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归档:康健

专业与否,就看这几秒

一直在关注两个微信公众号,一个是罗振宇的罗辑思维,一个是三刀的百车全说。罗振宇每天都会发送一条60秒的语音。最近,三刀也开始进行这种尝试。

这是罗辑思维的语音:

罗辑思维的语音

这是百车全说的语音:

百车全说的语音

细节之处最能体现专业精神。罗振宇是专业的电视人,每条语音的时长,精确到了60秒,一秒不差。这一点,不要说脱口秀,就是写出稿子拿着秒表照着读,非经专业训练,也很难做到。

大前研一曾说,最终能够在如今这个时代生存下来的,既非专才又非通才,而是真正的专业人士。西谚有言,上帝也大不过一个细节。仅从60秒的细节来看,众多自媒体中生存下去的把握最大的,还是罗辑思维。

P.S. 三刀是一名南京的汽车销售,浸淫车行多年,他的脱口秀在内容上一样非常精彩。一并推荐。

简单的就是最好的

犀牛

据说,战斗能力最强的动物不是黑熊,不是藏獒,不是狮子老虎,是犀牛。体重两吨左右,头上长角,浑身装甲连手枪子弹都打不透,熊狮虎豹这类猛兽在它面前简直不堪一击。有人给了犀牛一个恰如其分的描述——“在自然界中没有天敌”。

现代犀牛一般身长2米,体重在3吨左右,最大的体长4米以上,体重6吨以上,同比最大体重的熊800公斤和老虎350公斤,还远远多出约7~17倍体重。犀牛跑起来不快,比起虎豹差很远;犀牛没有威武的熊掌,一巴掌能扇一个地动山摇;犀牛没有额头的王字纹,也不会争做山大王。

进攻靠冲刺,几吨的体重跑起来,用额头的角撞;防守靠硬扛,自然界没有哪个物种能攻破犀牛皮的防守。

简简单单,就这两招,犀牛不败。

大刀

据说,戚继光招兵,绝不要练剑的。他认为长剑华而不实,遇到日本刀吃亏。日本武士刀双手持握,刀锋长,耐砍又锋利,不用复杂步法,靠几个动作就横行战场。长剑遇到武士刀,空有花式,没有力量,只有被秒杀。

还是据说,抗战时期对付日本武士刀效果最好的是冯玉祥大刀队。大刀队的刀号称“八锋刀”,又厚又重,招法简单就八下。大刀挥舞起来,日本刀完败。

长剑不如倭刀,倭刀不如大刀。一力降十会,看谁更简单。

鲨鱼

据说,NBA最近几十年最伟大的中锋是奥尼尔。2米16的身高,147公斤的体重,脂肪率15%。奥尼尔摸高记录3.7846米,NBA纪录保持者;卧推204公斤,NBA顶级水平。奥尼尔进攻时单打暴扣,雷霆万钧,防守时展开手臂,仿佛“一架波音747”(“小鱼”Fisher语)。凭借巨大的体重和力量,奥尼尔拿了4次总冠军,碎掉了3块篮板。

穆托姆博说过:防守奥尼尔需要做好两件事:

第一,就是站稳脚步不要被撞倒。

第二,就是小心别被扣进的球砸中脑袋。

一寸长,一寸强。球场如战场,很简单,拳头大的是哥哥。

没那么复杂

晨光文具的董事长曾经对人说,“知道为什么我比你更成功一点吗?我从16岁开始卖笔,一支笔卖了20年。”

哪有那么复杂?成功从来都是越简单越好。

认准一个方向,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做。

没那么复杂。

“左”为什么要加引号?

这不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左”和“右”的概念是近现代政治理论体系的基础概念。这个提法也并非肇始于国内。

在政治学的各路材料中,随处可见以“左”和“右”标明的坐标轴。比如:

左派 引号 左

“左”和“右”的产生:1789年法国等级会议

“左”与“右”的分类法可以追溯到1789年的法国等级会议(the French National Assembly of 1789)中不同政治团体在会场中就坐的不同位置。在当时,支持国王的贵族(Noblemen)坐在国王和主席台的右侧,而激进派和第三等级(Revolutionaries)坐在国王的左侧。

左 引号 左派

这次会议后,“右派”就被用来指称保皇派或反动派,一般来讲更保守(conservative)一些;而“左派”则指革命派和那些主张平等主义的人,思想更前卫一些。当然,这里的保守没有任何贬义,前卫也同样不具有褒义。

“左”的意义:着眼于未来、理想和彼岸

左派的理论有共同的逻辑起点。法国社会学家雷蒙·阿隆曾说:

左派的存在则因为一种理念,即是:未来必定比现在更美好,以及社会运行的轨迹必然是固著不变的。

左派往往以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为理论支撑,把现在看作是未来的起点;而与之对立的保守主义者则把当下看作是过去的最新进展。 左派往往秉持着崇高的理想,以遥远的彼岸世界为奋斗的目标;而右派对待发展往往具有“自然演进”的倾向,主张渐进而审慎的、尊重社会连续性的变革。

“左”与“右”的分野是认识论层面的,也是方法论层面的。在价值判断上我们无法强说哪一个更“对”,几百年来,双方的互动始终是此消彼长,互有攻守。

为什么在中国“左”要加引号?

在中国,“左”要加上引号,其中隐含了这样一个逻辑(语出刘军宁先生):

(在中国,)左永远是好的,只是带引号的、假“左”才是不可取的。 

这个逻辑的建立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受到近百年的革命史影响,是建立在自下而上的变革之上的,天生是属于“左”的。因此,1958年可以反对“右派”,而“左”这边只有“极左”才是错误。作为被否定的价值,“落后”对应的是“冒进”,而不是“前进”。“前进”、“远大理想”统统隐含了正面的价值取向。

因此,左是对的,“左”是不对的,我们反对的不是左,是“左”。

本文部分观点参考了刘军宁先生的《保守主义》一书,在此一并推荐。

【翻译】上班族的收盘交易

89AAAFCC-4423-4969-9CB1-1188E9C00989.jpg

估计大多数正在学习我的课程的学员要么白天要上班,要么在忙着各种各样的生意,总是没时间。不管是你从事的工作、职业还是生意,都可能将你大多数自由支配的时间消耗殆尽,只给你在每天早晨或晚上留下一个小小的时间窗口,去看一眼市场行情。不幸的是,谁也帮不了你,周末也不开市交易。:(

在今天的课程中,我将提出一个解决方案,帮你在保证白天上班的前提下,好好利用其他你确实可以利用的时间,去分析市场并完成交易。与许多交易者的看法相反,你不需要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地坐在行情图表前尝试捕捉每一次非常小的市场波动。这个交易方法每天最多花费你30分钟到1小时的时间,我更喜欢这么做。

白天的工作如何改善你的交易成绩

也许你在别的网站也读到过,外汇市场每天早晨在亚太市场开盘,在纽约时间下午5点收盘结束一天的交易。估计你也知道,无论在任何时间周期中最重要的价格就是收盘价(如果你不知道,现在请你记住)。这是因为无论是在1小时、4小时还是日间的交易期间内,收盘价为我们反映了多空双方谁赢得了胜利。

正因如此,外汇市场中来自纽约的日线收盘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多空双方谁干掉了谁。我最喜欢日线图,因为日线图汇总了一天当中发生的所有时间,并且在纽约市场收盘时告诉我们最后的结果。这时候,有可能正好产生了一个PriceAction的入场信号,这时候如果你掌握了PriceAction的交易方法,你需要去做的全部事情只是在每天收盘后分析一下行情图表,快速检索你关注的市场,看看有没有入场的信号出现。只要你知道怎么做,做完这些连30分钟都用不了。

你上班时真正错过了什么

很多交易者在邮件中问我,如果按照我说的主要关注4小时图或日线图,错过了15分钟或更小级别的建仓信号怎么办。我的答案是,“没错,也许你确实错过了一些小周期图中的入场机会,但这是好事。”你要清楚,在更小周期的行情图中会有更多的“噪音”和无意义的价格波动。所以,你真的认为如果你忽略掉这些小的交易周期你会错过什么大的行情?不,事实上你真正错过的只有盯盘的压力、过度交易和亏损,所有人都知道错过这些是好事。交易者的这种错过信号的感觉,仅仅是来自于贪婪、恐惧和时刻处于市场中的存在感需求。

如此,纽约市场收盘后的日线交易不仅仅更适合于你每天的日程和时间安排,同时还是一种非常好的交易方式。这么说看起来过于理想化了,但如果你能准确地建立正期望的交易,我保证这是真的。你在白天要从事的工作应该被看作是一件好事,而不是如同许多交易者错误认为的那样,把它看作是交易的麻烦或障碍。

你的日常工作是对过度交易和过度分析市场最好的缓解,它可以帮助你在市场中保持纪律性和忍耐,为你提供需要确立成功的交易心态才能获得的稳定的盈利(如果你破产了,你就不能在市场中生存了)。当你工作的时候,市场是离你渐行渐远的,这时候市场上发生的大多数事情都是无意义的和对你而言不必看到的,工作中的你正好可以避免被这些变化无常的日内价格波动所干扰。

收盘后的交易帮助你确立适当的交易心态

D20B729B-EFEA-4747-8555-D3EAD3167C86.jpg

事实求是地说,大多数的交易者的交易方法太多了,他们交易时的心态也往往会随之变得毫无章法、心烦意乱,这种毫不可取、事与愿违的循环使你做得越多,错得越远。

我是这个意思:你越是坐在行情图表前,搜索着一个个交易,想象着一个个开仓入市的理由,你就越有可能根据几率较低的交易信号入场。一旦你开始了一笔没什么把握的交易,你在本质上就像点燃了头脑中的一根导线,拉开了一个自我循环、不断成长的情绪化交易错误的水闸,事情会一直越变越糟,直到你决定用逻辑或清醒思考来有意识地介入中止这个趋势,经历过的人都知道,对很多人来说这非常难。

这就是收盘后进行交易能够帮助你的地方:如果你能每天只看两次盘,每次只有20到30分钟,大多数过度的交易或错误的交易心态都将被有效排除。如此,不仅仅由于关注更大的时间周期,从而获得了更有关联和重要的观察市场的视角,收盘后交易的习惯还能帮助你建立一个清晰、质朴的心理环境,这是长期交易获得成功的必要因素。

如何围绕你的工作去交易

让我们仔细看看一个应用收盘后交易方法完美地配合你每天的日程去分析市场、入场交易的交易流程范例。

记住,你每天只需要30分钟到1小时就可以有效地分析市场,参与交易。

上午8点 - 在你早晨起床、淋浴、吃早饭以后简要的检索一下市场(直到你完全醒来,彻底准备好了再做这些)。你要仔细看看在你睡觉的时候都发生了什么,看看你最关注的市场的价格行为对关键的支撑阻力位做出了什么反应,在趋势线上是否出现了Price Action的入场机会。如果市场上没有什么有意义的信息,在关键的支撑阻力位或趋势线也没有明确信号,那就关闭行情图表忙你的去吧。

上午9点到下午5点 - 工作、生意、健身及其他每天的事情。

晚上7点(或其他睡前的时间) - 下班回家吃过晚饭感到舒适后,你可以重复早晨做的事情,用20到30分钟的时间检索4小时图和日线图,仔细看看工作期间的市场价格变化。关键的支撑阻力位或趋势线上出现了什么明显的信号吗?如果纽约市场收盘时你还在工作时间,那就注意去看看日线图是如何收盘的,上一个晚上都发生了什么,确定你是在早晨看到这些(从你自己的时区角度)。再来一次,我们要做的和早晨一样,集中注意力在4小时图和日线图上看看你最关注的市场的价格变化,找找有效地Price Action信号。

这是一个你可以适用的轻松惬意的交易日。当然,上面说的实例是有前提的,你应该对如何用PriceAction去交易有深刻的认识,同时你的交易工具箱中必须有几个稳定的Price Action的交易范式。只要你拥有这些知识,你可以像我们刚刚讨论的那样,轻松地执行每天的交易流程。

更进一步……

51AA620D-598B-4F77-8673-20D7AE932984.jpg

没有什么可隐瞒的,我是收盘后交易和大周期级别交易(4小时和日线)的坚定倡导者。我已经用收盘后的交易策略成功交易了超过12年,所以顺理成章地,我的交易课程和辅导关注利用收盘后的Price Action去分析和交易日线图。这个方法可以给你更高把握的入场信号和更多的自由时间,帮你获得完全澄明清晰的心态。学习过我的交易策略和交易哲学,我看到数以千计的痴迷交易以至于持续亏损流血到死的人们,变成了秉持低频日线交易原则、心态成熟的交易者。他们做出的改变不仅仅改善了他们的交易成绩,同时还令他们拥有了更多的时间、更少的压力和更加明晰的心态。如果你想接触专业的日线级别交易,请通过我的Price Action课程获取更多信息。

作者:Nial Fuller

原文链接:
End-of-Day Trading For People with Jobs

有话不要两头说

也是个老故事了。

多年以前,某笔贷款出了些问题,客户还款能力打折了,贷款需要重组。重组没什么稀奇,只是按规定要重新走一遍审批程序。

客户重要金额大,评审委员级别高,又是贷款重组业务,会上气氛不免有些肃杀了。

业务部门A领导汇报项目,一路的句式多见“尽管……可”、“虽然……但是”——前半句话说问题,说麻烦,后半句话找对策,想办法——滴水不漏。一番发言,摆事实,讲道理,把企业发展的客观经营困境和主观还款意愿一股脑都给肯定了。一时间,“屡败屡战”、“诚实守信”的客户形象充分树立。

评委的反应却不好。有评委问:

你就说吧,企业到底还不还得了钱?

评委也没明说问的是还款能力还是还款意愿。按照A领导的发言,还款能力肯定是不行的,还款意愿没问题,于是继续用“辩证法”解释。

评审主任发话了,请业务部门的大领导介绍介绍情况。大领导微一沉吟,只说了四句话:

1.最近企业已经尽最大可能还了25%的本金。放款至今,企业按季结息,哪怕是最近的罚息都没有任何逾期。——企业目前积极配合我行重组。

2.企业的资产基本都抵押给我行了。他行拿到的大多只有保证担保。——银企关系一直没得说。

3.企业经营确实遇到些困难。我们如果强行抽贷,企业就死了,多年的客户关系也没有了。——这次重组,对双方都好。

4.其他情况领导再看一下材料。

顺利过会。

读书有“先读厚,再读薄”一说。做授信业务也一样,入门阶段努力把工作做扎实,积极展开作业面。做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就要学会把握大方向了。特别是在时间有限的重要场合,一定要充分利用时间树立观点,站稳立场,结果导向,有所侧重。切忌“两头说话”,又行又不行。

上会、辩论、演讲、销售、汇报、表态,但凡是正式的发言场合,本质多是“说服”。“两头说话”等于没有观点,受众无法准确接收到发言者的立场。没有观点,没有立场,如何实现说服呢?

有一个段子,说做汇报用的PowerPoint就是“Make your point powerful”,意思是“让你的观点具有影响力”。有话不要两头说,观点的大旗一定要举得高一点,鲜明一点。

恰如胡适所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分有进一分的欢喜。

又如苏轼所说,脚力尽时山更好,莫将有限趁无穷。

守不住,就攻出去

前阵子有幸听一位领导讲早年间的一个故事,很受启发。

那时北京刚刚开始修1、2号线之后的新地铁。地铁公司要建设,也要运营,需要银行的贷款。北京的地铁常年亏损,财政补贴的金额又是根据亏损金额确定的,很难提前预测,固定资产贷款涉及的各类测算无论如何都不能过关。尽管所有人都知道,有北京市财政在后面支持的地铁项目不会变成不良资产,但出于商业银行的合规性要求,测算不出合理的结果就是存在程序瑕疵,无法通过评审。

这是个无解的死局,事情本身没问题,合规性的门槛就是过不去。

最后的方案是,不做固定资产贷款了,而是尝试给地铁公司申请核定流动资金贷款。

做过公司授信业务的人都知道,在受托支付的要求出台前,早年间的流动资金贷款是贷后监管最宽松的贷款,也不涉及账户的封闭管理,是银行监控难度最大的一种贷款。

固定资产贷款做不了,反而更进一步,再上一步,做流贷。

评审会上的陈述大概是这样的:

1.北京地铁每年都是亏损的,市财政会根据亏损情况全额补贴,确实很难在事先对现金流情况进行可靠的测算,第一还款来源测算出来也很难覆盖贷款本息,因此我们不支持它的固定资产建设需求。

2.反过来说,地铁每年的运营产生亏损,当年运营结束财政予以补贴,这期间地铁的营运资金不够,存在实际的资金缺口,我们在这里介入,给它提供流动资金贷款满足运营期间的实际周转需求。尽管地铁经营是亏损的,但由于北京市财政实力强大,实际的还款风险很小,补贴到位后借款人具备还款的能力。

就这样,看似无解的问题由于向前多迈了一步迎刃而解,一个“红线”式的障碍由于换了一个思路,反而变成了扎扎实实的授信需求。贷款放出去了,收益有了,客户关系维护好了,北京市的基础建设也支持了。

足球比赛有一句话,叫“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做事情遇到山重水复的死局,不妨放弃解决问题的尝试,再往前多走几步,主动攻出去,也许问题反而不复存在了。

既然守不住,那就不守了,直接攻出去。

这种变通的智慧专属于古典主义信贷员,这种经验的积累书面材料上永远学不来。

“保持资产负债表高效”一般是什么意思?何为“高效”?

本文为知乎问题“「保持资产负债表高效」一般是什么意思?何为「高效」?”的回答。以下为正文。

那就从嘉能可说起吧。

几年前嘉能可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在上海试探性的注册了一家公司,相当于嘉能可中国的BETA版,名字就不提了。进入中国的第二年,嘉能可中国将那家BETA版公司正式更名为嘉能可中国。有幸从BETA版时期开始为嘉能可在华企业核定授信,每一年都会跟踪分析一次。这几年里,去过企业在中国的总部,和管理人员聊过天,也研究过嘉能可中国和Glencore的财报,很欣赏这家企业。

这是一家很令人感兴趣的企业。成立了N多年,一直不上市,常年以家族企业的形式控制大量资源和渠道,属于商品特别是金属领域的“隐形冠军”。以至于听说嘉能可在香港上市的时候甚至有过一些失望,有一个特立独行的企业未能免俗上市了。嘉能可自成立之初就看重回报股东。因此,问题中的“返还股东”一说就顺理成章了。嘉能可一直看重这个,而不是一间A股上市公司一样,用说辞来敷衍股东。

那么,什么是“保持资产负债表高效”呢?

首先,我们应该看看,什么是资产负债表。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资产负债表是企业资产负债结构的时点记录,反映的是企业在某一时刻的经济资源组成。(可以参见问题“健康的资产负债率在什么范围?”)一间企业的资源中,有多少现金?有多少应收款?有多少机器设备?这些资源来自于股东?来自于拖欠供应商的货款?来自于银行?不同的企业资产负债表的质量不同,有些现金多,高富帅,有些应收款多,黄世仁,有些股东出资多,不借贷,啃老族,有些全靠贷款支持,小房奴。从资产负债表可以看出很多信息。渠道类企业一般负债水平整体较高、往来账款多、长期资产少,资源类企业一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大,短期负债水平有限。大面上看就是这样,错不了。

什么样的资产负债表,基本可以确定企业的类型和经营状况。在企业的类型一定的前提下,可以反映企业经营的情况。这有一点像体检,体检当天的报告可以反映人的身体构成。女人比男人脂肪含量略多,你的脂肪率高,你又是个男的,那么你肯定看起来比较胖;老人比起年轻人钙的比重略低,如果你只有35岁骨密度就出问题了,你肯定不注意运动,体质不好。阅读资产负债表也是这个过程,一家批发零售业的企业,银行借款占了资产的一半,财务成本肯定高于一般的同业;一家矿山企业,没有长期负债,矿山全部以短期贷款支持,错配产生的流动性风险也不小。

第二,什么又是“保持资产负债表高效”呢?

资产负债表不是越“安全”越好。看起来最“安全”的资产负债表不应该有负债,左边全是现金,右边全是权益——这样的企业肯定死不了,也活不好。(健康的资产负债率在什么范围?”)好的企业应该勇于负债,不光是预收、应付这类无息的“好负债”要有,贷款、债券这类带息债务也要有。现金大牛苹果公司至今的评级只有AA,一直拿不到AAA,据说原因之一就是始终没有发行长期债券,负债结构不达标,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所谓“高效”,是指资产负债表对于经营绩效的支撑最大化。这其中主要应该关注两个维度。

其一,是资产对于净资产的“放大”是否充分。负债是权益的“放大器”,逻辑上是对于权益的认可。负债和权益组成资产,企业的经营规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产对于权益的放大倍数。如果一个企业有实力,完全可以预收下家,应付上家,扎着上下两家的钱,用来做自己的生意,这是一种“放大”。也可以凭借自身资质,大量借用银行的贷款,以六七个点的价格获取现金周转,这也是一种放大。当企业的经营到达一定程度,没有这种“放大”,很难取得好的绩效。负债是企业必要的经营资源,企业经营离不开负债,企业的资产一般都对权益有所放大。

其二,是“放大”产生的负债成本是否过多侵蚀了利润。这里的成本不仅仅包括银行借款、债券的利息,还包括例如因为预收款产生的收入减价(想想街边的理发店办卡)、因应付款产生的折扣消减,采购成本提高等。理论上讲,一部分“放大”成本可以体现在损益表的财务费用,但实际上很多成本是看不见的。

因此,关于“高效”,可以用逻辑梳理一下:

由于负债往往是有成本的,这部分成本侵蚀股东应得的利润;同时负债放大了经营规模,同时又有机会获取更多的利润。当增量的成本小于增量的利润时,我们就可以说,这个状态是“高效”的。(财务中的“财务杠杆”也是比较成本、收益两个变动值,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最后说几句股东回报。

从财务的角度上,分红的过程就是资产负债表左上角货币资金科目和右下角未分配利润科目同时下降的过程。在算术意义上,回报股东会减少企业的存量现金,同时抬高资产负债水平。分红本身是不利于“保持资产负债表高效”的。可见,“高效”与“分红”之间,确实类似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类关系,是需要在“保持资产负债表高效”的前提下,“在适当时间以适当方式返还股东”的。

这是一个好问题。它让我有机会回忆了为嘉能可熬夜的日子,也重新梳理了一下曾经零碎的思考。

慢慢来,慢下来就快了

“没有原因的堵车”

每天早晨北京东二环会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东二环以中点建国门桥分开,往南一路堵死,往北一路畅通,而建国门桥下除了加了一条盘桥车道没有公交车站、也没有路障什么的,盘桥处还常年站着警察,防止个别车加塞上桥。每次路过都会仔细研究,却是什么都没有,而确实又是过了这个桥,立刻就不堵车了。

读到了一片讨论堵车的帖子(via),终于知道了原因。

这是典型的“没有原因的堵车”。又叫“幽灵堵塞现象”(phantom traffic jam)。当车流比较饱和的时候,所有的车都保持匀速前进是一种非常不稳定的状态。只要有一点儿扰动,比如前车司机变道或者踩一脚刹车,就会立即造成后方车辆依次做出连锁反应,然后形成一个虚拟的堵车点,这个堵车点会堆积大量车,然后逐渐蔓延到很远的后方。就像这样:

  • 堵车发生了:
be91184215bd4a8f2ed7bc642465fc19_m.jpg
  • 前车被移走,但后车继续拥堵:
a75fe52eb0b515dfee25135e6f925447_m.jpg

然后,路上会出现一个“拥堵带”,逐渐向后移动。这个拥堵带可能越长越大,然后永久地呆在那里,直到车辆稀少以后才会逐渐消失。

拉开距离,解决问题

你肯定想不到,避免“没有原因的堵车”最好的办法就是大家都与前车保持一定的距离,前车减速就减速,前车加速就加速,距离拉开一些——尽管高峰期时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名古屋大学做了个实验,很多辆车排成一个圈,均匀拉开一定间隔,要求每个司机尽可能匀速绕圈行驶。尽管司机们知道这是实验,并尽可能匀速并保持和前车适当距离。随着时间推,出现了细小的扰动,有的车和前车距离缩短了,并踩了刹车,后车为了不追尾,只好更用力踩刹车。周而复始,直到车流几乎停下来。

53c78be3bf8c2343c98085a5ade998fc_m.jpg

唯一的解决之道是拉开距离,用单车之间的距离消化速度的变化。无他。

慢一点,就快了

我们做事情也会陷入这样的困局,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总想用少量的时间完成更多的事情,把时间压缩压缩,把进度赶一赶。一切顺利的时候还好,一旦其中一个细节出现了突发状况,所有的事情都会受到影响,于是“手忙脚乱”、“身心俱疲”这类的状态便接踵而至。

孔子曾经说过一句话,“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也许把时间压缩得太紧,把事情安排得太慢,恰恰是我们还不够快的真正原因吧。

如果这样,不妨就慢一点,慢下来就快了。

2014–1–1

减脂只是副产品——2013年的Fitness总结

声明:以下内容不涉及“毅力”、“坚持”、“决心”等鸡汤词汇。本文不负责励志。

这个题目怪怪的,实在找不出一个合适的词来代替“Fitness”了。

2013年5月下旬开始有计划的启动减脂进程。主要的方法是“多吃少运动”,每天保证热量和营养的充分摄入,通过限量的运动提高代谢水平打开卡路里缺口,实现减脂,同时确保从理论上消灭实质性的反弹的存在基础

大半年后的今天,减脂已经初见成效,但其本身早已沦为副产品,再不是目的了。

运动

2013年9月以前的数据没有集中统计,散见于多个平台。9月以后,集中通过Garmin Connect记录运动数据。

20140102120549.png

9月1日至12月31日累计消耗47128大卡的热量(这个数据肯定不准,但以心率统计为计算基础的数据大致是可信的),相当于5.9公斤脂肪提供的能量,同期减重7.6公斤,减脂5.3公斤,数据大致是匹配的。作为减脂期,这个数据中消耗大于实际减脂,显示同期热量摄入略多,饮食控制得还是不够精确。当然,这与“多吃少运动”的指导思想有关。为了防止基代受损,杜绝反弹,这个风险是可承担的。

运动时间上看,4个月的时间,91个小时,每天分摊不到1小时,可操作性保持较好。

身体指标

2014010174018.png

2013年5月末开始定期记录体重和脂肪率数据。半年左右的时间,减重约21公斤,BMI下降了6个百分点,脂肪率降低了7个百分点,腰围减少了17厘米。从BMI的角度看,体重依然是超重,但腰围身高比WHtR已经进入了正常范围。心脏年龄从34岁下降到了27岁–29岁之间,静息心率53,血压保持110/70左右,血糖值为正常范围的中值,其余各类代谢指标正常,健康状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体会

  • 不能节食。凡节食,必反弹。节食后基代受损,身体开启储脂模式,反弹的概率是95%,体重创新高的概率是70%。
  • 卡路里缺口。确保每天实现热量摄入支出的卡路里缺口,缺口累计起来就是下降的体重。
  • 必须要有高热量饮食。必要的“罪恶”饮食有助于维持Leptin激素,这是脂代谢的关键。
  • 运动不可过多。过量运动会引起皮质激素大量分泌,导致肌肉分解,基代受损。
  • 不用忌口,什么都可以吃,控制好总热量即可。高蛋白、高HDL的脂肪摄入尤其要得到保证。

结论

方向比速度更重要。在方向与速度之间的是方法。

Fitness的身体状态才是目的,减脂只是副产品。

2014年1月1日

习惯的力量

B8825E61-91C5-4493-A9F8-BE60901A6434.jpg

习惯的三要素

有一本书叫《The Power of Habit》,曾经高居Amazon书店的Top10,作者Charles Duhigg。2013年中信出版社出了中译本,名字叫《习惯的力量》。

在这本书中,作者认为形成一个习惯的三个要素是cue,routine和reward。

6C99B7B6-428B-4451-98F0-4E609331EEDE.jpg

cue就是触发条件,routine就是习惯的流程,reward就是养成习惯的过程中,按照routine行事带来的好处。

养成一个习惯的关键就在于设置好这三个要素。

刷牙的“骗局”

比如刷牙这件事。任何一个牙膏广告都会包含“起床”这个要素,这就是cue;都会包含刷牙的画面,这就是routine;都会包含闪闪亮亮的牙齿画面或清新的口气呈现,这就是reward。据作者说,当初美国人不太刷牙的时候,广告大师们就是用这几个要素拼成了广告,硬生生培养了美国人全民刷牙的习惯。

这其间的难点在于reward的反馈。各种reward反馈不及时的事情,很难形成习惯。reward反馈越长期,失败的概率越大。及时获得reward,有时是成功的关键。

比如前面说的刷牙的习惯,每一次刷牙对于牙齿本身的改善效果微乎其微。但这个reward太慢了,牙膏厂商需要一个即时的反馈帮助消费者消费牙膏,于是有了薄荷味道。牙膏中添加薄荷味道的目的就是制造短期reward。

刷牙只是小事,人生的大事还有很多

刷牙是个小事情。大事也有很多,比如——变富。有篇文章说得好:

习惯的行为先来自一个提示,然后趋动人去做惯性持续做的事,最后得到结果。

这也是为何许多成功学大师都一直强调培养好的习惯是成为富人的关键,因为成为富人是需要惯性持续的努力,它并不是瞬间就可以达成。有钱人想的和你不一样作者也说过:「你的不习惯其实就是一种习惯,所以多数人都没能成为富人。

还记得你每年年初都会帮自己做的那份年度愿望清单吗?里面写着想要达成的「年度目标」应该有很多都不是在上​​班时间能够执行的,换句话说是你必须利用下班时间来完成。只是上班累了一整天回到家里后多数都已经失去战斗力,此时你下班后的习惯很自然就会接掌你接下来要做的事。

现在想想下班后回到家里脱下上班服换上轻松居家服后,你脑袋中第一个闪过的念头是什么?是想要增加收入或完成新年希望吗?那你需要再撑一下子努力做上班时不能做的事。还是觉得很累想要休息?只想打开电视看看有没有好笑的节目可以看。无论你做了什么选择,此时提示就是开始了,接下来你就会去做这个提示带出来的惯例行为,然后得到这个习惯的结果,日复一日。

每天在工作之余努力读书很难,所以变成饱学之士也就很遥远。每天坚持打开卡路里消耗缺口很难,所以减重也成了世界性的难题。任何一项真正的成功都需要持续的积累,reward都在千里之外,所以胜利中归属于少数人。这些人无一例外,既能看得远,又能走得动

该怎么办?——化整为零,拆散长期reward

在我的理解中,尝试尽快确认reward可以有效的帮助好习惯的形成。

  • 减脂期每天早晨测量体重和体脂率,用图形化的withings记录下来,每天形成反馈
  • 读书后把起止日记录下来,不定期回顾,数数,看看这个月、这季度又读了多少书
  • 每个月月末记录个人的资产负债表,看看钱多了还是少了

这些措施都是能够将长期reward分散化,缩短反射弧的长度的有效措施。这样一来,长期的目标变成了一个一个的短期回馈,成功的把握就大了不少。事实上,AppleStore中绝大部分习惯养成软件用的都是这个原理,将一个个长期目标分解,通过每日标记的方式形成各种短期reward。

这肯定不是不二法门,但一定是个有用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