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反转

eb2105:教科书一般的趋势反转 大商所日志 20210310

eb2105 合约今天走出教科书一般的反转结构。前面的下跌是一个三中枢下跌走势,反转后紧跟一个向上的盘整或上涨趋势。后面的走势还没有走完,还不能确定是哪种情况。

通过划分走势结构可以看出,9823 高点以后,苯乙烯合约走出一个 aAbBcCd 的下跌走势,走势非常典型。其中,中枢 AB 均为比较弱势的中枢,中枢 C 出现后,显示反转的需求强烈。四段连接段中,c 段下跌力度最大,d 段出现背驰。8618 点位出现后,这个点就是当下的第一类买点。

第一类买点出现后,操作的窗口打开。随着反转的开始,会陆续出现介入机会。按照 108 课原文的总结,这里会有三类买入点。实操中,还存在第四个机会。

打开小结构看。

中枢 C 和离开段 d 出现后,无论是 d 段对 c 段的背驰还是中枢 C 中 C1C2C3 三段的强弱关系,都在提示反转的信号。在 d 段下跌的过程中,有足够的时间对比是否出现了背驰。在这种对比之下,一旦出现了表面强烈的下跌尖峰,是可以轻仓“迎风抄底”的。

低点出现后,由于最后一波下跌是典型的空头陷阱,价格迅速反弹,第一类买点完成。

随后,价格经历了二买后形成新的中枢。收盘前,价格拉升。

由于难度太大,第一类买点一般不建议参与。当然,有把握的前提下,这个点位附近的价格往往是最优的。第一类买入点后,价格回拉,完成后再次向下。这就是 108 课中的第二类买入点。在逻辑上,第一类买点出现后,后续的几个上下段落是可以完全分类的。参考第一类买点后走势的强弱,第二类买入点可以根据多个维度提前把握,左侧交易,同时用第一类买点证伪。价格一旦跌破,理论上第二类买点依然成立(存在),但并不是我们需要的最强情况。

第二类买入点介入后,仓位一定要够。后面的交易机会并不多。特别是,越是凌厉的走势,二买之后越是没有机会。第三段走势向上以后,几种情况也是可以完全分类的。以做多来说,最强的走势就是绝尘而去不背驰,中枢什么的后面再说了;最弱的情况就是不创新高,再次回落直接形成第一个中枢。这其中,又是林林总总的完全分类。

这里面有两个关键问题。第一是评估问题,第二是证伪问题。

  • 评估问题,首先是如何判断走势的强弱。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都不可行。这里要根据完全分类的情况,定档位分别处置。
  • 证伪问题,也就是止损问题。走势一旦被证伪,就要立即止损;反过来,没有被证伪,就不宜采取紧止损策略,一是避免摩擦成本,二是影响心态。这里,如何在逻辑上证伪需要想清楚。

对此,应该将一买之后的五段分别赋予合理的定位。

  • 第一段,。看一买后的强弱,看第一段拉升的内部结构。此时,可以在第一波回踩时进场,赌后面力度够强。
  • 第二段,。这个阶段的核心问题是建仓。要在二买出现时,建满仓位。这里可以参考分时图/分型/笔段/测量/点位等多种方法相互验证。
  • 第三段,。此时要调节情绪,只是等待,不要乱动,任何操作都会产生成本,而这一段是要用来与第一段对比强弱的。无论多强,无论多弱,此时都不足以证伪,没有任何操作价值。这里的操作不仅仅是加仓减仓,也包括移动止损价位。第三段的强弱不会改变证伪的逻辑基础,证伪的逻辑不变,止损位不要乱动。
  • 第四段,。第四段的用途是验证前面的逻辑。在理论上,二买之后的几种情况完全分类,都在这一段上可以落实。这一段的起止点会有非常大的验证意义。这里,要灵活依据验证的结果,设置合理的止损位置。每个人的风险偏好不同,对不同的完全分类的处置依据也是不同的。
  • 第五段,。如果预判顺利,这一段应该是一口一口吃浮盈的时候。如果不利的情况出现,这一段也应该是在止损之前回血的时候。无论如何,这是一个吃的阶段。这一段不能慌乱,最不利的情况无非就是浮亏在波动,随着上涨逐渐变小。即使是最弱的情况,随着上涨划线出场就是,也没什么大不了。

当五段的定位明确后,实际具有操作价值的就是二四两段,这是真正见功夫的地方。在完全分类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的风险偏好,随行就市就是了。大多数的亏损、踏空或摩擦成本,都是来自于三五段的乱动。而每段之间的切换,要的就只是一件事:等。屁股要坐得住,利润才能等得来。这五个字是把 108 课中的机械操作法娱乐化了,用了五个字来代替。后面还有中枢形成后的第三类买卖点。那个位置就太高了。我们的目标是二买建好仓位,三买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

做空一样的道理,反过来处理就是。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1982/

大格局和小信号的典型结合——一个旗形反转案例

极端的趋势后,市场的振幅被拉开,反转交易往往有利可图。大行情往往不会V型反转,价格运行的力度有一个从强到弱的过程。Al Brooks的书里有一个“最终旗形反转”的案例,比较典型。记录在这里。

Albrooks 20160628

这里的下跌尖峰非常强烈,棒1为什么不需要“等待二次确认”?这与棒1前面的旗形有关。

第一个证据是旗形。旗形意味着犹豫。这是第一个弱势信号。

第二个证据是棒1的实体,棒1拥有一个阳线实体。当然,小小的实体并不足以单独说明什么。

第三个证据是棒1的上下影线。棒1没有上影线,下影线很长。结合多头实体,这是个有意义的反转线。反转线中,最高价收盘意味着次日开盘后拥有继续上行的动能,有助于入场后迅速脱离成本。

入场后,第一目标点位上看到9:00左右的前低是可以的。目测潜在的回报比在2以上。考虑到这次运动的确定性要高于50%,交易者方程是有利的。

按照书中Al Brooks主张,对于此类交易,要波段化处理,至少看“10棒,两条腿”。就这个图来说,开仓后第12棒出现趋势棒阳线。趋势棒收盘以后,交易者应该注意到这样几个事实:

  • 以跳空开盘为一推计算,反转棒发生在开盘后的三推以后- 之前设定的目标位到了
  • 突破了当日开盘后的下降趋势线(未画出),有回踩测试的需要
  • 价格长期运行在EMA均线之下,首次站到均线上面,存在下拉的力量

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开仓后第12棒的趋势棒收盘后,可暂时获利了结。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最终旗形后反转的例子。总结一下一般的经验:

  • 一般而言,反转至少需要二次确认。这个案例中的“二次”,是指“最终旗形”+“单棒反转”。反转交易,孤证不立,要有验证。
  • 反转不能建立于想象,要有大的格局予以支持。这个案例比较典型,具体的技术分析是建立在“三推”、“趋势线突破”等较大的依据为支撑的。
  • 小信号很重要。根据Al Brooks的观点,一个典型的反转棒放到合适的位置,可以带来70%以上的胜率。精确入场,必须有典型信号的支持。

需要反复强调的一点是:通过“个例”论证“经验”,永远是在“以偏概全”。但除了这个路径,似乎并没有更好地写作方法。就算是约翰·墨菲的《期货市场技术分析》,也要运用个例。这是任何一个写作者都逃不开的窠臼。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1647/

不要在较小时间框架上寻找反转

209a3856 jpg slt2

时间会改变风险,风险的本质由时间的范围来塑造:未来就是赌场。 ——《与天为敌:风险探索传奇》

这几天观察工业品的价格变化。一轮暴涨之后一轮急跌,这几天出现了止跌的迹象。

螺纹钢的价格变动最具有迷惑性。昨天的大阴线揭开了谜底。

DraggedImage

铁矿石就清晰多了,还是弱。

DraggedImage 1

橡胶前期持续多年的下跌力量更强,没什么像样的反弹。但七八个交易日前的日线反转组合像模像样,单看k线,也有些诱人。

DraggedImage 2

盘面显示,很多人在参与这几天工业品的反转。后续如何运动我们不知道,但昨天的一根大阴线显示,价格向下运动的力量依然很强。

正巧,今天读 Al Brooks,看到了一个类似的形态。

DraggedImage 3

这副图表的标题是——“不要在较小时间框架图表上寻找反转”。

为什么“不要在较小时间框架图表上寻找反转”?

交易要做到“量、价、时、空”四个要素的统一。除了常见的价格和成交量,还要有时间和空间的配合。从时间上看,这一轮的下跌持续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所谓的“反转”、“反弹”,也就是几个交易日。几天对比几周,时间上不足以形成反转。从空间上看,这一轮的下跌幅度是这几天振幅的多倍,空间上完全不成比例。即使仅仅看价格,下跌的日线形态很强,力道十足。这几天的“反转”也要,“见底”也好,都是难以与之对抗的。因此,无论从什么角度看看,“反转”都没有凑齐成立的理由。

技术上,反转有很多必要的条件。在展开具体的技术分析前,稳定的时间框架是一个基本前提。 Al Brooks 在书里反复强调,不能弄混不同的时间框架。交易员不能因为先验的立场就用更小的时间框架去寻找入场的理由。弄混了时间框架,找到的理由大多是本不存在的。附会出来的入场“依据”,其本质都是“打哪指哪”、“自说自话”,不具备现实价值。

“时间能治愈一切。”在交易中,唯有时间能够消化、反转暴涨暴跌。一切反转,都需要反复的震荡、筑底、尝试、证伪。脱离了稳定、统一的时间框架,技术分析的可靠性无从谈起。毕竟,未来就是赌场 ——时间会改变风险,风险的本质由时间的范围来塑造。

Al Brooks 有一个经典的公式“大幅上涨+大幅下跌=大的混乱=交易区间”。区间的宿命是被突破。问题是,我们能不能等到下一个趋势来临之前,少流血,甚至不流血。——这是每一个趋势交易者的毕生功课。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