔亏损交易的量必须要有保障。一个胜率过高的交易系统,意味着巨大的崩盘风险。典型的例子是A股市场的“死扛”策略,单纯看胜率,会非常高,其中毫无风险释放的渠道,这种策略是不可取的。小额的亏损在少量付出金钱的同时,本质上是释放风险。交易系统要想稳定盈利,这个环节是不能少的。从经验上看,高于70%的胜率往往会偏向于“刮头皮”,风险释放渠道是不够的,对技艺的要求也更高。因此,一个好驾驭的交易系统,其中的单笔亏损比例不应该低于1/3。
  • 第二,整体绩效层面,必须要出现3次到5次以上的连续亏损。除了通过单笔亏损释放单笔交易的风险,交易系统还必须有连续的亏损,用来释放系统性风险。这里有四重含义:
    • 首先,如果没有连续的亏损,一个正常的(不过高的)胜率就无从保证。这个不多说。
    • 其次,没有连续的亏损,就必然没有连续的盈利,整个交易系统就没有创造“上台阶”交易的可能,交易系统的盈利能力就要被打个问号了。
    • 第三,如果没有连续的亏损,交易系统的门槛就不存在了。这里举个例子,长期以来A股市场“打新”全凭手气,基本没有风险,因此打新市场里聚集了大量不参与投机交易的低风险爱好者,“打新”这个策略,注定也就是低风险、低收益了。
    • 第四,只有存在连续的亏损,交易者才有施展价值的舞台。控制亏损的频率、幅度是可以节约风险利润,是盈利的重要来源。交易系统只有存在连续亏损的基础,交易者才有施展的舞台。以双均线系统举例,改善双均线系统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通过通道(动态的、静态的)过滤掉发生亏损的交叉点。这个过滤的过程,就是交易者的工作。没有这个工作,交易者就成了下单员,交易的趣味将大打折扣。
  • 第三,系统开发层面,必须要因为思考交易系统亏欠自己的兴趣、爱好、习惯。除了数字上的亏损,还有一种亏损是必须的,那就是开发系统的成本必须对交易者的兴趣、爱好、习惯造成了挤占。交易系统稳定盈利,生活上的“亏欠”也是必要的环节。还是分几个层面说:
    • 字面上的稳定盈利本身就很难。人无风趣官多贵,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舒舒服服拍脑袋也可以创造交易系统,但你放心,这种交易系统要么过不了回测关,要么过不了实盘关。
    • 交易者和交易系统需要磨合的过程才能经历实盘的考验。交易者熟练驾驭自己开发的交易系统,才能摆脱犹豫、迟疑、拿不住单子等等负面的状态。开发的过程中,交易者会切身体会彷徨、怀疑、绝望等情绪,进而经历一番涅槃,交易系统才能向钢铁侠的盔甲一样,与交易者合而为一。这个锤炼的过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琢、磨”,哪个字都不舒服。

可见:

  • 所谓“稳定盈利”,就是持续地、可控地亏损。——没有持续的亏损作为门槛,交易的盈利就会被无限摊薄;没有可控的亏损,交易的盈利就会被无限回吐。
  • 所谓“持续进步”,就是持续地、可控的亏欠自己。——没有持续的亏欠,心神就会随波逐流,难以专注,无法提升;没有可控的亏欠,生活就会失去平衡,交易者也要走火入魔。

盈亏同源,重点在亏。就像做贼,既要会吃肉,也要会挨打,重点在会挨打。
把握这个度很难。交易是一场修行,就像人生是一场修行。每位交易者都永远在路上。

EOF

以下是早期关于“亏损”这个主题的链接: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1729/

关于“量、价、时、空”的一点思考

“量、价、时、空”是交易中最基础的四个要素。

以这四个要素作为框架,很多常见的交易要素可以各归其位。如:

    • 放量、缩量、无量
    • 均量
    • 力度指数
    • Price Action理论
    • 均线
    • 支撑阻力位
    • MACD、RSI、KDJ
    • BOLL、通道理论
    • “横有多长,竖有多高”
    • 缠论
    • 均线
    • 波浪理论
    • 盈亏比
    • 支撑阻力位
    • 缠论
    • 波浪理论

以上的划分并不周延,只是个大概的归类。从这个归类中,可以大致看出单个模型的局限所在。比如:

  • MACD、RSI、KDJ、BOLL等指标及其“共振”——这些指标关注的点各自不同,但核心都是一个:价格。用价格形成指标,进而互相验证,难免循环论证。这也是 Price Action 理论强调少用指标的逻辑基础。
  • 均线理论——以价格的均值为基础,考虑了时间因素。均线理论缺乏成交量、空间的因素,因而一般要结合“放量、缩量”操作,同时常用趋势跟踪技术主动弱化空间因素的权重。
  • Price Action——以价格形态为核心,“读取”、“倾听”市场的声音。PA理论大量应用于外汇市场,常常没有准确的“量”的因素。同时, Price Action 理论往往对时空因素采取相对模糊的应用,时空要素往往需要主观判断(时空方面,国内交易员曾有“大象吃苹果”等精彩的主观判断方法)。
  • 缠论——缠论与 Price Action 的着力点恰恰是互补的关系。缠论的价格因素主要是以“分型、笔、线段”的形式呈现,对价格的小级别波动并不是十分关注。结合中枢、级别等理论、将时空因素纳入。
  • 波浪理论——重在时空关系,价格因素在波浪理论中类似缠论,应用得比较粗糙。考虑时空因素过于主观,“千人千浪”。

以上,可以看出,相对体系化的框架,如 Price Action、缠论、波浪理论,或多或少都要照顾到四个要素。而 MACD 等指标,由于在要素层级存在自身的局限,则很难构成交易系统的基础。均线理论应用于实战,往往不能简单的“金叉死叉”,要结合K线形态(Price Action,“价”)、和成交量的变化相互验证,提升绩效。即使如此,均线理论在时空因素的把握上往往也要采取趋势跟踪策略主动“放弃”。

“量、价、时、空”四者之间的有效结合、匹配,进而寻找共振,可以有效提高胜率。

对交易员来讲,有必要从这四个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交易系统,是否在某些方面存在缺陷。简单设计一个打分卡:

  • 量:明确?涉及?空白?
  • 价:明确?涉及?空白?
  • 时:明确?涉及?空白?
  • 空:明确?涉及?空白?

一个成熟稳定的交易系统,也许有这些关注点:

  • 四个要素中最好不要出现“空白”(外汇交易中的“量”除外);
  • 四个要素都是“明确”的时候,往往可以将交易系统程序化了;
  • 交易员的价值,恰恰在于对“涉及”这种状态的把握;
  • 四个要素全部是“涉及”,交易员往往会比较累,交易绩效对于身体、心理的状态要求也比较高;
  • 直觉上,有两个以上“明确”,一到两个“涉及”,似乎比较容易操作。

当然,千人千面,每个人都有自己舒服的状态,不能一概而论。交易的核心还是心态控制和资金管理,技术分析终究只是交易的皮毛,过分沉溺,难免皮相。

EOF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