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技术分析

交易中该如何处理“基本面、技术分析和比价关系”三大支柱的关系

image-20240521100328751

交易的核心是控制风险。一般地,控制风险要运用基本面、比价关系和技术分析作为交易的三大支柱。当然,这三个支柱不是一成不变的,但一定要有三个不同维度的方法去交叉验证。通过引入不同维度的方法,假设每个方法的把握都仅仅是六成,一个交易决策,如果连续通过三个过滤器,正确率是1-(1-60%)^3,也可以得到94%的胜率,接近100%。偶尔会看到交易者用 MACD 去验证 RSI,用 RSI 去验证 WR,其实本质上都是在用“收盘价”验证“收盘价”,本质上是同一维度的同一角度。

当然,维度层面如果有别的选择,也可以对应置换。比如期货合约,交易所固定的期货合约,无所谓基本面分析(市场上所谓的期货基本面分析,如基差分析、升贴水分析,本质上是“比价关系”分析;如库存变化分析,本质上是“题材驱动”或者直接点说,是“消息面”,算不得基本面),就可以用交易所公布的持仓结构代替基本面,做成“市场持仓+比价关系+技术分析”三大支柱。

以上是三大支柱的相互关系。简单说,三大支柱不是固定的,但一定要做到处于不同维度。

具体到股票,基本面和比价关系是先于技术分析的。合理的技术分析,绝非跑批生产的方法。技术分析牵扯到不同级别之间的递归,牵扯到主观的判断,牵扯到确定性的浮现与不确定性的常态浮现,牵扯到经验,是个成本很高的环节。技术分析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需要必要的时间。技术分析不可能大量展开,那样会耗尽心力,得不偿失。技术分析必须放在基本面和比价关系之后,对筛选后少量的结果展开分析。“批量技术分析”,要么会陷入“量化交易”的窠臼,要么难免浮皮潦草,糊弄了事。

基本面分析与比价关系分析,二者孰先孰后?反直觉地,比价关系居先。直觉上,我们难免认为比价关系是一种类似建立在基本面筛选之后的“再次‘基本面’分析”,属于后验性质的动作。这种判断有两个后果难以避免。一是,极大浪费了现有的已经高度普及了的算力和数据资源,二是,难免会因为比价动作的存在,歪曲“基本面”的含义。在前一次分享中提到过,基本面并非 ROE 一类的财务指标分析,无法通过比价关系验证。

三大支柱中,先做比价关系分析。俗称的“选股”过程,选的不是“基本面”,选的是“比价关系”。既然是比价,任何“筛选-导出”式的选股流程,都是不足够的。筛选导出的结果,只能是比价的“原材料”,真正的比价一定是按照特定的方法,遵从特定的标准比,而非行情终端软件比过之后批量导出。比价的工具可以是 Python 一类的手写程序,也可以是Excel 配合必要的代码、公式,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比价”二字中对“比”的理解。选股器只能筛选出生一个人身高体重体脂率,判断一个人适合不适合培养(买入-持仓),必须要有书面或口头的笔试面试问答(比价关系分析),老板往往还要面对面交流,相个面(基本面/技术分析)。这种笔试面试问答的过程,哪怕仅仅是流水席式的,也要有。这就是比价关系中“比”的过程。

至于“价”,既是“股价”,也不是“股价”。比价一定是以股价为基础,每天的股价波动决定了比价的结果。但比的一定不是股价的行情数字,而是基于股价衍生的次生数据。不同行业、不同业态、不同规模的上市公司,单纯比较股价,不会比出任何有意义的结果。关于“次生数据”这一点,现行的量化分析因子可以提供很有益的借鉴。此处细节,另行展开。

梳理一下三大支柱。操作的顺序一定是先比价,通过比价关系做一次完全分类,区分出“能做的”和“不能做”的,能做的比例在总池子中不宜超过5%-10%。进而,将能做的再次分类处理,筛选出更小的池子,展开基本面和技术分析。这里面的逻辑关系要具有内生的鲁棒性:当市场处于“见底、上涨、见顶、普跌”等不同阶段时,这个交易系统一定要呈现出“能做、更能做、依然能做、不做”的反馈。如此,才算得上这个交易系统具备了基础的自适应能力,才是一个合理的交易系统。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2287/

华润双鹤:下有底线,上有空间,基本面可靠,时间线打开

(本文写于2024年3月初)

炒股票有个说法,历史大顶之后的股票,一年半之内不要碰。这个“一年半”的时间窗口,是基于经验的归纳。美国的交易员也有类似的说法,即“220-250个k线是同级别的一个完整周期,其中大机会1-2次,大小机会合计,不超过3-5次。”

以演绎法论证其背后的逻辑,可以参考旧文(《为何期货交易一年只有一两次或两三次交易机会?》)。日线级别上,完成一段向下的趋势,最少需要225-325个K线,实践中这个数字大概会在400个K线以上。400个日线,对应的就是大概18-20个月,即一年半以上的交易时间。

现在就有一个大顶之后超过20个月的股票:华润双鹤(600062.SH)。历史大顶出现在2022年5月12日,迄今大概22个月。

大级别上,凡是历史大顶之后,完成了第一次日线整理的股票,只要周线、月线级别没有出现大级别的背驰,都要关注其第二次冲顶。第二次冲顶不一定可以实现新高,但第二次尝试往往是可以期待的。日线级别上,这种向上的尝试都是可以参与的。

华润双鹤自2022年5月12日出现历史大顶,到2023年10月24日出现14.80的最低价,期间整理了约18个月。去年年底之后的华润双鹤,基本告别了一年半的下跌整理,开始盘整或上涨的新走势。时间窗口上2024年底之前,逢低买入华润双鹤都是安全的。

今天在深圳和一位人民大学的教授交流,聊到几句戏言:

期货合约风险低,低在了合约对应的货,总归有用;股票可不一定,背后的公司可能什么也没有,股票有可能是废纸的,还是股票风险高啊。

华润双鹤也好,其他的股票也好,介入的前提,还是基本面排雷。基本面把雷排干净了,买卖点位没那么重要。还是那句话,什么是基本面,才是买卖股票的首要问题。

结论:华润双鹤目标价位暂时看到历史大顶36元-40元的区间。2025年春节前有望实现。

附:分析框架提纲,具体分析内容此处不展开,欢迎后台交流。

  • 基本面:不存在显著隐患
    • 华润双鹤最大的基本面是三点:华润背景、医药行业、200亿市值,均支持向上。
  • 比价关系:波动率已激活
    • 2024年2月的15个交易日,华润双鹤的波动率已经确认被激活。
    • 波动率激活是股票走出单边趋势的前提,是必要条件。
  • 技术分析:多种分析框架支持
    • Price Action/威科夫/缠论/均线/支撑阻力,此处不展开。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2208/

交易员读林彪:如何“集中绝对优势兵力”(5)

交易员面对市场始终是以少对多。因此,集中资源,聚焦一处非常重要。如面面俱到,必处处挨打,资金缩水。必须主动放弃一些市场,放弃一些标的,再放弃一些方法,放弃一些手段,集中全部资源专攻一点,只在最有把握的地方,做最有把握的机会。

“兵源”、“粮源”在哪里

兵粮之源头问题,根本上是个“本末观”的问题。东北解放战争中,处于守势的一方、在上的一方,其核心利益在于法统,其“本”必然是大城市、交通线;而处于攻势的一方、在下的一方,其核心诉求在于变强,其“本”在于每一场战斗的胜利,以及随后带来的兵粮二源。

交易中亦是如是。交易员面对整个市场,对手以机构为主。这个东北解放战争中四野的局面有相似的地方。机构业务核心是融资和资产规模,生命线一样是“法统”,而交易员的核心诉求是变强大。这时候,兵源粮源就在于自己。概括起来,是做两个加法,做两个减法,即“两加两减”。

第一个加法,是“多学”。

多空对峙本质上是个团战,不确定的各方加入多空阵营,打群架。这时候首先要做的是掌握战场上的各门各派武艺。交易中,有价投,有抢单,有各门各派的技术分析。每一个流派都代表了一股力量。只有多学,才能掌握尽可能多的“他人的武艺”,知道每个流派时时刻刻地判断是什么。

“把书读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知道对手在想什么,知道“队友”在想什么,二是知道自己究竟适合什么,自己的武功体系是什么。打个比方,天下武林熙熙攘攘,而只有先变成什么都知道的“王语嫣”,才能找到自己的“降龙十八掌”,成为乔峰。

类似芒格的多种思维模型,多学会各个门派的招式也有助于在解构市场时保持足够的客观。从这个角度讲,所谓“确定性”和“紧迫感”,就是各路门派的“共识”即将出现的时候;所谓“不确定性”,就是大家观点还不一致,对市场的解构不统一的时候。多掌握一个门派的武功,就多一个信息源。与一般的政商竞争不同的是,交易中无需通过任何市场调研即可知道各门各派的所思所想——只要你真的会。

这是补充兵源粮源的第一个加法,要多学。

第二个加法,是“多战”。

交易是打仗,不上场没用。模拟盘是电脑里的战争游戏,打得再多也是假的。必须做实盘。

多做实盘的目的是三个。

一是学以致用,“学会”不等于学会,只有会用了才是真的掌握。任何武功学了不用或者用得不多,都不是真的会。

二是理论衍发,只有将所学的东西投入实战,才能通过实践的过程产生新的理论。进而,记录下新的理论,整理分析修订之后,这个理论就是自己的了。这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过程,经此循环,别人的理论才是自己的理论。顺便提一句,有个标准很适合自检:如果学习的过程没有产生笔记,学习而不动笔墨,则这个过程必定是无效的。各行各业的精进都是共同的,必须经过理论衍发这个环节,这个环节不动笔墨是不可能完成的。

三是认识自己。只有在战争中才能学会战争,在交易中才能学会交易。这里除了理论与实践,还有个观心的过程。要在实践中了解到自己是谁,谁是自己。比如,海龟交易作为一个方法放在这里,至少面临三个问题需要和自己的禀赋匹配:第一,是否能承受较低的成功率;第二,是否能承受持仓期间收益水平的大幅波动;第三,假设ATR周期和均线周期的数字是固定的,那时间框架选择什么级别。这三个问题没有书本可以回答,只有在实践中自己解决。

这是补充兵源粮源的第二个加法,要多战。

第一个减法,是“无名”。

社会科学的一大特征就是,研究者、观测者会与研究对象、观测对象相互扰动。真实的不可证,可证的不一定真实;看到的测不准,准确的看不到。从这个角度看,交易是最典型的社会科学学科。交易员基于对自己负责,必须“无名”。

“名”在这里,是社会评价。这里的名,不是美名,更不是恶名,名就是名,无名就是没有任何社会评价。无论人是不是社会关系的总合,社会评价都是人的投影。评价可以,不要涉及交易。任何在公众场合、平台提及自己的交易业绩、交易方法、操作细节的人,都是另有所图。最常见的是为了更大的AUM。

社会评价是一种拖累。做交易就是赵子龙七进七出,怀里尽量不要抱阿斗。社会评价多了,赵子龙的主要精力一定会转移到保护阿斗——保护自己的社会评价,而非真实客观地面对市场。当这种连接渠道越来越大,交易者将彻底丧失作为观察者的地位,而逐渐成为观察对象的一部分。少年不一定由此变为恶龙,也有可能成为山洞里的蝙蝠。

人不可能没有社会连接,也不可能不与任何人交流交易。这里,要尽可能恪守三个原则:一是不预测市场,只交流当下和过去;二是不评价他人曲直,不做价值判断;三是不概括盈亏,概括就是扭曲,就会失真。

这是补充兵源粮源的第一个减法,要无名。

第二个减法,是“无我”。

这是最难的一减,把自己减掉。佛家讲无我,或者说我空,或者说非我,大概都是在讲对“我”的否定。交易员做交易,恐怕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心里心心念“这个月再赚XX钱,我就给XX买个XX”。这就是陷入了我执,“我”就开始起不好的作用了。一念生,后面大概都是亏钱。仔细想想,一定是这样。

这是基于人深层次的局限。念头一起,则对市场的观测就不再中立,自己就带有了预判的立场。更可怕的是,这时的预判还不是上涨下跌,而是“一定赚钱”。当一个交易员预判自己一定赚钱的时候,怎么可能不亏钱呢?根子还在我执。

若要去我执,首先要无我。

缠论里有个词叫“零向量”。这是最理想的状态。首先,交易员参与市场是个向量,总要有预判才会建仓,要不然就是轮盘赌赌大小了。但是,建仓的那一念,又是个“零”,有方向没速度,有方向没力度——有信息,但没能量。缘起性空,下手一瞬,心思澄明,明镜不染,无我无不我,这种交易,大概率都是赚钱的。

这个问题是交易中最深层次的问题,在这里说不完。这是补充兵源粮源的第二个减法,要无我。

做到了“两加两减”,菜畦就培好了土,播下了种子,撒好了水。剩下的就要靠经年累月的坚持了。

=============================================

坚持一定会有代价,核心还是能舍弃什么。

神魔皆以血饲,不愿放弃就不会成功。回到“集中绝对优势兵力”这个主题,最大的绝对优势兵力还是心力。这里有个必要但不充分的条件,可以用于每一个交易员的自检:

交易,是不是生活中占据精力和时间最多的一件事情。

这个最多,是无因的最多。陪伴孩子,锻炼身体,甚至吃饭睡觉,任何一个“高价值”的选项都不能排在交易前面,交易才有可能成功。废寝忘食做交易,依然不成功的人有很多;但业余做做,或者陪伴孩子之余做做,随随便便成功的,一个没有,也永不会有。这里容不得任何庸俗辩证法,容不得任何“尽管、虽然”和“但是”,没有任何借口,也不存在任何例外。说到底,带兵打仗,集中了绝对优势兵力,只是将胜率提升到最大,最后也不一定能赢,何况分兵去干别的事情呢。

只有真正认识到这一点,才算是做到了敬畏市场,敬畏规律,敬畏天命。也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算真正把自己的“绝对优势兵力”集中了起来。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1904/

交易员读林彪:如何“集中绝对优势兵力”(4)

交易员面对市场始终是以少对多。因此,集中资源,聚焦一处非常重要。如面面俱到,必处处挨打,资金缩水。必须主动放弃一些市场,放弃一些标的,再放弃一些方法,放弃一些手段,集中全部资源专攻一点,只在最有把握的地方,做最有把握的机会。

如何利用绝对优势,开辟新局面?

新局面的“新”,就在于缓冲少,浮盈薄——四野进东北,一片白茫茫。这时候,如何才能迅速打开局面?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要把握好时机。绝对优势都是暂时的、相对的、局部的,利用绝对优势兵力,首先要学会把握时机。把握时机要依靠预案而不是灵感。时间窗口打开前,要有预案。预案必须基于完全分类的原则,穷尽所有可能性。时间窗口打开,按图索骥,直接建足头寸,持有到平仓的位置或者被证伪止损出场。在这里,灵感是不可靠的。压力之下,灵感可能带来妙手,也可能带来昏招。交易员要追求的状态是“通盘无妙手”,而不是大开大合,大起大落。

二是要组合资源。将自己所有的知识、技能,通过有机的方式重组,形成一套多维度的分析框架。战斗中,步坦结合、炮步结合是陆军作战取胜的关键。交易也是一样,多个维度的资源重组后用于同一个领域,往往可以提高胜率。

三是要明确目标。行情不可预测,但交易的目标可以预设。做好吃一口大趋势的准备,就要将止盈设置得迟钝一点;做好吃一段波动或盘整,不妨将目标位置设置到左侧。设置目标不是主观上猜测市场,而是要基于对走势的阶段划分,在自己操作的时间框架下将目标与现实相结合。这个要求说起来简单,操作起来,交易员必须克服自己的贪嗔痴疑慢,做到物我两忘才可以。确立了目标,一口是一口,才能跟随行情逐步成长壮大。

四是要调整心态。“绝对优势”如果是个分数,那分母一定相对较小。在绝对优势之下,单笔交易取胜很容易,连胜之后要及时调整好心态,戒骄戒躁,切不可因连胜而把自己当作上帝。既然是绝对优势,就要少做,做少,调低目标。我有一个师,目标就是一个营,吃下去再说;我有一个团,我就打一个连,不能贪多。一个师打一个团,一个团打一个营能不能取胜?三打一大概也能赢。但打成惨胜、打成苦战怎么办?打成击溃战,白白忙一场怎么办?这都是需要盘算清楚的后果。只有绝对优势兵力,绝对优势的比例,一小口一小口地吃掉对方,才能一步步站稳脚跟,发展壮大。

南满九个步兵师、四个炮兵团,每次就打一个团,目标就是累计吃掉五到六个团,三三制下胡乱类比,大概是 3% 的单笔收益, 15% 的阶段累计收益。期货交易保证金比例下,做到这个比率,大概只需要单笔把握 0.5% 的价格波动,阶段性累计把握 2.5% 的价格波动即可。半仓交易,这个比率也只要提高到 1% 和 5%。绝对优势原则之下,这个目标并不难。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1902/

交易员读林彪:如何“集中绝对优势兵力”(3)

交易员面对市场始终是以少对多。因此,集中资源,聚焦一处非常重要。如面面俱到,必处处挨打,资金缩水。必须主动放弃一些市场,放弃一些标的,再放弃一些方法,放弃一些手段,集中全部资源专攻一点,只在最有把握的地方,做最有把握的机会。

有优势,但不是绝对优势怎么办?

遇到似是而非的机会,看起来还不错,但又没有通过多个维度的验证,不具备绝对优势,这时候也该怎么办?

——不打。

这种机会介入了,很可能也可以盈利,可以赚钱,但不具备绝对优势的机会,赚钱往往吃不到整口。要么浮盈很大,缩水很多,要么赚钱之前先要扛一个浮亏,挖一个大坑。军事上的表达是,要避免“打成击溃战”,辛辛苦苦打一仗,没吃到整口,让敌人跑了。兵者不祥,好战必亡。

不打也不是不看、不管,而是等待进一步信号。战斗中,进一步的信号往往是等待友军集结配合。交易中,进一步的“信号”就是“信号”,要等待更多信号。例如,盘口信号提示某产品做多,但均线不匹配,那就慢慢等待均线转向;均线提示做多,但走势结构说不通,那就等待第二次说谎。总之,兵无常势,只有“友军”集结完毕,才是动手的时候。

不要担心错过。要相信,波动越大的品种,越容易出现失衡的状态。所谓“基本面”,一天两天内不会变化很大,价格波动幅度越大,失衡的幅度越大,纠偏的力度越大,交易的机会就越多。要有信心,勇敢地抓出市场价格失衡的瞬间,在窗口打开的时候集结优势兵力,重仓介入。

徒弟会买,师父会卖,师爷会等。要学会等待绝对优势兵力集结再动手,学会等待市场失衡的窗口打开,要学会等待“歼灭战”的机会来临。交易做到一定程度,看反亏钱并不常见,常见的亏损都是来自“击溃战”的纠缠损失。没有绝对优势,要学会等。绝对优势的局面,都是等来的。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1900/

交易员读林彪:如何“集中绝对优势兵力”(2)

交易员面对市场始终是以少对多。因此,集中资源,聚焦一处非常重要。如面面俱到,必处处挨打,资金缩水。必须主动放弃一些市场,放弃一些标的,再放弃一些方法,放弃一些手段,集中全部资源专攻一点,只在最有把握的地方,做最有把握的机会。

为什么要坚持“绝对优势”

第一个原因是为了避免击溃战,尽可能吃“整口”饭。

军事领域,一般同等战力的前提下,三到四倍与敌人的军力,即可保证胜利。但胜利与胜利不一样。三到四倍的胜利,经常是击溃的胜利。如果是一个数量级的优势兵力,则可以用一半以上的资源来捉捕突围溃败的敌人。捕捉了敌人就可以用俘虏补充伤亡,让队伍越变越大。

第二个原因是为了对付增援,提前设置冗余。

兵无常势,绝对优势就是绝对冗余,一定要配置过剩的兵力,战后抓俘虏,战时防增援。

第三个原因是为了提升士气。

兵越多,优势越大,优势兵力的士气也越高,军令贯彻彻底,执行更好。以少对多,则对思想政治工作会有更高的要求,对瑕疵和纰漏的容忍度就会比较低。

避免击溃、防范增援和提升士气这三个原因,对交易员也有重要的意义。

交易要避免“击溃战”。交易的本质是获取买卖价差,价差只有坚决的拉开,中间尽可能少回撤,才是歼灭战。方向对了,过程反反复复,最终的价差也不会很大,就是击溃战。要避免击溃战,就要在前面说的“绝对优势”具备的基础上再交易。要清楚地认识到,“击溃”虽是胜果,但并无可取之处。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尽可能避免“击溃”,尽可能做到“歼灭”。

交易要防范对手增援。做多的时候,空头就是对手;做空的时候,多头就是对手。任何时候,交易的胜率都不是 100% 的,总有不确定性在。对手增援的时候,拥有了“绝对优势”,就意味着背后站了更多的共识者。“绝对优势”就是不同交易依据的最大公约数,连接的集合就越多,共识者就越多,就越能避免对手的反扑。所有的 PinBar、所有的影线都是对手反扑的结果,防止对手翻盘,就要把共识者团结得尽可能多,对立面分化得尽可能少。虽然交易员不能改造市场,但可以通过努力,选择多空失衡的一刹那,顺着即将成为多数的一方进场。这也是所谓“顺势交易”的另一种解读。

交易要提升士气。下单时,心态很重要。充满信心下单,下的分量就足,火候就合适,脱离成本区之前也踏实,拿得住。反之,下单时左右犹豫、哆哆嗦嗦,难免自我怀疑否定,拿不住单子,建不满头寸。有了更充分地交易依据,交易员的“士气”自然就更高,最好是意识到“机会难得”,产生了饥饿感,那就更好了。打仗首先要勇敢,交易首先不能怕。在合适的时机,要鼓足合适的勇气。这背后,还是“绝对优势”起作用。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1898/

交易员读林彪:如何“集中绝对优势兵力”(1)

交易员面对市场始终是以少对多。因此,集中资源,聚焦一处非常重要。如面面俱到,必处处挨打,资金缩水。必须主动放弃一些市场,放弃一些标的,再放弃一些方法,放弃一些手段,集中全部资源专攻一点,只在最有把握的地方,做最有把握的机会。

什么叫“绝对优势”?

所谓“优势”,就是“多”。所谓“绝对优势”,要多出一个数量级。军队中的绝对优势,是一个师打一个营,一个军打一个团,几个军打一个师。军队“三三制”下,大概就是一个数量级的差别。

交易中的绝对优势,也要在“三三制”的基础上做到一个数量级的优势(3*3)。

第一个“三”,是心态控制、资金管理、技术分析这三大支柱。三大支柱必须同时满足条件,才进入下一步验证。心态控制是前提,状态不好,身体不适,不做;情绪不稳,生活有事,不做;工作太忙,分心太杂,不做。这是第一步。资金管理要关注仓位和资金成本。仓位不能太重,这个不用多说;仓位也不能太轻,太轻的话浪费机会,浪费太多资源。下手要准,下料要足,这是第二步。技术分析是第三步,机会要经得起技术分析的检验。满足了这三大支柱的验证,就算做到了第一个“三”。

第二个“三”,是个股(合约)、板块、大盘(商品指数)三个层次。三个层次无论是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要形成共振。无论是商品还是股票,总归可以划分为“个体-群组-整体”三个层次。三个层次之间不能出现矛盾,最好是相互验证的共振关系。这里判断强弱矛盾与否,不是单纯看涨跌。太阳为阴,太阴为阳,趋势的变化方向共振就可以了。如果打算做多工商银行,银行盘口起码不能是下跌走势,大盘至少也得是横盘整理。任一层面出现了对立,就要格外小心了。这是第二个“三”

第三个“三”,是本级别、高一级别、低一级别三个时间框架。本级别是观察的主力级别,在更高的级别中要有明确的意义,否则很可能就是逆势交易;不能和更低的级别矛盾对立,否则就是没有交易信号。只有在大级别明确向上,本级别和缓向下时,才要在低一个级别找买点。还是那句话,下跌中只考虑买,上涨中只考虑卖,涨跌不重要,变化趋势最重要。

第四个“三”,是三种以上的逻辑验证。三种逻辑必须相互独立,不能是同源水、同根木。例如,用布林线去验证 MACD 就不行,二者都是基于收盘价计算的指标;用趋势线去验证均线也不行,二者都是在用数学方法分析斜率的变化。108 课有个相互验证的组合:基本面、技术分析、比价关系,这就是相互独立的东西。要找相互独立的逻辑去验证,才算满足了第四个“三”。

第五个“三”,是“三倍以上的备选”。同一个方法,同一个时刻,至少要能选出三个标的,其中要有最优的,有次优的,这个遴选才算有效。交易中除了要防止各类“失控”,还要防止“过度控制”,也就是“过拟合(over fitting)”。过拟合的一大直接表现就是普适性不够,特异性过强。同一个方法,同一个时刻,至少要能找到三个以上的标的,才能消除过拟合的可能性,选出来“最优”才是真的“最优”。

上面的五个“三”都做到了,就算是集中了优势兵力,占据了绝对优势。只要是流动性够好的市场,做到了这五个“三”,胜率一定不会差。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1896/

这也许是交易中最真实的东西

在不可知论者的视野里,未来的一切都是不能预知的。

预测未来没有意义,分析过去是有意义的。技术分析分析过去的价格演变,其有效性建立在三大假设的基础上:

  • 价格行为包容一切
  • 历史会重演
  • 趋势会延续

如果把三大假设当作大前提,按照三段论的模型,若要得出“技术分析有效”这个结论,还需要一个小前提。这个小前提即是:我们看到的历史是真实的。

这里首先要给真实一个定义:不被少数主体控制,反映真实市场情绪

当市场的容量有限时,价格的突破是可以操纵的,成交量的放大是可以对敲的,时间的延长是可以控盘的,空间的大小是可以调整的——大部分的市场要素都有可能不具备百分之百的真实性。

这时,只有一个东西的真实性相对可靠:缩量。放量可以由大户做出来,缩量不行,少数主体想违背市场情绪做出“缩量”的形态,而大多数市场参与者没有保持一致,其结果一定是缩量缩得不明显,或者压根就没有“缩量”。显著的缩量一定是多数市场主体的一致选择。因此,当市场出现“缩量”的形态,形态越明显,背后的市场情绪越一致。

市场在高波动性和低波动性之间往复转换。持续的缩量在价格上也往往是低波动性时期。缩量加低波动性,往往就是在酝酿高波动性周期。(因此,A股市场长期以来才有所谓“横有多长,竖有多高”一说。)不论是趋势交易还是区间交易,当低波动性周期向高波动性周期转换的时候,一般都是入场的好机会——胜率高,盈亏比合算。

EOF

以下是早期关于“成交量”这个主题的链接: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1731/

想盈利,该怎么亏?

(Photo By www.adactushousing.co.uk)

我真的很感激那些连续出现的小亏损。正是这些令人讨厌的小亏损,把那些比我更聪明的交易者挡在了获利的门外。 ——金融帝国

真正理解“盈亏同源”,是交易员盈利的前提。有些时候,盈亏不仅同源,甚至同体。见过很多交易系统,回测的时候命中率可以达到90%以上,在高命中率的前提下,还可以拥有整体2:1以上的盈亏比。无一例外,这些系统一旦付诸实盘,都是亏损的。——否则,全世界的钱都被一个人赚走了,市场就不是市场了。

亏损的原因林林总总,有些是回测主观系统的时候不经意从右往左看,开启了上帝视角;有些是不知不觉间采用了“未来函数”;还有一些,则是回测时间过短,没有经历完整的“高波动-低波动”周期。这些都是导致纸面盈利的交易系统亏损的原因。

稳定盈利的交易系统可遇不可求。如果说开发一个系统常常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话,这里的“假设”实际上是大量显性和隐性思考的结果。瞎猫撞到死耗子的可能性不能说没有,但非常小。这种思考要持续、专注,一以贯之,才有当头棒喝般的顿悟。

这个思考的过程,其着力点应该在如何亏损上。一个稳定盈利的交易系统,必须要有明确、清晰的亏损要素。

具体来说:

  • 第一,单笔交易层面,必须有不少于1/3的交易亏损。亏损的本质是释放风险。因此,稳定盈利的交易系统中,单笔亏损交易的量必须要有保障。一个胜率过高的交易系统,意味着巨大的崩盘风险。典型的例子是A股市场的“死扛”策略,单纯看胜率,会非常高,其中毫无风险释放的渠道,这种策略是不可取的。小额的亏损在少量付出金钱的同时,本质上是释放风险。交易系统要想稳定盈利,这个环节是不能少的。从经验上看,高于70%的胜率往往会偏向于“刮头皮”,风险释放渠道是不够的,对技艺的要求也更高。因此,一个好驾驭的交易系统,其中的单笔亏损比例不应该低于1/3。
  • 第二,整体绩效层面,必须要出现3次到5次以上的连续亏损。除了通过单笔亏损释放单笔交易的风险,交易系统还必须有连续的亏损,用来释放系统性风险。这里有四重含义:
    • 首先,如果没有连续的亏损,一个正常的(不过高的)胜率就无从保证。这个不多说。
    • 其次,没有连续的亏损,就必然没有连续的盈利,整个交易系统就没有创造“上台阶”交易的可能,交易系统的盈利能力就要被打个问号了。
    • 第三,如果没有连续的亏损,交易系统的门槛就不存在了。这里举个例子,长期以来A股市场“打新”全凭手气,基本没有风险,因此打新市场里聚集了大量不参与投机交易的低风险爱好者,“打新”这个策略,注定也就是低风险、低收益了。
    • 第四,只有存在连续的亏损,交易者才有施展价值的舞台。控制亏损的频率、幅度是可以节约风险利润,是盈利的重要来源。交易系统只有存在连续亏损的基础,交易者才有施展的舞台。以双均线系统举例,改善双均线系统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通过通道(动态的、静态的)过滤掉发生亏损的交叉点。这个过滤的过程,就是交易者的工作。没有这个工作,交易者就成了下单员,交易的趣味将大打折扣。
  • 第三,系统开发层面,必须要因为思考交易系统亏欠自己的兴趣、爱好、习惯。除了数字上的亏损,还有一种亏损是必须的,那就是开发系统的成本必须对交易者的兴趣、爱好、习惯造成了挤占。交易系统稳定盈利,生活上的“亏欠”也是必要的环节。还是分几个层面说:
    • 字面上的稳定盈利本身就很难。人无风趣官多贵,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舒舒服服拍脑袋也可以创造交易系统,但你放心,这种交易系统要么过不了回测关,要么过不了实盘关。
    • 交易者和交易系统需要磨合的过程才能经历实盘的考验。交易者熟练驾驭自己开发的交易系统,才能摆脱犹豫、迟疑、拿不住单子等等负面的状态。开发的过程中,交易者会切身体会彷徨、怀疑、绝望等情绪,进而经历一番涅槃,交易系统才能向钢铁侠的盔甲一样,与交易者合而为一。这个锤炼的过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琢、磨”,哪个字都不舒服。

可见:

  • 所谓“稳定盈利”,就是持续地、可控地亏损。——没有持续的亏损作为门槛,交易的盈利就会被无限摊薄;没有可控的亏损,交易的盈利就会被无限回吐。
  • 所谓“持续进步”,就是持续地、可控的亏欠自己。——没有持续的亏欠,心神就会随波逐流,难以专注,无法提升;没有可控的亏欠,生活就会失去平衡,交易者也要走火入魔。

盈亏同源,重点在亏。就像做贼,既要会吃肉,也要会挨打,重点在会挨打。
把握这个度很难。交易是一场修行,就像人生是一场修行。每位交易者都永远在路上。

EOF

以下是早期关于“亏损”这个主题的链接: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1729/

关于“量、价、时、空”的一点思考

“量、价、时、空”是交易中最基础的四个要素。

以这四个要素作为框架,很多常见的交易要素可以各归其位。如:

    • 放量、缩量、无量
    • 均量
    • 力度指数
    • Price Action理论
    • 均线
    • 支撑阻力位
    • MACD、RSI、KDJ
    • BOLL、通道理论
    • “横有多长,竖有多高”
    • 缠论
    • 均线
    • 波浪理论
    • 盈亏比
    • 支撑阻力位
    • 缠论
    • 波浪理论

以上的划分并不周延,只是个大概的归类。从这个归类中,可以大致看出单个模型的局限所在。比如:

  • MACD、RSI、KDJ、BOLL等指标及其“共振”——这些指标关注的点各自不同,但核心都是一个:价格。用价格形成指标,进而互相验证,难免循环论证。这也是 Price Action 理论强调少用指标的逻辑基础。
  • 均线理论——以价格的均值为基础,考虑了时间因素。均线理论缺乏成交量、空间的因素,因而一般要结合“放量、缩量”操作,同时常用趋势跟踪技术主动弱化空间因素的权重。
  • Price Action——以价格形态为核心,“读取”、“倾听”市场的声音。PA理论大量应用于外汇市场,常常没有准确的“量”的因素。同时, Price Action 理论往往对时空因素采取相对模糊的应用,时空要素往往需要主观判断(时空方面,国内交易员曾有“大象吃苹果”等精彩的主观判断方法)。
  • 缠论——缠论与 Price Action 的着力点恰恰是互补的关系。缠论的价格因素主要是以“分型、笔、线段”的形式呈现,对价格的小级别波动并不是十分关注。结合中枢、级别等理论、将时空因素纳入。
  • 波浪理论——重在时空关系,价格因素在波浪理论中类似缠论,应用得比较粗糙。考虑时空因素过于主观,“千人千浪”。

以上,可以看出,相对体系化的框架,如 Price Action、缠论、波浪理论,或多或少都要照顾到四个要素。而 MACD 等指标,由于在要素层级存在自身的局限,则很难构成交易系统的基础。均线理论应用于实战,往往不能简单的“金叉死叉”,要结合K线形态(Price Action,“价”)、和成交量的变化相互验证,提升绩效。即使如此,均线理论在时空因素的把握上往往也要采取趋势跟踪策略主动“放弃”。

“量、价、时、空”四者之间的有效结合、匹配,进而寻找共振,可以有效提高胜率。

对交易员来讲,有必要从这四个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交易系统,是否在某些方面存在缺陷。简单设计一个打分卡:

  • 量:明确?涉及?空白?
  • 价:明确?涉及?空白?
  • 时:明确?涉及?空白?
  • 空:明确?涉及?空白?

一个成熟稳定的交易系统,也许有这些关注点:

  • 四个要素中最好不要出现“空白”(外汇交易中的“量”除外);
  • 四个要素都是“明确”的时候,往往可以将交易系统程序化了;
  • 交易员的价值,恰恰在于对“涉及”这种状态的把握;
  • 四个要素全部是“涉及”,交易员往往会比较累,交易绩效对于身体、心理的状态要求也比较高;
  • 直觉上,有两个以上“明确”,一到两个“涉及”,似乎比较容易操作。

当然,千人千面,每个人都有自己舒服的状态,不能一概而论。交易的核心还是心态控制和资金管理,技术分析终究只是交易的皮毛,过分沉溺,难免皮相。

EOF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