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美国

准备迎接改革开放2.0 每周观察与思考 每周观察与思考 2025W17-01

准备迎接改革开放2.0 每周观察与思考 每周观察与思考 2025W17-01

周末数据看,美元指数继续下跌。

Image

从月线下跌的形态看,价格以极强的力度向下突破了100这个重要支撑位,朝着概率密度最大的中间地带演进。这个更大支撑区间的范围是97.3-92.7。十五年以来,在2018Q1和2021H1曾经有效支撑过两次。如果这个区间再被跌破,美国与新兴市场的互动关系大概率会回到20年前,大量的成长机会会回到新兴市场国家。

离岸人民币方面,周线上看近期7.4286这个高点很可能是2022H1的6.30低点至今一个完整走势的终点。后面很有可能开启一个同级别的向下走势,持续时间大概会在3年左右。

Image

3月12日曾经判断CNH价格会回到7.07左右,现在把目标位修正到7.09。本轮周线级别的升值第一目标区间为7.09-6.93。

A股还需要对最近的低点3040做一次二次测试。结合近期人民币汇率变动,再出现新低的概率并不大。

Image

结合近期黄金和国债的走势,A股出现全面普涨的可能性很小,境内整体还是处于“资产荒”的状态。A股上市公司也好,非上市企业也好,“选股”的重要性远大于“择时”。

最重要的图是中央政府发布的数据。(下图彭博的文字分析有误,税收收入不是“持续下滑”,而是2024年的下滑趋势得到了遏制,增速已经开始回正了。读图之后要有信心。)

Image

根据彭博社的汇总,中国政府非税收入增速曲线显示,进入2025年以来,类似“远洋捕捞”这种无原则无底线的行政罚没增速得到了明显遏制,营商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非税尽管这里下滑的不是金额,而是增速,依然可以看出一个足够维持一两个任期以上的新阶段即将到来,大的逻辑一定是:

  • 一是繁荣经济,做大税基;
  • 二是逐渐提升税收收入;
  • 三是进一步控制非税收入增速。

这个结构是确定的,不确定的是其中的节奏;这个结构一定是好的,四十多年前就是这个大逻辑。

这个结构下:

  • 境内的基础设施体系的价值会得到重估,市场将引导资源在各部门重新配置;
  • 劳动力特别是工程师群体的工作价值会得到重新定义,35岁现象会逐渐消失;
  • 新一代大学毕业生的成长焦虑会被激发、引导,新型人口红利被释放;
  • 债务危机通过借新还旧得以解决,新增债务将支撑资产重新定价,整个国家实现资产负债表扩表。

一个勤劳、勇敢、爱好和平的民族,会又一次打开家门,伸出双手,迎接五洲宾朋。

Image

250421

===

参考: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2435/

历史地看,因缺有需是最大的逻辑,芯片产业是最确定的机会 每周观察与思考Y2025W15-03

历史地看,因缺有需是最大的逻辑,芯片产业是最确定的机会 每周观察与思考Y2025W15-03

先看一组历史:

  • 辛亥革命国内陷入内战,暴露了一大需求:中国几乎没有国产的药品。于是其后所谓的“黄金十年”民族制药工业破土而出,一系列的“xx大王”也是同样的逻辑成长;
  • 抗美援朝,同仇敌忾,战场上的困难暴露出新中国的两大短板:没有飞机,也没有地面机械化运输能力。于是各大汽车厂开始发力,人民空军也开始快速发展;
  • 八九年之后国际社会的封锁禁运,也暴露出了吃穿用度靠进口是靠不住的,于是十四大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中国社会的市场化活力;
  • 南海撞机之后也是一样,人民空军仅仅靠“走量”还是不行,歼八2M飞得再快,还是不够可靠,于是高精尖的歼十、歼二十、歼三十五一个又一个出来了。

危机的本质是经济体的“应激状态”,危机很少会导致崩溃,就像炎症很少会导致死人一样。危机的本质是免疫系统的动员,暴露问题解决问题是危机的历史使命。我们很难用一个段子、几句戏谑概括当下,但回顾历史,我们要有充分的信心:因缺有需,暴露出来的不足,会成为非常好的投资机会——无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

这是第一句话:因缺有需是最大的逻辑。

为什么说芯片产业是最确定的机会,在于三句话:

第一句,对手的攻击提示了我们,软肋在这里。这些年制裁华为、中兴,七寸是芯片,搞得我们最好的科技企业很难受。对手掐得疼的地方,就是软肋,就是脖子。对手不会掐膝盖骨、胳膊肘的。我们的软肋在这里,这是对手告诉我们的。

第二句,我们的实践告诉我们,短板在这里。信创产业这些年的发展提示了我们,要搞好全面的国产替代,牛鼻子就在这里。我们在硬件层面从电网开始到路由器都是全面国产化,电网走得最远,中文都成了输配电行业的国际标准第一语言了。但信创产业国产替代一直收不了口,瓶颈就在芯片。

第三句,取得的成绩告诉我们,机会在这里。这些年芯片产业风云巨变,x86架构正在逐渐被ARM架构渗透。凭借这个机会,在我们自己的努力下,中国的芯片产业,早已经脱胎换骨。深圳地区有机构芯片厂商,早就攻克了7nm芯片、128核的量产问题。绝大多数芯片应用场景其实已经得到了满足。现在差的,一是芯片行业最上游的架构,二是封装层面的“SoC化”。我们在这个行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不是简单化的“填补市场空白”,中国的芯片行业是初生朝阳,距离爆发,差的是临门一脚。

未来的机会就在于“上下两端”:

一是最上游的ARM架构知识产权,及相关的机会。这个机会有多大,ARM这个隐形的手前几年动了一动,华为度过了被封锁的最艰难的时刻。ARM架构从国际市场的市场份额和国内的情况看,确定性最强。

二是最下游的封装层面,SoC层面。类似苹果平板和电脑的M芯片,直接将CPU/GPU/内存/硬盘合成到一起,以适应更多场景。真正具备这种封装能力的产业链相关企业,一定有机会。

250410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2421/

中欧表态:分化敌人,争取支持的意味很明显了 每周观察与思考Y2025W15-02

中欧表态:分化敌人,争取支持的意味很明显了 每周观察与思考Y2025W15-02

  • 对敌人中还想做生意的,释放积极信号(图1)。
  • 对敌人中坚定的顽固派,释放强硬信号(图2)。
  • 第三股力量,外围“打野”(图3)。
  • 各家“NPC”围观不做实质性表态。

结构很清楚,昨天说的三种情况,都走出了各自的迹象。最后会收敛到哪一种情况,要看后市的演变。

稍微展开一下前文第四点“NPC”。

大国角力,小国就是“NPC”。NPC不会默默躺平睡觉。NPC也有NPC的动作,也有NPC的思考。但小国的地位决定了他们的战略缓冲不足,容错能力比较差,在其内部一定是“求稳第一”,会有大量的调研、征求意见、外部勾兑和内部协调。NPC们,一是不会第一时间站队,二是不会做出倾向性过于明显的表达。

以新加坡为例,最早这个星期后半周,新加坡政府,或MAS(新加坡金管局)也许会做出稍微正式一些的表态。这个表态很难做出任何实质性的、激进的表述。不能排除,没有进一步声明的可能性。事件发生几个星期内,后续影响还在发酵,各家NPC还是会以围观为主,说点“劝架的”,或者“正确的”套话。

从交易的角度看,“黑色星期一”之后,所有的救市都是政治表态,汇金也好,诚通也好,都是市场中的单一主体。市场的走势是各方合力的汇总,任何单一的一方,都不可能独木成林主导市场的走势。基金盘口也好,自营交易也好,只要不是日内交易(Day-Trading),这个时候手上如果没有浮盈的空头头寸,都应该坚决空仓,等待各方尘埃落定。任何“抄底”动作,都应该等待市场二次探底完成。

Image

Image

Image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2419/

事情闹大了可不好,美国人还要做生意的 每周观察与思考Y2025W15-01

事情闹大了可不好,美国人还要做生意的 每周观察与思考Y2025W15-01

  • 从两国的体量来看,中美合计占据世界经济近半体量。2024年全球的GDP总额为110万亿美元,美国GDP约29.2万亿美元,中国GDP约19万亿美元,两国合计超过48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规模接近44%。
  • 从对彼此的依赖程度来看,世界依赖中国,中国并不是最依赖美国。2023年,中国货物贸易占全球比重达到14.2%,2024年估计也差不多,是国际贸易史上单一国家最高比例。东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占比15.8%),其次是欧盟(12.8%)和美国(11.2%)。考虑到东盟,墨西哥等对美出口,有相当部分是中国产品转口或本地组装,实际上中国产品对美国出口占比大于11.2%。
  • 从中国的实际关税水平来看,实际关税税率只有1.3%,远低于此次美方对外的说法。自加入WTO后,中国一直都在逐步削减关税壁垒,2024年,中国一年进口商品总金额为18.4万亿元,2024年征收的关税为2443亿元,实际平均关税税率是1.3%。

因此,如果“事情闹大”,大概率会产生三个后果:

  • 第一,阻止了制造业向拉美、东盟各国溢出。这些国家的优势是生育率高,有人口红利;说英语,劣势是没有整套基础设施体系;能源供给冗余不足。如果我国制造业继续对外溢出,这些国家将有机会从简单的“三来一补”做起,重走“四小龙”道路。现在关税无差别加上去,彻底断掉这些国家的路。
  • 第二,WTO体系缺少美国名存实亡,新的全球化体系应运而生。早些年里,WTO事实上已经开始逐渐名存实亡,各国有权任意设定本国关税。后续继续发展下去,大国凭借完整的工业体系,可以自给自足,可以内循环。小国做不到,只能被拿捏。工业体系强的大国可以依托自身优势,内生一套新的“WTO”体系。这套体系实际就是现成的:一带一路。
  • 第三,我国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制造能力,借此机会,给现有短板进口产品加高价格,可以加速相关产业的发展。短板主要是两个,一是芯片,二是航空器,对应英特尔和波音。芯片方面,国内市场需求已经垒出来了,深圳地区的民营企业已经攻克7nm/160核的量产,ARM架构的知识产权本土化在即,芯片很可能成为下一个彩电、光伏组件,价格被打得很低很低。航空器方面,C919为代表的国产产品已经实现了商业运营,另外空客体系并不属于美国。

这种情况下,小国是绝对不会跟庄的。截至目前的信息,跟庄的市场主体只有我们和欧盟,日韩以下,没人跟进。从新加坡的情况看,MAS已经对各大金融机构发函调研,征求应对策略。从现在汇总的信息来看,新加坡大概率会不了了之,保持现状,很难主动出台更多政策。

最后无外乎三种情况:

  • 一是各国保持现状,中美欧三方角力,制造业体系强的最终胜出。
  • 二是美国改变政策,自我证伪。如果是这样,川普大概率会成为凯撒。
  • 三是美国主动构建对话机制,双方和解,最优解不存在,则双选次优。

这里面,第三种情况的概率最大。这种结构下,加税成了后续谈判的筹码,双方求最大化不得解,转而追求“个体次优+整体最优”,实现经典纳什均衡。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人自己在都自白,“事情闹大了可不好”。

image-20250407144638321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2414/

经济危机的三种类型——重翻波斯纳《资本主义的失败》

1

经济危机的三种类型——重翻波斯纳《资本主义的失败》

波斯纳是我在人大法学院读本科的时候很崇拜的学者。那时候似懂非懂的读他的作品。2009年年底,他的《资本主义的失败》在国内出版上市。这本书写的是“次贷危机”。读时就想,三两年后,应该重新读一读,看看波斯纳的预言对不对,这本书能不能经受住时间的检验。

近期整理旧时笔记,重新翻了翻这本书。波斯纳几乎准确预测了次贷危机后这几年的萧条。特别是关于危机的阐述和预言,几乎可以完全套用在中国的身上。

2

波斯纳在书中将经济危机分为三类,大概可以概括为:偶然型、政府诱导型、泡沫破灭型。

8A3C1830-BD7E-4693-A628-6508FF27A85B.jpg

偶然型的经济危机是指“市场常规运行之外的某种未预见到的经济冲击打破了市场均衡”。最典型的当属2001年“9·11”事件导致的短期衰退。2000年后的互联网泡沫破裂在“9·11”以后被加速放大。但整体来看,这类危机的危害时间最短,危害性最小,也“最没意思”。

经济危机的三种类型——重翻波斯纳《资本主义的失败》

政府诱导型的衰退是指在政府的主动干预下,经济出现一定的衰退。最典型的例子是80年代前期的美国。美联储为了打破长期的高通货膨胀,大幅提高美元利率,导致短期内经济出现一定的衰退,失业率在1982年甚至一度超过了10%。在我国也有类似的情况。为了尽快解决起始于80年代末的高通货膨胀问题,人民银行大幅提高了人民币利率,国内过热的经济在短期内迅速“软着陆”,开启了江时期到奥运会的繁荣十年。这种经济衰退不能归责于任何人和机构,同时,“对于经济的长期健康运行也有一定益处”。

3

经济危机的三种类型——重翻波斯纳《资本主义的失败》

第三种衰退是最危险的。“泡沫破灭型”经济衰退由投资泡沫的破灭引起,是一种由内部发生的经济萧条。包括1929年的萧条和波斯纳书中所说“我们今天正在经历的萧条”都属于这种类型。

这里指的“泡沫”是指某类资产的价值骤然升高,而这一变化又不能通过任何基本面的变化予以解释;同时,这类泡沫往往是由错误的信念造成的,人们错误地相信基本面正在发生变化。例如人们会错误的相信基于人口增长或产品质量提高,需求出现了根本性的增长。无论是郁金香还是南海公司亦或是国内的君子兰、鹦鹉,皆是这种错误信念的产物。

4

经济危机的三种类型——重翻波斯纳《资本主义的失败》

春去冬来,潮涨潮落。繁荣萧条的经济周期就如同日出日落,累了就要躺下睡觉,睡够了自然会起床。看着走强的道琼斯指数,2009年睡下的美国已经开始醒来,准备迎来精力充沛的早晨。我们呢?喝下了四万亿的咖啡因,在该睡觉的时候又熬了一夜。

5

经济危机的三种类型——重翻波斯纳《资本主义的失败》

波斯纳的书名叫《A Failure of Capitalism》,不是《The Failure of Capitalism》。当年即有译者探讨二者的区别,似乎中译名为《资本主义的一次失败》要好于《资本主义的失败》。也许还是大而化之《资本主义的失败》能够更好的按摩国内某些人的心理,有利于让这本书尽快通过内容审查,与读者见面吧。

现在看来,可能还是《资本主义的一次失败》更准确的概括了波斯纳当时的预见。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1275/

李稻葵:美国在越战时期的强制征兵制度

美国在越战时期的强制征兵制度。当时的办法就是按照出生年月抽签。我在密西根大学工作时的一位同事Roger Gordon 不幸被抽中,当过兵,但他有一技之长,在军乐队吹单簧管,没上第一线。因此,他对征兵问题感受极深。我与他以及今日清华同事白重恩曾经合写过一篇文章。该文是谈经济改革中的税收问题,原本与征兵无关,但写作过程中,Roger 特别谈到征兵问题,随后以此为灵感创造模型。我和白重恩开始略感突兀,还是欣然接受。该模型描述了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使用市场机制,逃脱征兵的指标会有个价格,那么,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可以花钱逃脱征兵,低收入家庭则做不到,至少当时银行不会为此借钱。但这种分配方式很显然不是福利极大化的。因为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对征兵的厌恶感可能还高于高收入家庭,比如Roger 的家庭收入不高,但他是个非常有才华的学者,特别不喜欢军营生活。于是,市场机制会导致如下的扭曲现象,即,部分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被征兵,而他们被征兵的负效用明显大于逃脱征兵的富家子弟的负效用,因为他们收入低,不得已还是当兵。因此,即使不考虑道义问题,仅仅是从经济学福利极大化的角度来看,按价格机制来购买逃脱征兵义务的办法不是最好的。相对而言,限购(在此是不许购买)之下,社会福利来得更好。抽签是一个替代办法,它让每个家庭以同一概率避免征兵,但有钱也买不到避免征兵的指标。事后看来,Roger本人虽然运气不好,不幸被抽中当兵,但是他还是认为抽签比自由买卖指标要更合理。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