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技术分析

从概率走向确定:我的投资交易方法(二)

本文为 2025 年 8 月 23 日应邀在天奕论坛高级研讨会的发言。有节选。在此,感谢活动的主办方和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陈忠阳教授为大家提供交流机会。

感谢 陈忠阳 教授给大家这个交流的机会。

接下来进入今天的主要内容。《从概率走向确定:资产管理公司的选股、择时与风险防范》是我们从去年开始在天奕论坛做交流时设定的一个大题目。因为内容较多,分成几个部分。

今天交流的是第二部分。

1. 整体框架

我们的核心逻辑是一个整体分析框架。

2

上一次天奕论坛交流,我们讲的是第一部分:选股与基本面分析——即如何选择交易标的,并围绕“基本面”这三个字做了一些讨论(《从概率走向确定:我的投资交易方法(一)》)。今天的主要内容,集中在第二部分:择时与三大支柱,其实就是交易中如何选择入场点与出场点的问题。

后面还有两部分:分别是资金管理和心态控制。

先重温一下整体框架。

4

无论交易还是资产管理,本质都是在处理风险。

我们常说“富贵险中求”。这里面的“富贵”,其实就是风险回报;“险”,就是客观存在的风险;“求”,就是我们不断求解的过程。它不是一个绿林好汉嘴里面说的一句很具有鼓舞性的口号。富贵险中求其实是一个很完整的方法论,我们要通过在风险中去求解,获得风险回报。

做“富贵险中求”,怎么“求”?

首先,一个中心:管理风险,获取风险回报。无论商业银行还是资产管理公司,本质上都是在管理风险、获取风险回报——这是一个中心。

第二,两个基本点:选股与择时。做二级市场交易,第一要搞清楚交易什么标的——哪怕做指数、做 ETF,当它显示在屏幕上,同样是一个交易对象。第二就是择时:什么时候入场?这会牵涉两个问题:一是时间点是否合适;二是市场容量/流动性的问题。

中国交易者在 A 股整体成交量很大、池子很深的环境里,通常不那么直面流动性问题。但当资金量稍大,比如我们管理一个八位数人民币的账户,面对创业板、科创板个股时,就会遇到明确的流动性问题。如果再大到九位数的账户,基本上所有个股,即便在 A 股,也会遇到流动性问题。这和用个人小账户做小规模交易是不一样的。所以择时其实是两个问题:看清入场点;以及如何处理流动性。

第三,交易的三大支柱:基本面分析、技术分析、比价关系——这三个支柱本质上是个三重滤网的关系。当我们构思了一个交易,就需要去验证这个交易可不可行。像 Karl Popper 说的,科学的过程就是证伪的过程。我们先有一个想法/思路,然后用基本面分析、技术分析和比价关系逐一验证。三重验证都能通过,这个交易的成功概率就更大。这是个电流通过串联电路的过程。

我们上次交流的时候主要聊到的是“基本面分析”,今天的核心是“技术分析”,加上一个“比价关系”,这是交易的“三大支柱”。

还有一个“三”是什么呢?叫基金经理或者叫交易者的“三门功课”。三门功课中,打底的是“技术分析”。你必须要看清楚市场现在走在什么阶段,市场接下来要做什么。实现风险回报的重要手段是“资金管理”,要下多少注,每一把交易下多少注,这个有点像打德州扑克,是“资金管理”的过程。第三门功课,也更为重要的,是“心态控制”。任何一个交易者都需要处理自己和自己的关系,要有一个自处的问题。

这个三门功课的占比是多少呢?普遍的市场上公认的比例是技术分析的占比,在最后的结果中只占10%,资金管理占20%,心态控制占70%。交易这件事,基本上是以心态控制为主。机构的交易和个人的交易最大的不同其实也是在心态控制。机构交易和个人交易者在心态控制方面存在一些客观的差别。

第一,机构管的资产规模会比较大,账户、台账的规模会很大,这个数字一般会大到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完全两个概念。所以职业化的机构交易,操作上会先天的默认这是一份工作,而不是在拿自己的钱进进出出,追涨杀跌。在心态上,这个底色是不一样的。

第二,机构里面有分工,比如最常见的分工就是交易决策和下单的分工。做出交易决策的人自己不下单,下单的人呢,不承担风险,只是执行指令。这样做,“散户剁手”的因素就一下子就被化解掉了很大一部分。当然了,每天看到账户的数字波动,再职业的基金经理也要心态上也要坐一坐“过山车”。

总之,心态控制很重要,在交易里面占比起码70%。

以上,是我们说交易中的一个“一二三二”基本框架。

image-20250829172843957

整体框架放在这里,他们内部是个什么关系呢?我们第一次交流的时候交流到的是选股和基本面分析,实际上是我们左上角的选股和基本面分析这两块。今天我们交流这个择时和三大支柱,实际上是左下角这个三角形。第三次如果我们再有机会交流的时候,可能核心是资金管理。第四次是心态控制,大概是这样一个关系。技术分析在这里面整个框架里面是一个相对中心的位置。它肯定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一定是资金管理和心态控制。但它是串联起一切的中心。

下面直接进入到择时和这个三大支柱。

2. “价格行为包容一切”

首先我们先讲一句话,“价格行为包容一切”。

image-20250829173507575

这本《与天为敌:风险探索传奇》我们在基本面分析那次交流的时候提到过,里面核心的一句话说,我们看到的东西并不是市场上真正在呈现的东西。我们作为观测者在观测市场的时候,第一肯定永远是在盲人摸象,只能看到市场的一部分;第二就是“我们以为的”,不一定真的是我们以为的那样,我们所看到的只是现象,它的本质不一定是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东西。

“价格行为包容一切”这个话题,其实是有一个论证过程的。这个是中国的交易者和西方的交易者都基本都是这个框架。这句话以“三大假设”为基础。

第一个假设是价格行为包容一切。市场上无论是大的交易者,美联储级别的交易者,还是小的交易者,一个散户,他所有的动作都会在架构上予以体现。

第二个假设是历史会重演。历史会重演是什么意思呢?从表象上看来,是说历史上发生的事情都会重演,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从本质上说,这是个数学问题,交易的这个价格波动实际上是具有同构性的。它是可递归的、可微的、可导的。虽然说具体的成交是由一笔一笔具体交易构成,是一个一个的离散点,但经过处理之后是可微、可导、可递归、可测度,同时又保持同构的连续序列。这样看待价格波动,我们就知道只要市场大门敞开,价格波动一定会重演。

第三个是趋势会延续,市场会有惯性。这个假设的理论根源是什么呢?所有的交易者,不管是机构交易者,哪怕是主权基金级别的机构交易者,实际上也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在背后做交易。最近互联网上有一句话叫“世界是个草台班子”。任何交易决策,事实上都是由人来做出的。人来做出交易决策,那么再职业的交易者,哪怕是很高级别的人,他身上也会带有人性所固有的,所谓“贪嗔痴疑慢”这些弱点。人性有弱点,趋势就会延续。所谓的“市场公允价格”也好,“市场纠偏的过程”也好,背后都是“盘整、震荡”与“趋势”交替出现的过程。

这是我们说三大假设。核心一点就是强调两个字——价格。如果展开讲,这里面还会有很多道理,比如“冰山原理”,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的一角10%,水面以下的是90%,我们是看不到的;比如“蝴蝶效应”,亚马逊一个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可能会引起一场飓风;再比如“苹果原理”,我们看到的可能是树干和树根,最后的结果是那个果子。我们从果子出发,可以寻根溯源找到树根。但当我们看到树根,向上就不一定回到特定的果子了。国家发布了一个政策,相当于树根,市场的反应是上面的哪个苹果,政策的靴子落地,反应到结果不一定是好苹果还是坏苹果,这个认知过程是不可逆的,后见之明没有用。

这里我们提出一个命题——究竟是价格产生的消息,还是消息创造的价格?

从做交易的角度上讲,毫无疑问,是价格创造的消息。单纯的消息不会引起价格的波动。所谓消息引起价格的波动,一定是消息匹配了市场原有的趋势,价格波动的方向早就存在在市场运行的过程中,消息只不过是推波助澜的一个助推器。一个消息能够在市场上流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顺应了价格。如果是一个与价格波动趋势相反的消息,那市场上根本不会有人去传播。

这里面我们还要补充一句话,交易以价格为依据,而不是以价值为依据。价值本身是不可证明也不可证伪的。

以上,是我们提出的一个基础命题,择时与技术分析的前提是“价格行为包容一切”。

3. 三个基础认知

承认了这个前提,后面我们要强调三个基础认知。今天时间有限,后面的每一点,我们展开说的话都能说上半天、一天的时间。今天简单过一下。

3.1 基础认知:完全分类

第一个基础认知,要树立“完全分类”的基本思想。

市场不管怎么波动,K线图不管长成什么样子,我们自己首先要确立一个框架: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这个有一点像打德州扑克看起手牌,我只做什么样以上的起手牌。德州扑克是个很简单的模型,但本质和交易是一样的,都是在不完全信息下做出一个充分决策这样一个过程。

完全分类可以很简单。最简单的完全分类,一根均线画出来,只在均线上面的做多,均线下面就不做了。我们的A股只能做多,如果是期货的话,我只在这根均线的上面做多,均线下方我们只做空,这是简单的完全分类。复杂一点点的,比如说均线向上的时候我们只做多,均线向下的时候我们只做空。那均线不知道方向的时候,均线走平的时候怎么办?也可以分类——我看不清了,看不清就不做,这也是一种完全分类。

完全分类的核心是两点。第一点,只操作在我的完全分类的框架下,我认为可以介入市场的时候,只做这种行为。第二点,就是什么样情况可以被称为“可操作的市场”,这个定义是我们自己决定的,这个不是说市场上谁教我才行,是我自己定就行。

这是第一个基础认知:完全分类。

3.2 基础认知:级别与节奏

第二个基础认知,要确立“级别与节奏”的这样一个意识。

市场是同构的,任何一个K线图,如果我们不看交易软件上的更多信息,我们可能会觉得都长一样。像右边这两个图,其实是同一个交易标的,在不同的级别下呈现出不同的样子。级别大的就是下面这张图,可能K线比较宽一点,波动也相对小一点。上面那张图是我们展开以后。其实上下是同一张图,市场是具备这样一个递归关系的。不同的级别之间,大级别、小级别之间,存在自下而上的递归关系,同时存在自上而下的展开关系。

市场的波动本身,抛开涨跌不看,本质上就是在“确定性”和“多义性”之间反复切换。如果我们把这个确定性和多义性作为一个坐标轴展开,我们会发现市场只有在很少的时候是高度确定的,大多数时候的确定性是不够的,还有一小部分的时候是完全是多义的,是混沌的。交易是有时间窗口的,这个窗口就是确定性的窗口。确定性出现了,窗口打开;多义性占主导了,窗口就关上了。

市场是同构的,是可递归的,就是存在有大小级别的差异。大级别的 K 线,比如一天一根K线,一周一根K线,一般更容易操作。为什么确定性和多义性的比例是类似的,大级别会更容易操作呢?因为在同样比例的确定性窗口下,大级别的确定性持续时间会更长,窗口更容易把握。

小级别下,比如日内交易,很多做日内交易的人,看的是一分钟图。一分钟图可能这个确定性就存在在这三根K线里面。可能前后存在时间就是三分钟。你做出交易决策,完成操作下单可能就是一分钟左右的时间窗口,做不进去就做不进去。更极端的,咱们国家长三角一带有些地方有炒单交易的团队,最极端的情况下看的是15秒钟的K线。15秒钟K线图一天就是上千根K线,每天能够经 2 - 5 个完整的交易周期,留给他的时间窗口可能就是半分钟以内,这个就不容易操作。但是如果同样的一根K线不死 15 秒而是一天,那么出现一个交易信号的时候,我可能会从容很多,可能在晚上收盘后从容操作,可能是周末的时候看到这个交易,踏踏实实的下单,这就更容易操作。

反过来说,越小的级别,在理想情况下,资金增长的速度会更快。看日线交易,一年250个K线是一个完整的交易周期。那我用一分钟图,我可能一天中的 1个小时就是一个完整的周期,每年可以重复几百次轮回。当我们掌握的胜率和回报率,掌握了确定的方法,心态可以保持足够稳定的时候,资金成长的速读会非常快。

这个是级别和节奏,要明确自己的级别和节奏。

3.3 基础认知:部分可知

第三个基础认知就是充分理解市场究竟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

我们要强调一点,说市场是“完全能够被掌握的”,说市场彻底是“随机漫步的”,我们认为都是有问题的,都是失之偏颇的。市场是“部分可知的”。

如这张图,从左上角的1.68向下,其实到我们画圆圈的那个位置,那个位置是一个高度不可确定的位置。我们借用一个佛教的词,叫“中阴阶段”,完全是混沌的。再往右走,到了市场右下角的时候,0.315那个位置时,市场是高度确定的。1.68向下的这一波下降百分之百已经结束了。

“下降已经结束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如果说价格上升是“擂鼓”,下降是“鸣金”,那现在鸣金的锣声已经停了,鼓声已经响起了。但是鼓声响了不意味着可以入场。什么可以起跑,还要等发令枪响。扳机不响就不能动,要等那个入场的位置。寻找那个准确的位置的过程,就是我们后面要讨论的“择时”。

这里补充强调,做走势分析要注意一个问题。很多时候,我们搜缠论,很多人都在用缠论做走势分析的工具。网上有很多人,特别倾向于把自己一个缠论的研究者,异化为所谓“缠徒”,把缠论变成一种宗教。很多缠论解盘都在说,“我的分析就是对的”,“这个市场就是完全可知的”,“我看市场的走势就像看自己的掌纹一样,很清楚”,这就出问题了。任何一个理论都只是一个工具,是帮助我们去解读这个市场,去解构这个市场的手段。我们不能把“手段”当成“目的”,用我们对市场的理解去代替市场的真实情况,然后言之凿凿,敲钉转角,不容置喙。这个不对,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市场中的多义性是常态,确定性窗口是很稀缺的。

这是我们说第三点,市场是“部分可知的”。

3.4 小结

简单回顾一下前面的三个基础认知。

第一个是完全分类,做任何交易的基础上一定要做出完全分类,哪怕简单到一根均线上多下空,也是一种完全分类。

第二个是明确自己的级别与节奏。因为市场是同构的,是可递归、可微可导的。我们自己不明确定死自己的级别,交易就特别容易乱。

第三个是市场是部分可知的,市场是完全可知和市场是随机漫步都是有问题的。确定性窗口是有特定的时候会打开的。

我们要找的就是要通过我们后面讲的择时的三大支柱,走势分析、趋势判断和统计归纳,去再做一次三重滤网,去尽可能提高我们的胜率和回报率。

4. 三大支柱

接下来我们讲三大支柱。

4.1 走势分析

第一个支柱是缠论,我们简单的过一下。我自己受缠论这个理论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但我不是只用缠论来做交易。

缠论有一个原点,是当时在新浪博客上作者写的原文。后来有人把它归集成一本书,名字就很像在机场卖的书,叫《教你炒股票》(《教你炒股票108课》。这个是缠论理论的原点,也有很多后来的研究者给他做了很多解读,网上有很多这种公开的资料。

我们简单过一下。我们把一个特定时间段内的价格波动概括为一根K线。这个K线有“高开低收”四个价格,那么K线之间的组合就会有4种形态:上升、顶分型、下降和底分型。

我们把顶分型命名为顶,底分型命名为底。那么在一个顶和一个底之间,叫一笔。这个笔是从分型产生,那么三个以上的笔就可以组成一个线段,再由线段变成走势。

刚才我们说市场是可递归的,在低级别上做出分析,明确了走势之后,再把顶点和底点落实在高级别上,就可以形成一个类似这个图的这样一个情况。我们提出一个概念叫“中枢”。简单的说,如果三个走势出现重叠,那么所重叠的部分我们把它命名叫“中枢”。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根据中枢,把这个市场价格波动分成两类。

一个向上或向下的方向中,只含一个中枢的,我们管它叫盘整。这个图左边这个图叫盘整。如果还有第二个、三个、四个中枢(三个四个中枢并不常见)的,我们把它叫趋势。市场就只有3种可能。第一种情况是市场处于盘整中。第二种情况是市场处于向上的趋势中,我们叫它“上涨”。第三种情况向下的趋势上,我们叫它“下跌”。用中枢定义之后,价格波动一共就这三种情况。

在逻辑上,任何一个上涨、一个下跌、一个盘整,都不会无限期的持续下去,都会有结束的那一刻。刚才我们说“级别和节奏”,已经锁死了我们观察级别了。从择时的角度上讲,我们就会把入场问题转化为寻找当下级别结束的转折点。

  • 一个盘整,如果我们能确定它结束,那么它要么向上要么向下;
  • 一个上涨如果结束,要么盘整,要么下跌;
  • 一个下跌如果结束,要么上涨,要么进入盘整。

如果能够找到这个转折点,交易就算立于不败之地了。为什么?一个下跌结束,即使最后没有涨上去,而是进入盘整,转折点的入场位置也是这个盘整区间相对低的位置,也会有浮盈,涨不上去的话平仓离场就可以了,就是赚钱多和少的问题。

这个是我们说的走势分析,核心目的就是找到特定的买卖点。三类买卖点的内容暂时放在这,今天不展开说,这个也是在缠论理论里面它分的比较清楚的。

  • 第一类买卖点就是我们刚才说结束点;
  • 第二个买卖点就是新的走势可能开始诞生,我们叫二买或者二卖;
  • 第三买卖点就是这个盘整的结束,它一般是指这个价格向上或者向下离开了一个中枢,第一次回踩没有回到中枢,说明中枢已经结束了,那么可能新的趋势就要诞生了,这是第三类买卖点。

前面是大概介绍一下缠论的几个重要概念。今天时间有限,不展开说。网上也有很多免费的资源,也有很多研究者在研究。

仅仅用缠论来做交易的话,是很难的。在缠论的理论框架内,也提到了这个市场会存在特定的中阴阶段,同时还有多义性存在。面对多义性和中音阶段的时候,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一种办法就是死磕理论,在缠论里面去找这个解决办法,但实际上这种办法很难成功。我接触这个理论超过十年的时间,看到太多的人在这个理论中走不出来,最后从一个学习者变成了所谓的“缠徒”,也就是“走火入魔”了。

其实遇到问题不妨先后退一步,离开这个理论的框框。比较清楚的走势,我们试着画一下;遇到多义性的时候,绕开它,不和他较劲。

我们举个例子,还是刚才我们说的0.315-1.68这个价格波动的趋势。用缠论怎么看这个走势,走势放在这儿,怎么去解构它呢?

image-20250831152458317

第一个,我们可以通过低级别向高级别的递归画出一个很清晰的走势。从左上角的1.68到右下角的0.315,是一个盘整走势,中间只有一个中枢。这个图放在这儿轻飘飘的,现实中这个过程持续了大概有两年的时间。两年里面,我们中间可以做这种小级别的交易,做这种所谓的波段,也可以看这种真正的大机会。

走到0.315的时候,这个中枢它有一个下沿,这个下沿就是我们这个延长线延长出来的。一直到0.315的时候,我们才能够通过这一段下降比上一段下降力度变弱,这一段离开段的力度比起中枢进入段的力量也在变弱。这时候我们基本确定,0.315附近这里一定会有一波反弹——但反弹的高度不确定。

那么,我们再展开到小级别去看。小级别上,因为这个价格波动是可递归的,小级别上从0.74元下降到0.315,同样是一个盘整走势,我们能够很清晰的看到中间是一个相对漫长的中枢。

最后一个离开段力度比较弱,一直到到0.315之前那最后一段,出现了一个空头陷阱。到0.315的时候,市场出现了上涨。

那么怎么操作呢?我们再展开,再展开到更小的级别,我们会发现我们刚才说敲鼓,如果说是准备向上涨的这个前奏的话,那这个扳机点在哪儿呢?就在一个放量上涨的大阳线,这个大阳线涨出来后面我们就可以再进一步的去找点。

4.2 趋势分析

做多了,这个位置通过走势分析基本就能找到。我们刚才说的很轻松,实际上在这个价格运动的过程当中,都是有大量的多义性存在,仅仅靠这个走势分析很容易就进入一个亏损的陷阱。

这个时候我们不妨找第二个工具做一下交叉验证,判断一下趋势。这个走势分析相对是主观的分析。第二个工具就是完全客观的这个趋势分析。

趋势分析有很多工具可以用,所有客观的技术指标基本都是基于收盘价的。不管是均线也好,MACD也好,RSI也好,KDJ也好,基本都是基于收盘价。

我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上证指数、A50指数,前面一段时间的这个走势,整体是处于一个上涨的过程中,为什么呢?因为所有的均线,主要的均线都在向上,价格一般也是运动在均线的上方,在均线上方运行,同时均线的方向是向上,那我们说这个趋势就是上涨趋势。用均线这类计算出来的、相对客观的技术指标是可以在面对多义性时候帮我们排除错误选项的。

回到刚才那个图,放量上涨的这个大阳线出现之后,我们会发现有很多“扳机点”。我们之所以说它是扳机点,它除了外观上符合 Trend-bar 的特征,下面成交量能配合,还有三个重要前提:均线要呈多头排列状态;价格要在均线的上面;均线的方向要向上。

满足外在的环境和自身 K 线的特征,我们才说它叫扳机点,这个是相对客观的,容不得主观研判。

在我们的走势分析里面,如果找到了一个可以入场的区间,再在区间范围内寻找特定的扳机点,就相当于将主观和客观结合在一起,这个胜率会变得很多。

这里我们再引入一个叫顾比均线的工具来辅助。这里面红红绿绿的颜色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看这个均线束,直观地去看就很清楚了,这里的重点一是斜率,而是发散和收敛的关系。其实工具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探讨的这个思路。

刚才我们说的这两个入场点,其实我们在Price action角度上讲,说它是特定的扳机点。在这个顾比均线上就很直观,这个地方如果说红色意味着上涨,那这个地方就是市场非常紧迫,就是已经开始上涨了。时间有限不展开。这是我们说第二个支柱,通过客观的指标做趋势分析。

4.3 统计归纳

小结一下,第一个支柱,是通过主观的走势分析提出我们的假设;第二个支柱,通过客观的类似均线这样的技术指标验证我们的假设。做了这样一次“两重滤网”的过滤之后,第三重滤网——我们再提出一个交易工具,就是我们通过这个统计归纳。

不管是走势分析也好,还是我们用趋势指标去验证走势分析也好,在哲学上都是属于“演绎”的过程。

哲学上一般有两个主要的思维方法,一个是演绎,一个是归纳。第三个支柱就是统计归纳的这样一个角度,演绎以外,自下而上归纳。

这里面有一个逻辑前提:市场的K线,无论周线也好,月线也好,再大级别的K线,本质上都是由一笔一笔离散成交构成的。我们的K线只不过是在特定的时间框架内,取一个开始的点叫开盘价,取一个结束的点叫收盘价,取过程中最高的点叫最高价,取过程中最低的点叫最低价,然后画成一个K线。然后,再基于K 线的收盘价生成了均线,然后各种的MACD、RSI的指标都出来了。这个过程的本质,是将离散的点变成了一个数学上的连续统,把它变成可微、可导、可测度的连续统。

既然价格波动的基础是离散点,就注定了会有可统计、可归纳的空间。

这个里面我们画了一个区间,上下两条曲线大概画出一个范围。这个范围是概率密度中大概 98% 的区间,线以外这个概率密度不超过2%,但是这个线的宽窄是会变化的。所以,并不是说价格只要一出界就立刻会回来,有可能价格就在那里,这个波动范围后面慢慢变大了。

我们用这个工具,回到刚才这个图。前面我们说放量大阳线之后,我们要找入场点。我们先是通过均线验证,可能找到了准确的潜在入场点。那么我们用第三个工具验证,从统计归纳的角度讲,我们会发现刚才的放量大阳线不能做。为什么呢?是因为它的收盘价在整个价格波动的上下0.05%个标准差之内。

这个区间我们一般看做最重要的支撑或阻力位。这个支撑和阻力位有一点特殊,如果不用概率密度来分析的话,在图上看不到。如果用K线或者一些日常的均线去看,我们是看不到这里还有一个像拉锁一样的支撑阻力位在。

这个时候,我们用统计归纳的工具验证,一眼就能看出,图中画圈的这个 Trend-bar 作为扳机点还不够格。虽然它下面放量了,虽然它长得很好看,但它本身处在了这个拉锁中间,它在一个相对不确定性比较高的位置。什么时候是市场比较确定的,是后面这个位置背靠着这个阻力位,这个时候阻力位变成了支撑位,形成了前面我们所说的所有的波动特征的时候。现在这个画圈的位置是经历了这三重滤网的一个可靠的位置。这个是一个可靠的位置。

image-20250831152431449

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个后面发生了什么,这个是我们打开这个盘图,刚才我们说这个可靠的位置在这里,那后面发生了什么?那就是一个很长的一个上涨。(图略)

当然,这里需要强调,前面这段我们用实例的时候,就像所有在书店里面卖炒股票书籍的案例一样,其实都是在以果为因,都是在从树上的苹果倒推树干。在实盘中需要注意,价格运动走出来,走出了“树干”的时候,向上岔路很多,不一定是那个很好吃的苹果。这个我们只是用来说明一下方法,真正要去努力提升胜率,还是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当然,通过三重滤网来的验证之后,我们的交易决策成功的概率就已经很高了。这里面有一个初等数学的原理。假设我们每一个支柱的命中率都是60%,也就是六成把握,那么我们用一个工具分析我的胜率是六比四。40%的概率是错误的。两个支柱重叠,有一个不通过我就不做,那么错误的概率是多少?是40%的平方,胜率那一下子就提升到85%左右了。同样,三个支柱验证后,哪怕都是六成把握,胜率也可以达到93%以上。

可见,三重滤网的结构下,单一的分析工具的把握只要保持了60%以上就可以了。93% 的胜率,在二级市场足以应对任何市场环境。

5. 集成与执行:决策进路

具体分析一下怎么样用前面说的三个工具来做交易。

第一,我们要解决一个问题,通过“完全分类”和“走势分析”,回答“能不能做”这个问题。也就是,将市场完全分类,看看它是不是匹配我的交易模型?这是个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的问题,要以我为主,看看市场是不是符合我的交易系统。通过完整的走势分析,看看市场现在是处于上涨、盘整还是下跌中?它是处于上涨、盘整、下跌哪个阶段?和最近的中枢是什么关系?多样性比较强,还是确定性比较强?确定性窗口打开了吗?总之,让市场回答我们一个问题:现在能不能操作?

只有能做的时候,才进入下一步。

第二,怎么做?这是就要用到三重滤网。先做走势分析;然后做趋势判断,均线、MACD这些客观的指标支持不支持前面的判断;第三个再用统计归纳的方式验证一下前面两个工具的结论是不是符合统计规律。

最后,得到一个高胜率加高赔率的一个交易机会。

image-20250829174128803

6. 实例:离岸人民币实盘分析

大概的思路是这样,那么我们用一点点时间,我们看一下这个大家都熟悉的品种。比如离岸人民币,从6.3开始向上,这个是2022年6月,人民币升值到6.3的时候,到前段时间,今年年初一季度末,人民币贬值到了7.4左右。那个时候当时我们自己内部,我写了一些东西,在市场一片看空人民币的时候,我强调人民币可能会有一个短线的升值过程。

现在回过头去看,这半年真的就是这么走的。

当时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判断呢?

首先,从走势分析的角度,我们简单分析一下,这个地方已经大概走出一个中枢了。走出中枢以后,第一个离开段没上去,掉下来,而且掉得很深。第二个离开段上去了,失败了。第三次又出现了一次短暂的上升,又失败了,那这个位置它是属于一个高度确定的盘整结束状态。后市,可能继续盘整,中枢继续向右延伸,也有可能是出现一个新的向下的这样一个走法。不管怎么走,不管是中枢延伸还是向下,价格一定会先向下走一段。这是我们刚才的走势分析。说起来简单,其实分析的过程简单画几条线,整个过程还是挺复杂的,要结合每一个时间点的这个政策、新闻、媒体报道。今天我们先简化说一下。

第二步,再用顾比均线来看,周线上这个位置方向已经出现变化了,整个均线组的斜率也好,波动的方向也好,离散程度也好,都已经出现下降信号了。日线图走到现在8月22号收盘,长短期均线又一次聚合,同时短线全部向下,而且背靠上面的这个均线,短线是不是接下来可能会又有至少几个星期的升值了?

第三步,我们再用统计归纳工具来看,我们刚才说有一个隐形的支撑阻力位在。价格在上面时,它是支撑;价格在下面时,它是阻力。这个时候价格已经运行到阻力位的下面了,而且做了一次向上的尝试失败了。现在又背靠这个阻力位,最后一天的交易日的 K 线又长成这个样子。那我们说,大概率短线向下可能还会继续持续。

要持续多久呢?

那我们看周线图,周线图大概空间上看也持续不了多久,因为周线下面又是一个重要支撑,这个位置大概是在7.11到7.0左右在这个位置。所以我们说,离岸人民币汇率,不管这个媒体上美联储讲什么,咱们国家央行讲什么,这个交易量这么大的一个品种,那短线至少未来一个月价格应该就是在7.2到7.0之间波动,而且大概率会找一下7.1这个位置。

7. 总结

我们简单做个总结。择时的内容要展开,可能两天三天都说不完,我们简单过一下今天的内容。

目录上看:

一个前提,“价格行为包容一切”:

  • 一是要快速的看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做出完全分类。
  • 二是要明确我们自己的级别。我看15分钟一根的K线,还是看一天一根的K线,还是说我做日内交易看一分钟一根的K线。
  • 三是要承认可知论和不可知论都是有失偏颇的。部分的时候市场是高度确定的,部分的时候市场是高度不确定的。

方法上:

  • 第一,逻辑演绎,分析走势,找出当前的确定性和多义性的依据。现在究竟确定性高还是多位性高。
  • 第二,以客观的均线去验证我们前面的走势分析。
  • 第三,用统计归纳的方法,再去验证前面第一步和第二步通过逻辑演绎形成的结论。

三重滤网之后,我们会发现交易就变成了“力气活”、“体力活”。有点像坐在水边钓鱼,这个鱼漂不动不能提竿。我们每次钓鱼其实都像德州扑克下盲注一样,都会有资金的损耗,所以轻易不能乱动。

到这里,我们已经把“交易”这件事重新做了解构。其实对资产管理也好,对机构交易也好,大到这个美联储、中投、桥水基金,小到我们的一个大散户,一个牛散做交易,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这里面有两个“祛魅”的过程。

第一个“祛魅”的过程听起来有点像疯言疯语。如果我们把这个基本面分析选择交易标的做好,把我们刚才说的这“三大支柱”的择时做好,把资金管理做好,把交易者真的心态控制做好,做交易掌握方法之后,再亏钱其实不容易。昨天我和香港的一个很有名的一个咱们A股市场的“牛散”大哥交流。他就说,“交易啊,掌握了方法之后,股票想亏钱是很难的”。从他嘴里说出这句话,那真的就是一个真知灼见,是一个超越了常识之上的一个真知灼见。

第二个祛魅的过程是什么呢?我们不要把资产管理,把交易想的像个炼金术一样。巴菲特不是炼金术士,索罗斯也不是炼金术士。不管多大级别的交易,都有点像农牧业。为什么叫农牧业呢?——“农业”是“采摘”之后,人类对植物的驯化,“畜牧业”本质是“狩猎”之后,人们对于动物的驯化。

交易为什么更像农牧业呢?——交易实际上是人类对于风险的驯化。

把“随机撞大运”、“扔骰子”、“开大小”,通过找到自己的方法,慢慢予以驯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选股、学择时,学习用资金管理“赢冲输缩”,学会了控制自身的交易心态,让自己变得更平和之后,完成对于风险的驯化。这个过程和人类对庄稼和牛羊的驯化一样。所以交易其实更像农牧业,交易者更像钓鱼的人,更像种地的人,更像养牛养羊的人。

image-20250829172843957

回到我们这个整体框架,刚刚我们简单的介绍了一下整个框架的第二部分“择时”的内容。这是我们整个框架体系的第二部分。

8. 现场 Q & A

提问:在选股的时候,风险偏好会有什么影响?

回答:

选股是我们上次交流的内容。今天简单说几句。

选择交易标的有这么几条要注意的。

第一,最简单的做法就是选择市值大、成交量大、股东背景好的股票。这里面有一个问题,我没有说所谓“护城河”在哪里。护城河这个概念无法证伪,见仁见智。不能被证伪的东西,一般都不适合做交易的依据。

刚才说的两个点:

  • 成交量大、持仓大、市值大,这几个命题都是可以被证伪的。因为不管是A股市场、港股市场、美股市场,成交量有多少是个数字,持仓量是多少是个数字,市值多少是个数字,它的市场中是有排序的,大和小其实也是有标准的,是可以被证伪的。本质上,成交量大的股票,其实就是选择市场接纳度高的股票。市场接纳度高的股票,就意味着更多的机构已经完成了尽职调查,把它作为自选股,把它作为持仓股。作为交易者,相当于借力其他的机构。
  • 股东背景好,这个在A股市场和港股市场特别清楚,就是选择央企——选择拥有定价权的央企股票。比如陕西煤业,比如长江电力,比如大秦铁路,就是这样的股票。在香港市场,比如说长和,比如说汇丰,就选择这样有定价定价权的股票。如果一个股票市值大,持仓量多,业务又有定价权,那应该就不会太差,剩下就可以去择时了。

反过来说,有的时候我们会通过想象判断一个股票,说这个股票有护城河,这个股票有题材,这个股票有前景。可能这些推断是对的,但是也有可能是错的。对与错之间,很难用一个客观的标准去证明,因为事情没有发生。就好像前一段时间新能源汽车那波行情。我可能买到了特斯拉,那自然涨了很多;但如果买到了国内,比如说北汽蓝谷,那可能不光涨幅上要差了好多,甚至连进出场的成交量都不够。所以说,所谓“护城河”这类的概念没法证伪,不适合作为选股标准。严格的选股标准,就是基于“可证伪”的原则,选择“可证伪”的标准。至于这个标准是“股东背景好”还是“市值大”,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判断,但核心的方法是一定要“可证伪”。不可证伪的一定不是科学。


参考: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2452/

DeepSeek 与烧碱 每周观察与思考Y2025W07-02

DeepSeek 与烧碱 每周观察与思考Y2025W07-02

一,地理位置。

DeepSeek 的地理中心位于华东的杭州市。

商品期货中,烧碱产能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是华东,在全国占比大概45%。华东产能集中的原因,主要是消费集中。半壁江山,占比很健康。

二,烧碱的成本与耗电。

烧碱的成本中,电的占比最大,大概80%左右。

每吨烧碱耗电大概2300度电。

烧碱的年产量大概4000万吨左右,总计耗电大概每年920亿度。平摊到14亿人,大概每人每年65度电。

每人每年65度什么概念?近年来中国人均耗电量大概5000度每人每年,生活用电耗电大概1000度每人每年。

烧碱的学名是氢氧化钠。生产NaOH这个化学品的耗电,在中国居民耗电总量中占比超过了一个百分点。

换个角度。

居民生活用电每人每年1000度,生产烧碱每人每年相当于分摊65度,占比6%-7%。烧碱很耗电。

再换个角度。

如果把居民生活部门耗电当做一个“用电器”,每年1000度电算下来每天2.8度电,相当于一个大概115w的用电器。烧碱一个化学单品,每人每年65度电算下来每天0.18度电,相当于115w里面的7.5w。

三,算力的用电。

根据 DeepSeek 自己的计算:

img

——每日耗电量超过40万度电,每年 DeepSeek 耗电 1.46 亿度,折合每人每年0.1度。

每年居民生活用电人均1000度,DeepSeek算力耗电一个bp。

看起来不多。

四,算力的弹性。

中国民间估算有3-3.5亿台计算机,台式机和笔记本比例约为45:55——其中至少有1.5亿台台式机。《DeepSeek 带来的交易机会》中提到,DeepSeek发布的开源模型本地运行不需要高性能显卡,使用的下限是内存,使用上限是CPU。而无论配置高低,存量消费级台式机都可以找到对应的模型本地装载,本地运行。无论模型效能高低,满载后的功耗都是相似的。

  • 一块 Intel 的14900 档次CPU,办公使用功率不超过20w-50w,满载运行功率可释放到150w。
  • 一块英伟达顶配的消费级显卡,办公使用功率不超过50w,满载运行功率450w。
  • 内存条耗电量忽略不计。

大致可以假设,日常办公状态和算力满载状态下,台式机的功率可以相差100w-500w之间。

假设每天对本地AI提问5次,每次满载运算3分钟,满载功率增量平均200w——每天多15分钟满载,每日多耗电0.05度电,每年多耗电18度电。

不考虑笔记本电脑,1.5亿台台式机,每年增量耗电27亿度,折合十四亿人人均2度电每年。

五,对比。

以中国居民日常生活用电量(每人每年1000度电)为标尺:

  • 烧碱生产:相当于每人每年65度电;
  • DeepSeek(云端):相当于每人每年0.1度电;
  • DeepSeek(本地,预测):相当于每人每年2度电。

综上:

第一,从电力资源消耗的总量的角度看,DeepSeek为代表的新技术还远远比不上传统重化工业。一个烧碱行业的耗电量可以维持DeepSeek 500-1000 倍的算力需求。未来经济资源的投入,一定会向新技术倾斜。

第二,政府已经准确把握了这一点。1月26日《浙江省推动碳排放双控工作若干举措》(浙政办发【2025】4号】)已经点名了烧碱等重点行业。在传统重化工行业中,烧碱耗能比例最高,下游(造纸、氧化铝)耗能和污染现象也最严重,未来将会承受很大的压力。这类行业挤占的经济资源,必然会慢慢向DeepSeek为代表的新技术倾斜。

第三,还应该看到,恰恰是在 DeepSeek V3发布后的周末,市场做出了灵敏的反应,烧碱这波行情第一个放量日线,就是那个周末后出现的。

(交易上,烧碱这个品种日线级别后面大概率还会有新高。预计本轮调整还将持续1-2个月。)

img

六,小结。

20250212_233138

  1. 强电输送能量,弱电输送信息。电,承载了物质、能量、信息三要素中的两个。中美的比对,一个有电,一个没电,所以没电的那个没法西电东送,也没法发展高铁,也只能空心化搞 IT 和金融。大的方向,大的节奏,未来没问题。A 股市场和 H 股市场,都没问题。
  2. 腾笼换鸟一是未来相当长时间的主题。传统的重化工业,如烧碱、铁合金、电炉钢、氧化铝,从耗能的量级上,比新技术大了一到两个数量级。烧碱、锰硅、氧化铝未来都会有做多的机会。
  3. 技术的普及一定是云端和边缘端齐头并进。政策上补贴家电、手机、平板,也是在为这个做准备。DeepSeek 和通义千问这样的开源国产模型,最大的贡献是将英伟达从必要条件变成了重要条件。国产芯片会是未来的交易热点,还是推荐关注中芯国际688981.SH

2025-02-13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2364/

交易中该如何处理“基本面、技术分析和比价关系”三大支柱的关系

image-20240521100328751

交易的核心是控制风险。一般地,控制风险要运用基本面、比价关系和技术分析作为交易的三大支柱。当然,这三个支柱不是一成不变的,但一定要有三个不同维度的方法去交叉验证。通过引入不同维度的方法,假设每个方法的把握都仅仅是六成,一个交易决策,如果连续通过三个过滤器,正确率是1-(1-60%)^3,也可以得到94%的胜率,接近100%。偶尔会看到交易者用 MACD 去验证 RSI,用 RSI 去验证 WR,其实本质上都是在用“收盘价”验证“收盘价”,本质上是同一维度的同一角度。

当然,维度层面如果有别的选择,也可以对应置换。比如期货合约,交易所固定的期货合约,无所谓基本面分析(市场上所谓的期货基本面分析,如基差分析、升贴水分析,本质上是“比价关系”分析;如库存变化分析,本质上是“题材驱动”或者直接点说,是“消息面”,算不得基本面),就可以用交易所公布的持仓结构代替基本面,做成“市场持仓+比价关系+技术分析”三大支柱。

以上是三大支柱的相互关系。简单说,三大支柱不是固定的,但一定要做到处于不同维度。

具体到股票,基本面和比价关系是先于技术分析的。合理的技术分析,绝非跑批生产的方法。技术分析牵扯到不同级别之间的递归,牵扯到主观的判断,牵扯到确定性的浮现与不确定性的常态浮现,牵扯到经验,是个成本很高的环节。技术分析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需要必要的时间。技术分析不可能大量展开,那样会耗尽心力,得不偿失。技术分析必须放在基本面和比价关系之后,对筛选后少量的结果展开分析。“批量技术分析”,要么会陷入“量化交易”的窠臼,要么难免浮皮潦草,糊弄了事。

基本面分析与比价关系分析,二者孰先孰后?反直觉地,比价关系居先。直觉上,我们难免认为比价关系是一种类似建立在基本面筛选之后的“再次‘基本面’分析”,属于后验性质的动作。这种判断有两个后果难以避免。一是,极大浪费了现有的已经高度普及了的算力和数据资源,二是,难免会因为比价动作的存在,歪曲“基本面”的含义。在前一次分享中提到过,基本面并非 ROE 一类的财务指标分析,无法通过比价关系验证。

三大支柱中,先做比价关系分析。俗称的“选股”过程,选的不是“基本面”,选的是“比价关系”。既然是比价,任何“筛选-导出”式的选股流程,都是不足够的。筛选导出的结果,只能是比价的“原材料”,真正的比价一定是按照特定的方法,遵从特定的标准比,而非行情终端软件比过之后批量导出。比价的工具可以是 Python 一类的手写程序,也可以是Excel 配合必要的代码、公式,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比价”二字中对“比”的理解。选股器只能筛选出生一个人身高体重体脂率,判断一个人适合不适合培养(买入-持仓),必须要有书面或口头的笔试面试问答(比价关系分析),老板往往还要面对面交流,相个面(基本面/技术分析)。这种笔试面试问答的过程,哪怕仅仅是流水席式的,也要有。这就是比价关系中“比”的过程。

至于“价”,既是“股价”,也不是“股价”。比价一定是以股价为基础,每天的股价波动决定了比价的结果。但比的一定不是股价的行情数字,而是基于股价衍生的次生数据。不同行业、不同业态、不同规模的上市公司,单纯比较股价,不会比出任何有意义的结果。关于“次生数据”这一点,现行的量化分析因子可以提供很有益的借鉴。此处细节,另行展开。

梳理一下三大支柱。操作的顺序一定是先比价,通过比价关系做一次完全分类,区分出“能做的”和“不能做”的,能做的比例在总池子中不宜超过5%-10%。进而,将能做的再次分类处理,筛选出更小的池子,展开基本面和技术分析。这里面的逻辑关系要具有内生的鲁棒性:当市场处于“见底、上涨、见顶、普跌”等不同阶段时,这个交易系统一定要呈现出“能做、更能做、依然能做、不做”的反馈。如此,才算得上这个交易系统具备了基础的自适应能力,才是一个合理的交易系统。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2287/

华润双鹤:下有底线,上有空间,基本面可靠,时间线打开

(本文写于2024年3月初)

炒股票有个说法,历史大顶之后的股票,一年半之内不要碰。这个“一年半”的时间窗口,是基于经验的归纳。美国的交易员也有类似的说法,即“220-250个k线是同级别的一个完整周期,其中大机会1-2次,大小机会合计,不超过3-5次。”

以演绎法论证其背后的逻辑,可以参考旧文(《为何期货交易一年只有一两次或两三次交易机会?》)。日线级别上,完成一段向下的趋势,最少需要225-325个K线,实践中这个数字大概会在400个K线以上。400个日线,对应的就是大概18-20个月,即一年半以上的交易时间。

现在就有一个大顶之后超过20个月的股票:华润双鹤(600062.SH)。历史大顶出现在2022年5月12日,迄今大概22个月。

大级别上,凡是历史大顶之后,完成了第一次日线整理的股票,只要周线、月线级别没有出现大级别的背驰,都要关注其第二次冲顶。第二次冲顶不一定可以实现新高,但第二次尝试往往是可以期待的。日线级别上,这种向上的尝试都是可以参与的。

华润双鹤自2022年5月12日出现历史大顶,到2023年10月24日出现14.80的最低价,期间整理了约18个月。去年年底之后的华润双鹤,基本告别了一年半的下跌整理,开始盘整或上涨的新走势。时间窗口上2024年底之前,逢低买入华润双鹤都是安全的。

今天在深圳和一位人民大学的教授交流,聊到几句戏言:

期货合约风险低,低在了合约对应的货,总归有用;股票可不一定,背后的公司可能什么也没有,股票有可能是废纸的,还是股票风险高啊。

华润双鹤也好,其他的股票也好,介入的前提,还是基本面排雷。基本面把雷排干净了,买卖点位没那么重要。还是那句话,什么是基本面,才是买卖股票的首要问题。

结论:华润双鹤目标价位暂时看到历史大顶36元-40元的区间。2025年春节前有望实现。

附:分析框架提纲,具体分析内容此处不展开,欢迎后台交流。

  • 基本面:不存在显著隐患
    • 华润双鹤最大的基本面是三点:华润背景、医药行业、200亿市值,均支持向上。
  • 比价关系:波动率已激活
    • 2024年2月的15个交易日,华润双鹤的波动率已经确认被激活。
    • 波动率激活是股票走出单边趋势的前提,是必要条件。
  • 技术分析:多种分析框架支持
    • Price Action/威科夫/缠论/均线/支撑阻力,此处不展开。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2208/

交易员读林彪:如何“集中绝对优势兵力”(5)

交易员面对市场始终是以少对多。因此,集中资源,聚焦一处非常重要。如面面俱到,必处处挨打,资金缩水。必须主动放弃一些市场,放弃一些标的,再放弃一些方法,放弃一些手段,集中全部资源专攻一点,只在最有把握的地方,做最有把握的机会。

“兵源”、“粮源”在哪里

兵粮之源头问题,根本上是个“本末观”的问题。东北解放战争中,处于守势的一方、在上的一方,其核心利益在于法统,其“本”必然是大城市、交通线;而处于攻势的一方、在下的一方,其核心诉求在于变强,其“本”在于每一场战斗的胜利,以及随后带来的兵粮二源。

交易中亦是如是。交易员面对整个市场,对手以机构为主。这个东北解放战争中四野的局面有相似的地方。机构业务核心是融资和资产规模,生命线一样是“法统”,而交易员的核心诉求是变强大。这时候,兵源粮源就在于自己。概括起来,是做两个加法,做两个减法,即“两加两减”。

第一个加法,是“多学”。

多空对峙本质上是个团战,不确定的各方加入多空阵营,打群架。这时候首先要做的是掌握战场上的各门各派武艺。交易中,有价投,有抢单,有各门各派的技术分析。每一个流派都代表了一股力量。只有多学,才能掌握尽可能多的“他人的武艺”,知道每个流派时时刻刻地判断是什么。

“把书读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知道对手在想什么,知道“队友”在想什么,二是知道自己究竟适合什么,自己的武功体系是什么。打个比方,天下武林熙熙攘攘,而只有先变成什么都知道的“王语嫣”,才能找到自己的“降龙十八掌”,成为乔峰。

类似芒格的多种思维模型,多学会各个门派的招式也有助于在解构市场时保持足够的客观。从这个角度讲,所谓“确定性”和“紧迫感”,就是各路门派的“共识”即将出现的时候;所谓“不确定性”,就是大家观点还不一致,对市场的解构不统一的时候。多掌握一个门派的武功,就多一个信息源。与一般的政商竞争不同的是,交易中无需通过任何市场调研即可知道各门各派的所思所想——只要你真的会。

这是补充兵源粮源的第一个加法,要多学。

第二个加法,是“多战”。

交易是打仗,不上场没用。模拟盘是电脑里的战争游戏,打得再多也是假的。必须做实盘。

多做实盘的目的是三个。

一是学以致用,“学会”不等于学会,只有会用了才是真的掌握。任何武功学了不用或者用得不多,都不是真的会。

二是理论衍发,只有将所学的东西投入实战,才能通过实践的过程产生新的理论。进而,记录下新的理论,整理分析修订之后,这个理论就是自己的了。这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过程,经此循环,别人的理论才是自己的理论。顺便提一句,有个标准很适合自检:如果学习的过程没有产生笔记,学习而不动笔墨,则这个过程必定是无效的。各行各业的精进都是共同的,必须经过理论衍发这个环节,这个环节不动笔墨是不可能完成的。

三是认识自己。只有在战争中才能学会战争,在交易中才能学会交易。这里除了理论与实践,还有个观心的过程。要在实践中了解到自己是谁,谁是自己。比如,海龟交易作为一个方法放在这里,至少面临三个问题需要和自己的禀赋匹配:第一,是否能承受较低的成功率;第二,是否能承受持仓期间收益水平的大幅波动;第三,假设ATR周期和均线周期的数字是固定的,那时间框架选择什么级别。这三个问题没有书本可以回答,只有在实践中自己解决。

这是补充兵源粮源的第二个加法,要多战。

第一个减法,是“无名”。

社会科学的一大特征就是,研究者、观测者会与研究对象、观测对象相互扰动。真实的不可证,可证的不一定真实;看到的测不准,准确的看不到。从这个角度看,交易是最典型的社会科学学科。交易员基于对自己负责,必须“无名”。

“名”在这里,是社会评价。这里的名,不是美名,更不是恶名,名就是名,无名就是没有任何社会评价。无论人是不是社会关系的总合,社会评价都是人的投影。评价可以,不要涉及交易。任何在公众场合、平台提及自己的交易业绩、交易方法、操作细节的人,都是另有所图。最常见的是为了更大的AUM。

社会评价是一种拖累。做交易就是赵子龙七进七出,怀里尽量不要抱阿斗。社会评价多了,赵子龙的主要精力一定会转移到保护阿斗——保护自己的社会评价,而非真实客观地面对市场。当这种连接渠道越来越大,交易者将彻底丧失作为观察者的地位,而逐渐成为观察对象的一部分。少年不一定由此变为恶龙,也有可能成为山洞里的蝙蝠。

人不可能没有社会连接,也不可能不与任何人交流交易。这里,要尽可能恪守三个原则:一是不预测市场,只交流当下和过去;二是不评价他人曲直,不做价值判断;三是不概括盈亏,概括就是扭曲,就会失真。

这是补充兵源粮源的第一个减法,要无名。

第二个减法,是“无我”。

这是最难的一减,把自己减掉。佛家讲无我,或者说我空,或者说非我,大概都是在讲对“我”的否定。交易员做交易,恐怕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心里心心念“这个月再赚XX钱,我就给XX买个XX”。这就是陷入了我执,“我”就开始起不好的作用了。一念生,后面大概都是亏钱。仔细想想,一定是这样。

这是基于人深层次的局限。念头一起,则对市场的观测就不再中立,自己就带有了预判的立场。更可怕的是,这时的预判还不是上涨下跌,而是“一定赚钱”。当一个交易员预判自己一定赚钱的时候,怎么可能不亏钱呢?根子还在我执。

若要去我执,首先要无我。

缠论里有个词叫“零向量”。这是最理想的状态。首先,交易员参与市场是个向量,总要有预判才会建仓,要不然就是轮盘赌赌大小了。但是,建仓的那一念,又是个“零”,有方向没速度,有方向没力度——有信息,但没能量。缘起性空,下手一瞬,心思澄明,明镜不染,无我无不我,这种交易,大概率都是赚钱的。

这个问题是交易中最深层次的问题,在这里说不完。这是补充兵源粮源的第二个减法,要无我。

做到了“两加两减”,菜畦就培好了土,播下了种子,撒好了水。剩下的就要靠经年累月的坚持了。

=============================================

坚持一定会有代价,核心还是能舍弃什么。

神魔皆以血饲,不愿放弃就不会成功。回到“集中绝对优势兵力”这个主题,最大的绝对优势兵力还是心力。这里有个必要但不充分的条件,可以用于每一个交易员的自检:

交易,是不是生活中占据精力和时间最多的一件事情。

这个最多,是无因的最多。陪伴孩子,锻炼身体,甚至吃饭睡觉,任何一个“高价值”的选项都不能排在交易前面,交易才有可能成功。废寝忘食做交易,依然不成功的人有很多;但业余做做,或者陪伴孩子之余做做,随随便便成功的,一个没有,也永不会有。这里容不得任何庸俗辩证法,容不得任何“尽管、虽然”和“但是”,没有任何借口,也不存在任何例外。说到底,带兵打仗,集中了绝对优势兵力,只是将胜率提升到最大,最后也不一定能赢,何况分兵去干别的事情呢。

只有真正认识到这一点,才算是做到了敬畏市场,敬畏规律,敬畏天命。也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算真正把自己的“绝对优势兵力”集中了起来。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1904/

交易员读林彪:如何“集中绝对优势兵力”(4)

交易员面对市场始终是以少对多。因此,集中资源,聚焦一处非常重要。如面面俱到,必处处挨打,资金缩水。必须主动放弃一些市场,放弃一些标的,再放弃一些方法,放弃一些手段,集中全部资源专攻一点,只在最有把握的地方,做最有把握的机会。

如何利用绝对优势,开辟新局面?

新局面的“新”,就在于缓冲少,浮盈薄——四野进东北,一片白茫茫。这时候,如何才能迅速打开局面?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要把握好时机。绝对优势都是暂时的、相对的、局部的,利用绝对优势兵力,首先要学会把握时机。把握时机要依靠预案而不是灵感。时间窗口打开前,要有预案。预案必须基于完全分类的原则,穷尽所有可能性。时间窗口打开,按图索骥,直接建足头寸,持有到平仓的位置或者被证伪止损出场。在这里,灵感是不可靠的。压力之下,灵感可能带来妙手,也可能带来昏招。交易员要追求的状态是“通盘无妙手”,而不是大开大合,大起大落。

二是要组合资源。将自己所有的知识、技能,通过有机的方式重组,形成一套多维度的分析框架。战斗中,步坦结合、炮步结合是陆军作战取胜的关键。交易也是一样,多个维度的资源重组后用于同一个领域,往往可以提高胜率。

三是要明确目标。行情不可预测,但交易的目标可以预设。做好吃一口大趋势的准备,就要将止盈设置得迟钝一点;做好吃一段波动或盘整,不妨将目标位置设置到左侧。设置目标不是主观上猜测市场,而是要基于对走势的阶段划分,在自己操作的时间框架下将目标与现实相结合。这个要求说起来简单,操作起来,交易员必须克服自己的贪嗔痴疑慢,做到物我两忘才可以。确立了目标,一口是一口,才能跟随行情逐步成长壮大。

四是要调整心态。“绝对优势”如果是个分数,那分母一定相对较小。在绝对优势之下,单笔交易取胜很容易,连胜之后要及时调整好心态,戒骄戒躁,切不可因连胜而把自己当作上帝。既然是绝对优势,就要少做,做少,调低目标。我有一个师,目标就是一个营,吃下去再说;我有一个团,我就打一个连,不能贪多。一个师打一个团,一个团打一个营能不能取胜?三打一大概也能赢。但打成惨胜、打成苦战怎么办?打成击溃战,白白忙一场怎么办?这都是需要盘算清楚的后果。只有绝对优势兵力,绝对优势的比例,一小口一小口地吃掉对方,才能一步步站稳脚跟,发展壮大。

南满九个步兵师、四个炮兵团,每次就打一个团,目标就是累计吃掉五到六个团,三三制下胡乱类比,大概是 3% 的单笔收益, 15% 的阶段累计收益。期货交易保证金比例下,做到这个比率,大概只需要单笔把握 0.5% 的价格波动,阶段性累计把握 2.5% 的价格波动即可。半仓交易,这个比率也只要提高到 1% 和 5%。绝对优势原则之下,这个目标并不难。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1902/

交易员读林彪:如何“集中绝对优势兵力”(3)

交易员面对市场始终是以少对多。因此,集中资源,聚焦一处非常重要。如面面俱到,必处处挨打,资金缩水。必须主动放弃一些市场,放弃一些标的,再放弃一些方法,放弃一些手段,集中全部资源专攻一点,只在最有把握的地方,做最有把握的机会。

有优势,但不是绝对优势怎么办?

遇到似是而非的机会,看起来还不错,但又没有通过多个维度的验证,不具备绝对优势,这时候也该怎么办?

——不打。

这种机会介入了,很可能也可以盈利,可以赚钱,但不具备绝对优势的机会,赚钱往往吃不到整口。要么浮盈很大,缩水很多,要么赚钱之前先要扛一个浮亏,挖一个大坑。军事上的表达是,要避免“打成击溃战”,辛辛苦苦打一仗,没吃到整口,让敌人跑了。兵者不祥,好战必亡。

不打也不是不看、不管,而是等待进一步信号。战斗中,进一步的信号往往是等待友军集结配合。交易中,进一步的“信号”就是“信号”,要等待更多信号。例如,盘口信号提示某产品做多,但均线不匹配,那就慢慢等待均线转向;均线提示做多,但走势结构说不通,那就等待第二次说谎。总之,兵无常势,只有“友军”集结完毕,才是动手的时候。

不要担心错过。要相信,波动越大的品种,越容易出现失衡的状态。所谓“基本面”,一天两天内不会变化很大,价格波动幅度越大,失衡的幅度越大,纠偏的力度越大,交易的机会就越多。要有信心,勇敢地抓出市场价格失衡的瞬间,在窗口打开的时候集结优势兵力,重仓介入。

徒弟会买,师父会卖,师爷会等。要学会等待绝对优势兵力集结再动手,学会等待市场失衡的窗口打开,要学会等待“歼灭战”的机会来临。交易做到一定程度,看反亏钱并不常见,常见的亏损都是来自“击溃战”的纠缠损失。没有绝对优势,要学会等。绝对优势的局面,都是等来的。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1900/

交易员读林彪:如何“集中绝对优势兵力”(2)

交易员面对市场始终是以少对多。因此,集中资源,聚焦一处非常重要。如面面俱到,必处处挨打,资金缩水。必须主动放弃一些市场,放弃一些标的,再放弃一些方法,放弃一些手段,集中全部资源专攻一点,只在最有把握的地方,做最有把握的机会。

为什么要坚持“绝对优势”

第一个原因是为了避免击溃战,尽可能吃“整口”饭。

军事领域,一般同等战力的前提下,三到四倍与敌人的军力,即可保证胜利。但胜利与胜利不一样。三到四倍的胜利,经常是击溃的胜利。如果是一个数量级的优势兵力,则可以用一半以上的资源来捉捕突围溃败的敌人。捕捉了敌人就可以用俘虏补充伤亡,让队伍越变越大。

第二个原因是为了对付增援,提前设置冗余。

兵无常势,绝对优势就是绝对冗余,一定要配置过剩的兵力,战后抓俘虏,战时防增援。

第三个原因是为了提升士气。

兵越多,优势越大,优势兵力的士气也越高,军令贯彻彻底,执行更好。以少对多,则对思想政治工作会有更高的要求,对瑕疵和纰漏的容忍度就会比较低。

避免击溃、防范增援和提升士气这三个原因,对交易员也有重要的意义。

交易要避免“击溃战”。交易的本质是获取买卖价差,价差只有坚决的拉开,中间尽可能少回撤,才是歼灭战。方向对了,过程反反复复,最终的价差也不会很大,就是击溃战。要避免击溃战,就要在前面说的“绝对优势”具备的基础上再交易。要清楚地认识到,“击溃”虽是胜果,但并无可取之处。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尽可能避免“击溃”,尽可能做到“歼灭”。

交易要防范对手增援。做多的时候,空头就是对手;做空的时候,多头就是对手。任何时候,交易的胜率都不是 100% 的,总有不确定性在。对手增援的时候,拥有了“绝对优势”,就意味着背后站了更多的共识者。“绝对优势”就是不同交易依据的最大公约数,连接的集合就越多,共识者就越多,就越能避免对手的反扑。所有的 PinBar、所有的影线都是对手反扑的结果,防止对手翻盘,就要把共识者团结得尽可能多,对立面分化得尽可能少。虽然交易员不能改造市场,但可以通过努力,选择多空失衡的一刹那,顺着即将成为多数的一方进场。这也是所谓“顺势交易”的另一种解读。

交易要提升士气。下单时,心态很重要。充满信心下单,下的分量就足,火候就合适,脱离成本区之前也踏实,拿得住。反之,下单时左右犹豫、哆哆嗦嗦,难免自我怀疑否定,拿不住单子,建不满头寸。有了更充分地交易依据,交易员的“士气”自然就更高,最好是意识到“机会难得”,产生了饥饿感,那就更好了。打仗首先要勇敢,交易首先不能怕。在合适的时机,要鼓足合适的勇气。这背后,还是“绝对优势”起作用。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1898/

交易员读林彪:如何“集中绝对优势兵力”(1)

交易员面对市场始终是以少对多。因此,集中资源,聚焦一处非常重要。如面面俱到,必处处挨打,资金缩水。必须主动放弃一些市场,放弃一些标的,再放弃一些方法,放弃一些手段,集中全部资源专攻一点,只在最有把握的地方,做最有把握的机会。

什么叫“绝对优势”?

所谓“优势”,就是“多”。所谓“绝对优势”,要多出一个数量级。军队中的绝对优势,是一个师打一个营,一个军打一个团,几个军打一个师。军队“三三制”下,大概就是一个数量级的差别。

交易中的绝对优势,也要在“三三制”的基础上做到一个数量级的优势(3*3)。

第一个“三”,是心态控制、资金管理、技术分析这三大支柱。三大支柱必须同时满足条件,才进入下一步验证。心态控制是前提,状态不好,身体不适,不做;情绪不稳,生活有事,不做;工作太忙,分心太杂,不做。这是第一步。资金管理要关注仓位和资金成本。仓位不能太重,这个不用多说;仓位也不能太轻,太轻的话浪费机会,浪费太多资源。下手要准,下料要足,这是第二步。技术分析是第三步,机会要经得起技术分析的检验。满足了这三大支柱的验证,就算做到了第一个“三”。

第二个“三”,是个股(合约)、板块、大盘(商品指数)三个层次。三个层次无论是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要形成共振。无论是商品还是股票,总归可以划分为“个体-群组-整体”三个层次。三个层次之间不能出现矛盾,最好是相互验证的共振关系。这里判断强弱矛盾与否,不是单纯看涨跌。太阳为阴,太阴为阳,趋势的变化方向共振就可以了。如果打算做多工商银行,银行盘口起码不能是下跌走势,大盘至少也得是横盘整理。任一层面出现了对立,就要格外小心了。这是第二个“三”

第三个“三”,是本级别、高一级别、低一级别三个时间框架。本级别是观察的主力级别,在更高的级别中要有明确的意义,否则很可能就是逆势交易;不能和更低的级别矛盾对立,否则就是没有交易信号。只有在大级别明确向上,本级别和缓向下时,才要在低一个级别找买点。还是那句话,下跌中只考虑买,上涨中只考虑卖,涨跌不重要,变化趋势最重要。

第四个“三”,是三种以上的逻辑验证。三种逻辑必须相互独立,不能是同源水、同根木。例如,用布林线去验证 MACD 就不行,二者都是基于收盘价计算的指标;用趋势线去验证均线也不行,二者都是在用数学方法分析斜率的变化。108 课有个相互验证的组合:基本面、技术分析、比价关系,这就是相互独立的东西。要找相互独立的逻辑去验证,才算满足了第四个“三”。

第五个“三”,是“三倍以上的备选”。同一个方法,同一个时刻,至少要能选出三个标的,其中要有最优的,有次优的,这个遴选才算有效。交易中除了要防止各类“失控”,还要防止“过度控制”,也就是“过拟合(over fitting)”。过拟合的一大直接表现就是普适性不够,特异性过强。同一个方法,同一个时刻,至少要能找到三个以上的标的,才能消除过拟合的可能性,选出来“最优”才是真的“最优”。

上面的五个“三”都做到了,就算是集中了优势兵力,占据了绝对优势。只要是流动性够好的市场,做到了这五个“三”,胜率一定不会差。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1896/

这也许是交易中最真实的东西

在不可知论者的视野里,未来的一切都是不能预知的。

预测未来没有意义,分析过去是有意义的。技术分析分析过去的价格演变,其有效性建立在三大假设的基础上:

  • 价格行为包容一切
  • 历史会重演
  • 趋势会延续

如果把三大假设当作大前提,按照三段论的模型,若要得出“技术分析有效”这个结论,还需要一个小前提。这个小前提即是:我们看到的历史是真实的。

这里首先要给真实一个定义:不被少数主体控制,反映真实市场情绪

当市场的容量有限时,价格的突破是可以操纵的,成交量的放大是可以对敲的,时间的延长是可以控盘的,空间的大小是可以调整的——大部分的市场要素都有可能不具备百分之百的真实性。

这时,只有一个东西的真实性相对可靠:缩量。放量可以由大户做出来,缩量不行,少数主体想违背市场情绪做出“缩量”的形态,而大多数市场参与者没有保持一致,其结果一定是缩量缩得不明显,或者压根就没有“缩量”。显著的缩量一定是多数市场主体的一致选择。因此,当市场出现“缩量”的形态,形态越明显,背后的市场情绪越一致。

市场在高波动性和低波动性之间往复转换。持续的缩量在价格上也往往是低波动性时期。缩量加低波动性,往往就是在酝酿高波动性周期。(因此,A股市场长期以来才有所谓“横有多长,竖有多高”一说。)不论是趋势交易还是区间交易,当低波动性周期向高波动性周期转换的时候,一般都是入场的好机会——胜率高,盈亏比合算。

EOF

以下是早期关于“成交量”这个主题的链接: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