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交易

该在什么时候入场?

745392 121514082 2

2015年的阅读中,印象最深的是鹿希武的《趋势交易法(第二版)》。书中的思路很干脆,值得借鉴。

如果以“趋势”和“非趋势”定义价格的运行,则市场要么处于趋势中,要么处于非趋势中。非趋势的状态我们姑且可以称之为“震荡”。趋势有两种,向上的和向下的。因此,市场的运行一定在上升趋势、下降趋势和震荡三这种状态中居其一。

市场要么上升,要么下降,要么在震荡。无论哪一种状态,要么在延续,要么将结束。

  • 如果是上升或者下降趋势在延续,可以入场;将结束,无论是反转还是转为震荡,都不要入场。由此,趋势的延续是第一类入场机会

  • 如果震荡在延续,趋势交易者则不应入场。在逻辑上,震荡市一定会被上升或下降的趋势终结,选择一个明确的方向。而选择方向一定会以突破的形式开始,如果突破顺利,价格一路远走,新的趋势形成;如果突破失败了,震荡则没有结束,假突破以后继续震荡。由此,新的趋势形成是第二类入场机会

因此,趋势交易者得到了两类入场机会:“趋势延续”和“趋势形成”。

  • 趋势延续时,比较好的入场点自然是突破和回调;
  • 趋势形成初,自然就是突破后的成功回调(不破位)。

这正是斯坦利·克罗的三个买点:趋势突破趋势回调sideway行情的突破。这也是一个趋势交易者最应该把握住的三个入场点。这其中,以回报比分析,趋势初期的回调一般来说是最经济的。

大道至简,趋势交易的路子林林总总就是那些。百川归大海,无论是鹿希武还是斯坦利克罗,无论是缠论还是数浪,趋势交易者用起来应该都是一个原则:非趋势,不入场。区间震荡算准了空间可以小赌怡情,跟好趋势才是主航道。至于如何识别突破、回调,拿着头寸还是出场,则需要结合量价形态具体分析,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1605/

黑色暴涨,“看空不做空”?

2016 03 0811 07 04

黑色系商品暴涨,“看空不做空”又频频出现。交易不应该这么复杂。“看空”是观点,“不做空”是做法,观点和做法不一致,事情就复杂了。交易要简单。理想化的交易应该只有“做”与“不做”——极少的时候做,大多数时候不做。

交易的目的是赚钱,不是做天气预报,不是描述后市的走向。成功的交易员不需要有自己的观点,不需要“看空”还是“看多”。交易员在场内只做一件事情:识别供需的强弱。强弱以价格和成交量的形式呈现,强弱背后是供需。市场的趋势也好,盘整也好,支撑也好,阻力也好,突破也好,回撤也好,背后的本质都是供需关系。一个金融交易员,根本的工作是要理解市场中供需力量的变化,进而通过克服贪婪和恐惧,通过建仓、持仓、平仓、空仓去贴合供需变化。

以这波黑色的暴涨为例。在线有在线的原因,空仓有空仓的理由。判断交易员的操作正确与否,唯一的标准就是交易员是否执行了交易系统。短线交易者可能看到一两个日线形态就开仓,中线交易可能还要等待周线级别信号才入场,长线交易可能还需要等待多几个周线级别的高低点确认趋势究竟是反转还是延续。不同的交易“门派”按照不同的“剑法”操练,是否执行了自家的招式才是关键。市场的钱是赚不完的,三千弱水只取一瓢饮,交易要简单,不要太复杂。

交易员要有追求,但永远不要希望自己能预判到每一次上涨下跌——那是上帝的事情。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交易员要做的是尽可能克服贪婪,克服恐惧,放过不属于自己的盈利,抓紧属于自己的盈利,赚该赚的钱,不赚不属于自己的钱。落实到微观,只有一个永恒的追求:减少回撤,避免亏损。仅此而已。盈利?那是上帝的礼物,是对约束的奖励,是对克己的回报,交易员不能提要求。

做法就是观点,观点就是做法,交易员要知行合一。看空就要开仓做空,入场做空就是在看空。不做就是不确定,不确定就不做——交易员要实事求是。“看空不做空”这样的状态,值得每一个交易员反思。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1602/

趋势的实质

5fe212690

趋势由一系列的高点和低点组成。高点和低点不断抬升,是上升趋势;不断下降,是下降趋势。这种运动的背后是由顺势和逆势两种力量共同推动的。趋势的延续意味着顺势交易者的力量更大,而趋势中的回调往往是逆势交易者推动的。回调背后的博弈逻辑是:随着趋势延续,顺势交易者的新入场单逐渐减少,而逆势交易者开始进场。这时,逆势交易者和顺势交易的获利平仓盘的力量之和逐渐增大,大过了顺势交易者新入场的力量,回调开始,买卖关系逐渐回归平衡。当买盘卖盘达到供需平衡点时,顺势交易者的加仓资金入场,逆势交易者获利出场,买卖盘重新失衡,趋势延续。

因此,顺势交易者和逆势交易者的力量对比构成了趋势的具体形态。以上升趋势为例,从高低点的角度看,最强的上升趋势形态是新低不破前高。这种情况反映的是逆势交易者无法将价格推回到它们上一次的入场点(前高),更不必说打破上一个供需平衡点(前低)了。稍弱的趋势是回调达到了上一次的高点。如果回调踩进了上次高低点间,则是一个普通的趋势。更弱的情况是,回调一直延续,打破了上一个供需平衡点(低点/高点),此时趋势定义被破坏,趋势结束。这种情形下,上升趋势转为开口震荡,交易者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等待价格收敛,等待市场重新选择方向,要么尝试进行区间震荡交易。是否参与震荡,要取决于胜率、盈亏比了。

建立这样一种评价体系的意义,是建立一套衡量趋势力量强弱的方法。上面的逻辑形成以后,将趋势中的盈亏平衡点(上升趋势的低点、下降趋势的高点)用趋势线连接起来,可以清晰的判断趋势的生命力。最典型的情况是趋势线串联了全部的平衡点,则趋势一直处于健康发展中。如果趋势线的斜率不断提高,意味着盈亏平衡点在加速变动,趋势正在加速、走强。如果趋势线的斜率在下降,则意味着回调的力量在渐次增强,趋势力量正在转弱——这种情况下,图形的表现就是:趋势线被打破。在更严格的意义上,也可以说趋势结束了。

这其中,最健康的趋势是既不加速,也不减速的理想情况。如果是加速中的趋势,最后一段的利润往往最为丰厚;如果是减速的趋势,趋势线被打破,则可以寻找反转的入场机会了,再进行顺势交易,风险回报比会降低很多。

操作上的思路也很简单:在趋势健康发展中和加速前坚决入场,加速后和减速后不入场。用这个标准过滤进场机会,可以显著提高胜率和回报比。

有必要阐释一下基本的前提:
- 供需力量的变化推动市场的运动,价格是供需关系最有效的反映。
- 图表是对价格运动的记录,技术分析的对象是图表,更是价格——本质上是供需关系。

认同这两点,前面的文字才好理解。同样地,认同这两点,前面的文字才有意义。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1595/

错过了买卖点,还要不要入场?

A9768122b5

市场中重大突破常常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果没有预埋条件单,很可能会错过买卖点。A股市场尽管没有条件单,但如果没有在当天收盘前的几分钟进场,等到第二天跳空开盘,买点常常会错过。

这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林林总总的原因可以大致划分两类:主观原因(包括疏忽、忘记、遗漏)和客观原因(系统、软件、服务器、网络)。

无论原因是什么,买卖点错过了,就是错过了,不应该追单进场的。

以下谈四点想法,前两点是“为什么”,后两点是“(不)怎么办”。文字不长,不再区分。这段文字如果配图可能会更好理解。这里试着仅用文字把问题说清。

首先,错过买卖点以后追单进场,会拉低交易系统的绩效。

从整体看,任何一个交易系统的绩效主要取决于开仓频率、胜率和盈亏比。单笔交易的买卖点不对,会直接拉低这一笔交易的盈亏比。追进去的单子,盈亏比往往已经不好了。举个例子:

一笔交易,以预埋的入场点入场,10个点位止损,假设最终获利30点,盈亏比为3。如果错过了入场机会,超出了10个点位以后追单入场,则止损空间变为了20个点,同样的出场点出场,盈利空间变为20个点。这时候,这笔交易的盈亏比下降到了1。考虑到潜在胜率,交易价值骤降。

不仅如此,这时开仓的规模也面临两难:要么保持原有建仓规模不变,由于止损空间放大,则实际的风险暴露变大;要么保持风险暴露金额不变,缩减建仓规模——两个选择,要么放大了风险敞口,要么在降低盈亏比的同时进一步缩小了潜在盈利。

评估或衡量交易系统的绩效,要用回测中的整体盈亏比、胜率和交易频率。历史回测不考虑操作风险。如果实践中出现了类似上述情形的话,则是人为对回测绩效进行硬性的折扣。这是得不偿失的。

反之,如果错过买卖点后不再追单入场,对交易系统的损害则没有这么大。任何一笔交易,平仓出场之前的实际回报是未知的,预期回报只能用历史回测的平均水平衡量。

我们不会知道任何一笔没有实际开仓的交易究竟是不是赚钱。以上述例子的情形分析,错过了买卖点,不会拉低交易系统的盈亏比和胜率,损害的仅仅是交易频率。对于一个趋势交易者而言,手里如果运用着3-5个交易系统,每个交易系统每年开仓10次左右,同时跟踪5个市场,在5年的交易周期内大致开仓1000次左右,错过某一笔交易,仅仅是让1公里的“长长的坡”变成999米,对最终滚出来的雪球影响会小很多。

其次,从交易者的操作心态上分析,追单进场往往会导致进退失据。

正常交易,正常入场,则止损点是唯一的——要么根据均线,要么根据形态,要么是固定的回落比例。而追单进场后,实际入场点和原有的“唯一止损点”之间,多了一个“理论入场点”。这个中间点位的存在,会让交易者的操作进退失据。

如果入场后价格向不利方向变动,价格运行到“理论入场点”时,交易产生一定的浮亏,这时,交易者会想,“早知如此,就不追进去了”。之后,如果价格没能迅速脱离成本区(即迅速摆脱“实际入场点”),对比正确的入场点(会产生一定浮盈,至少可以减少大量浮亏),账面的浮亏又往往是没有必要的。

这时,这笔交易已经脱离了交易系统的保护。由于没有回测数据的支持,交易者的心态和手法多半将迅速退化,进退失据。

第三,错过买卖点以后,价格如果重回挂单点,也不该进场。

同一个价格点位,预埋单子挂单进场和价格突破后回踩进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一个小孩子长身体的时候身高突破一米七,和一个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等原因,身高回落到一米七,这完全是两个概念。乔治·索罗斯引申卡尔·波普尔的“证伪”理论,认为“被市场判断为错的”是交易中最可靠的判断标准。在突破交易中,一个单子挂好,预埋的点位一定是一个有意义的关键价格。在价格触发预埋单的时候,后市的发展没有人知道,价格有很大的概率会沿着突破的方向继续运行,直到产生新的价格推动因素。而价格完成突破后出现小级别的反转,导致价格重新回到挂单点,则挂单点的突破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证伪,原点位已经不再具备挂单时的初始意义。此时,不宜继续进场。

从技术的角度也很好理解,一个突破后的回踩,在小级别意义上往往是一个震荡区间的拓展。在挂单点的前方,回落会产生一个新的支撑阻力位。这种变化后,无论是趋势交易者还是震荡交易者,所面临的市场环境都已经变化了。突破点的前方不再是一马平川,此时入场,遇到假突破的概率会上升,潜在的胜率会下降。

第四,大趋势要跟,但单笔买卖点不要追。

遇到大趋势,不应因为一城一地的得失就放弃。但即使是大趋势中,也不应在错过了具体买卖点后追单进场。

趋势和震荡构成了全部的市场行情。趋势结束之前,没有人知道趋势会延续多久。

如果趋势即将结束,追进是没有价值的。“趋势的最后一段行情往往最肥美。”但这时候的追单胜率最低,回报最小,风险也最大,与其错过入场点之后贸然进场,不如再等等看,看看趋势是否会延续。

如果趋势还会延续,追进是没有必要的。大趋势不是一天走完的。无论是什么级别的交易,趋势形成后往往可以运行30-50根K线以上。真正地大型趋势甚至可能达到几百根K线。一个买卖点出现,错过了固然可惜,但也完全没有必要为了上车就去扒飞车。火车走走停停,总有到站减速的时候。错过了克罗1号买点,一定还会有3号买点。在真正的大趋势中,比尽早入场更重要的是头寸管理。当然,这不是今天的讨论内容。

因此,无论趋势是否延续,追进要么是没有价值的,要么是没有必要的。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1593/

为什么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063330af83

Al Brooks做过这样一个比喻:

James Galway给马友友提供了一支漂亮的长笛,让马友友别拉大提琴了,换笛子学一学。Galway的理由是,他自己吹笛子赚了很多很多钱,你猜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会不会接受Galway的建议呢?当然不会。马友友的选择必然是继续拉好自己的大提琴。用这把大提琴,他将给自己赚来比学长笛更多的钱。

Al Brooks当然不是在说音乐。他在说交易。一种交易模型、交易系统就像一种乐器,掌握了它,交易者就算是有了一件安身立命的家伙。交易系统最重要的属性是契合性格,这就像乐器一样,打惯了架子鼓的鼓手,短期内恐怕很难驾驭竖琴。一个交易系统紧紧的契合一个人,不同的交易者之间是不可以混合使用的。

这是一个非常精彩的类比。在这个类比之下,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 比如,在交易中,该不该接受别人的交易提示?

    不该。总是有很多大师,或者开群,或者写博客,一呼百应。作为交易者,该不该接受别人的提示呢?一个大提琴演奏家,要不要看着网上的长笛教学视频,然后跟着练习吗?当然不,精力是有限的,同样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的大提琴上才能赚来越来越多的钱。跟着大师学长笛,浪费时间浪费钱,边际效用肯定不及自己的主业。

  • 比如,要不要回答别人关于交易的问题?

    不要。圣杯是不存在的。任何交易模型和系统都有亏损的时候。单笔的亏损要靠系统弥补。就单体而言,任何一笔交易都有亏损的可能——对于趋势交易者,亏损的可能往往大于二分之一。单一的交易建议单拎出来,失败的可能性很大,而接受建议的人,就好象对着教学视频学习长笛的学生,很难应对单笔交易行为的亏损。即使是老练的交易员,由于系统和模型不同,也很难通过严密的交易系统化解单笔亏损的风险。这时候,给别人交易建议无异于教大提琴家吹长笛,建议从给出的那一刻起,就是错的。

  • 新手呢?既不会提琴,也不会长笛,一点一点带着做不行吗?

    也不行。任何技能的习得,靠得都是练,而不是学。想想你学习游泳的时候,学习自行车、开车的时候,学习做饭的时候,哪一个实实在在的技能是学来的?都不是,都是练出来的。交流交易的心得、理念没问题,交流探讨交易背后的世界观、认识论也很好,唯独具体的交易行为——包括开仓、平仓、资金管理——是教不出来,是学不到的。书山有路勤为径,交易之路要靠脚底板一步一步走出来。否则,照猫画虎跟单,只能如用硬塑料的模具套写毛笔字一样,浪费时间,害了自己。

正是因此,Al Brooks才说:

Usually in trading, those who know don’t talk, and those who talk don’t know.
(交易中,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1587/

想交易,先要放弃“可知论”

image

风会熄灭蜡烛,却能使火越烧越旺。……你要利用它们,而不是躲避它们。你要成为火,渴望得到风的吹拂。——Nassim Nicholas Taleb

什么叫做认识论?就是你对于认识世界这个过程的观点和看法。交易者想要赚钱,必须更新一下认识论。

在大陆地区,传统的马哲体系一直在强调“可知论”,即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记得早先的情景喜剧《闲人马大姐》中,吕小品还曾经有过一段独白:“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能被写进情景喜剧的台词引起共鸣,足见“可知论”早已是全社会的共同语境。

反映在交易中的“可知论”,即是每天的上涨下跌都要有一个“原因”,都要进行“综合分析”。须知,市场是包罗万象的,我们应该看到,无论你找到多少可能影响市场的因素,都只能说明一件事——你忽略因素的更多。你考虑的因素越多,就越容易事后解释行情。可同时你考虑的因素越多,你在事先出现的矛盾也就越多,甚至你考虑到错误因素的可能性也将越大。

交易者所喜欢的“综合分析”。不过是因为本能排斥不确定性,而迎合本能来制造事后合理的幻觉。在计算机软件领域有一个说法,软件可能存在的缺陷数量等于已经发现的缺陷数量的n倍。我们无法用排除软件缺陷的方法,来降低软件中可能隐含 的缺陷数量。相反,找到越多的缺陷,就越说明软件中会有更多的缺陷你没有找到。“你在厨房里发现了一只苍蝇,只能证明这里有不止一只苍蝇”,“你看到的冰山,永远只是小小的一角”,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作为交易者,应该明白这个世界是不可知的,世界的本质是不确定性。风会熄灭蜡烛,却能使火越烧越旺。要利用它们,而不是躲避它们。交易员要成为火,渴望得到风的吹拂。勇敢地拥抱不确定性,借助不停流动的“风”来成长。

“可知论”是有害的,它只会让你在交易中陷入基本面分析的海市蜃楼。让你赚钱的是正向期望的交易行为,不是无穷无尽不知对错的基本面分析。这种“综合分析”的内在冲动不消灭,这种“可知论”不更新,交易就无法赚钱。

在《为什么基本面分析靠不住?》中讲过一个段子,照录在这里。这可能是最好的概括了:

天上掉石头,基本面研究员会入定,分析石头大小,质量高低,下落速度等等,各种声音各种结论;交易员会立马就跑,下石头啊,还想你妹啊,跑啊……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1536/

价格形态的意义

image

趋势交易者一般都讲究把握大趋势,要以“大势”为第一要义。在趋势交易的大语境下,价格形态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价格形态是安检机,过滤不合适的交易冲动。

任何一个大趋势都会存在无数个入场点。不负责任地说,在真正的趋势中,方向对了,大概任何一个点都不是错的。但入场点之间也存在良莠差异。这其间的辨别标准就是风险回报比。风险回报比不是越大越好。特别大的比值往往意味着分母失效,实盘中容易被打穿止损。好的入场点应该具备一个合适的止损空间和一个恰当的入场位置。一个合适的价格形态往往就可以提供这样一组信息。在这里,价格形态就像安检机器一样,把不适合的入场冲动拒之门外。能够通过过滤的,自然也就是“合规”的入场交易了。

价格形态是发令枪,约束挂单之后的入场。

一个良好的价格形态,必然会在其间提示准确的入场点位。在资金量并不大的时候,一个精准的入场一般是可以实现的。那么,当特定的价格形态形成的时候,入场的发令枪就举起来了;而当特定的价格形态被突破的时候,扳机自然就扣动了,入场便是。按照价格形态的指引,入场有了刚性的约束,对于执行系统形成了良好的保护。

价格形态是价目表,提示一笔交易的止损价格。

一个合格的交易系统必然包含准确地止损原则。价格形态就是建立止损原则最好的依托。一个特定的价格形态,其中必然指明了止损的空间。止损是交易的价格,明确了止损,也就明确了一笔交易最大的代价。从这个意义讲,价格形态就是交易的价目表。

价格形态是包装盒,揭示低级别的共振。

前面都是废话,明白的人不用读,不明白的读了也不懂。价格形态的真相在于此。所谓价格形态,其本质就是低一个或两个级别的趋势。在趋势中根据价格形态入场,本质上就是把握不同周期的共振。如果再结合上趋势分析和更高一级别的共振,那就是趋势分析+三重共振,命中率自然变得更高。——这才是价格形态的最大的价值。如果你能读到这里,相信你会懂的。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1533/

蓝色投机客:把交易当成你的事业来经营 Trading As Your Business

把交易当成你的事业来经营

这个提纲来自于台湾的专业交易员“蓝色投机客”。这是他的演示文稿文字版。一切版权归属原作者。这里整理仅是为了学习研究用途。

交易生活的几种类型

  • Trading for Money (为了赢钱而交易)
    • 刚开始接触交易
    • 缺乏经验、技术、资金
    • 但大部分人在这个阶段都还是输钱
  • Trading as an Interest (为了兴趣而交易)
    • 开始研究各种技术,阅读大量书籍
    • 亏损开始缩小,甚至开始盈利
  • Trading as a Job (交易是领薪水的工作)
    • 领薪水,专门做交易,操作别人的资金
    • 帮人代操,自营部门
  • Trading for Living (为了生活而交易)
    • 操作自有资金,专职交易。靠交易赚取生活费用
    • 生活自由,但前提是需有稳定获利
  • Trading as a Business (把交易当事业来经营)
    • 当成一生的事业来经营
    • 建立流程,标准化,系统化,制度化

为何交易是一个事业

  • 开便利商店,开餐厅,开公司,作交易都是一门事业(Business)
  • 这些事业的共同之处
    • 投资资本
    • 赚取利润
    • 承担风险
    • 这些事业都有人成功,有人失败
    • 只是做交易的人,失败的人比较多
    • 而且多很多

为何交易是一个好的事业

  • 自由
  • 没有老板,没有客户,没有官僚文化,没有派系斗争
  • 只有你和市场
  • 进入门槛低
  • 可以兼职,也可以正职
  • 事业规模可以具有弹性
  • 没有地理上的限制
  • 随时随地可休假
  • 竞争者越多越好,创造更好的流动性
  • 可先做零风险测试
  • 有许多成功范例可学习,有更多失败案例可供参考

为何很多人做交易失败

  • 错误的观念
    • 不会停损 -> 必然导致断头
    • 想要一夜致富 -> 必然导致破产
  • 误以为交易很简单
  • 因而没有花时间、精力去学习
  • 设定错误的目标
  • 缺乏初始资金
  • 没有交易的Know How和技术
  • 缺乏经验
  • 没有计划

交易的良好观念

  • 找到具有正期望值的交易策略,并严格遵守
  • 交易策略越简单越好,越稳健
  • 多市场/多策略可以协助降低风险
  • 了解概率和统计,对于交易的重要性
  • 亏损不是在出场的那一秒钟才发生的
  • 停损只是让亏损不要继续扩大
  • 接受你的亏损,这是获利的成本。没有稳赚不赔的生意/交易
  • 不要看现在的价位是高or低,应该思考的是:进场后涨的几率高 or 跌的几率高
  • 了解资金管理/部位规模控制,是比进出场系统还要重要的
  • 心理建设又比资金管理来的重要
  • 不把钱当钱看,交易到最后是很无趣/无聊的

交易事业应该要有的角色

  • Funder/Investor (金主)
  • Planner (研究,分析,开发交易策略,设计流程)
  • Risk Management (风险控制)
  • Trader (交易者,最不重要的角色)
  • Book Keeper (簿记,会计)
  • Management (管理)
  • Quality Assurance (品管)
    • 文件化,问题解决,持续改善

建立交易事业的六个步骤

  • 1.设定目标
    • 合理的年获利目标
    • 可承受亏损金额比率 MDD%
    • 最大获利 or 最低风险 or 有效风险下的最大获利?
  • 2.评量现有资源
    • 初始交易资金
    • 了解本身是什么样的交易者 (www.tharptradingtest.com)
    • 本身具有的交易技能(交易策略)
    • 是否具有强健的心理状态
  • 3.确认
    • 可行的交易计划
    • 交易策略的稳健性
    • 资金管理/部位规模控制模型
  • 4.建立流程/营运计划
    • 财务预估
    • 策略开发规格文件
    • 策略检验核查流程
    • 策略绩效追踪流程
  • 5.执行
  • 6.检讨 & 持续改善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1515/

交易越来越无聊,你就进步了

交易越来越无聊,你就进步了

“当你把交易做的越来越无聊,你就在进步。”

交易者每天的进步是自己可以体察到的,这一点完全不用担心。只要用心了,进步就像生长的牙齿,是实实在在的。

可为什么感觉无聊了,就意味着进步呢?

无聊,意味着交易已经由系统接管

凡是机械的,才是无聊的。想想10086的话务员、地铁售票处的售票员、商场的收银员,这些岗位统统都是无聊的,因为其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完全嵌入一个巨大的系统,个人的能动性无从发挥。巨大的系统和螺丝钉一般的岗位是对人性的摧残,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岗位的出错几率很低。一个收银员、一个话务员出的错误很少会多过、大过出租汽车司机。他们所处的强大系统保护了他们,严格按照系统要求合规工作,就不会出错。

交易也是一样。每一笔头寸开出,资金便承担着市场波动的风险。无论是开仓平仓还是空仓等待,交易者也需要一个强大的系统和流程保护交易行为。因此,个人交易者需要建立一个规章制度,然后遵守它,执行它,这个制度就是交易系统。

感到无聊,说明你在做一个你自己系统中的话务员、售票员、收银员,你的系统正在保护你的资金。

无聊,意味着交易中已经没有了“手痒”

无论是日内交易、日线交易还是更长周期的交易,真正的交易机会总是稀缺的。漫长的等待期内,交易者很容易倾向于通过“做点什么”来寻找一种自我认同感和存在感。这是人之为人内在的倾向。

这种倾向是有害的。“手痒”的交易通常不符合成熟的交易系统,往往也不具备实际的获利能力。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加以克服。

当交易者真正克服了“手痒”,硬币的另一面就是“无聊”。

感到无聊,说明你已经战胜了阻碍大部分交易者走向成功的一大障碍:手痒。

无聊,意味着你与市场保持了合适的距离

总有一些段子,大概意思是某某某买了个什么标的,然后忘了,多久多久之后一看,赚翻了。这是捡钱的故事,不是成功的经验,不具备指导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忘了”以后是不会无聊的。小孩子寒暑假忘了期末考试,白领们周末忘了办公室的电话铃声,令我们困扰的东西一旦“忘了”,困扰也就无从谈起了。而交易者感到“无聊”,说明时刻还在关注市场——人虽不在市场,市场却在人心。把手悬在火苗上,远远地,不烫,却依然很热,就是这个距离。

冷爱比热爱更重要。如同Charles Ellis在《Winning the Loser’s Game》一书中说:“从短期来看,股市很迷人,也很会骗人。从长期来看,市场很可靠,也很容易预测,到了令人觉得无聊的地步。”

只有保持了这个“无聊”的距离,才能既不会因为过分远离市场,“忘了”关注的事情,也不会因为距离过近,被情绪化交易,被“手痒”反噬。

感到无聊,说明你和市场之间的距离刚刚好。

本文题记出自:《一些日内交易心得体会》,一并推荐。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1523/

为什么基本面分析靠不住?

为什么基本面分析靠不住?

小纸条上的四句话

《与天为敌》这本书里讲了个故事。作者去参加一个研讨会,会议上有人递过来一张纸条,上面有四句绕口令一样的话:

你所拥有的信息不是你想要的信息。

你想要的信息不是你所需要的信息。

你所需要的信息不是你可以得到的信息。

你可以得到的信息花的成本又比你所愿支付的更大。

这不就是我们的基本面分析吗?

  • 我们拥有Wind,拥有Bloomberg,掌握了海量的信息——但这里面有多少是我们想要的?

  • 我们无时无刻不是在检索信息,可我们正在检索的信息由有多少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呢?

  • 信息满足需求,意味着产生价值。价值哪里那么容易产生?需要的信息真的可以得到吗?

  • 既是可以得到的,又是想要得到的,还是需要得到的信息,成本呢?免费的——花费的时间呢?

我们的信息可靠吗?

苏格拉底曾说过,看似真的东西未必是真的。是的,眼见不一定为实。我们看到的重大新闻,“往往是精明资金准备出场的信号”(Van Tharp语)。当你坐在客厅看到晚间新闻时,这些新闻早已过时。市场已经在第一时间消化了这些新闻,基本面交易者们却还蒙在鼓里。

你看到的每一帧画面、每一组数字都是真的,只是信息送达之际,真实的世界已早早远去。走马观碑,刻舟求剑,新闻再快,也是二手三手,基本面分析的素材,永远是别人处理过的菜肴——肯定有营养,但决非最天然。

这些新闻、消息,往往是“真实”的——因为它们来自于真实的世界。它们又是最“不真实”的——因为它们必然是过时、被处理过的。

世界是复杂的,原因最不重要了

世界是复杂的。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因”的概念是最模糊的,也是最不重要的——它几乎不可能确认,也无法准确界定。

我们从不敢确定;我们总是有着某种程度的无知。我们所拥有的大部分信息既不正确也不完全。

这对于大部分中国人自小接受的马哲体系认识论是一种否定。事实上,人的认识永远有立场、手段、价值上的局限性。承认了这一点,就等于承认了我们的世界是不可知的。面对一个不可知的世界,“知其然”远远比“知其所以然”重要得多。

重复一下,为什么基本面分析靠不住?因为——面对一个不可知的世界,“知其然”远远比“知其所以然”重要得多。

两个段子

最后,再讲两个段子:

- 天上掉石头

天上掉石头,基本面研究员会入定,分析石头大小,质量高低,下落速度等等,各种声音各种结论;交易员会立马就跑,下石头啊,还想你妹啊,跑啊……

- 怎么测都行

芝加哥的社会科学大楼上刻着Lord Kelvin的一句话——“当你无法测量的时候……你的知识就会过于贫乏、无法令人满意”Frank Hyneman Knight有一天看到了这句话,嘲讽地解释了一下:

“噢,好吧,当你无法测量时,你随便怎么测都行。”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