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Trading

资金管理是交易的核心

大盘最近这波下跌中,很多人被强平,很多亏损伤到了本金。这些亏损往往不是进场的信号不对,也不是交易的标的没有选好,更多的是资金管理没有做好。亏损多来自加仓——或是不适当地扩大了总资本,或是不适当地单笔加仓。如果资金管理没有问题,牛市前期巨大涨幅带来的利润应该是可以抵补后期的亏损的。

资金管理是交易的核心。资金管理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开仓、平仓信号的甄选。

成功的交易是这样一个流程:

入场信号出现——调配资金入场——出场兑现收益。

这三个阶段对应三件事:

  • 心态控制(如何对待入场信号)
  • 资金管理(如何控制头寸规模)
  • 交易技术(如何把握出场时机)

其中,心态控制是一切的前提,资金管理又是交易技术的前提。资金管理做不好,交易不可能盈利。(心态控制是盈利的唯一根源,但这个命题不是本文探讨范围。)

在低杠杆的A股市场,如果能做到以下这简单的四点,可以通过资金管理规避大部分黑天鹅事件。

关键1:账户扩容要有控制

第一个问题就是:投入多少资金参与交易。这个数字一旦确定,就不能轻易的突变。这次的暴跌中,很多人前期都是盈利的,随着自信心的膨胀,短期内对账户进行了大规模扩容,后期一旦亏损,损失会加速吃掉前期利润。例如,前期投入了1万元,盈利了1万元,这时收益比率100%。此时扩容一倍本金,将2万元规模扩充到4万元后,遭遇了一次暴跌,前期100%的利润只能承担25%的暴跌,便会伤及本金。反之,如果不扩容账户,前期利润可以承受50%的损失。

事实上,如果不是在短期内主动地扩容账户,很多人截至出场的那一刻,根本不会亏损。

按理说,在胜率较高的股票市场,单纯性的扩容在技术上并不会直接带来损失。问题的根子在心态。短期内大规模扩容账户,本身就反映了一种近乎于失控操作心态。交易的本质是控制。失控的心态一旦产生,风险意识自然退居二线。这种心态放到不同程度的超买市场,几乎注定亏损。

正确的做法是设置一个适合自己的账户扩容规则。新钱到场,以固定的比例“增持”自己的基金。例如,1万元的本金,想再放1万元进场,那就恪守每周固定入金相当于原有5%的新钱,直到1万元完成“充值”。这期间,交易照常进行。随着净值的变化,账户波动风险自然被抵消。

关键2:同向加仓相互独立

不同交易员对于是否应“加仓”是有争议的。我的主张是,不存在“加仓”,“加仓”应该是逻辑独立的单笔交易。

不能以旧的理由开新的头寸。原有的头寸只能反映先前的开仓理由是充分的,被持有的老仓影响当下的判断,本身是一种刻舟求剑的做法。

“加仓”应该是一笔全新的开仓。当趋势延续很久时,必然会有第二个、第三个入场点。在这些入场信号出现时,同样不应因为存量持仓就畏葸不前,而应该坚决地执行交易系统。但这不是加仓,其入场、止损、止盈全部都是独立的。除了交易标的和多空方向和老仓一致,所有指标都应该是独立的。在这种方法论中,大趋势的“大”,就大在会有一个以上的入场点。在多次独立开仓后,一波趋势会产生多重收益。仅此而已。

关键3:交易杠杆客观正视

杠杆的本质是减少自有资金的占用,加快周转,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而不是简单的放大收益和亏损。以场内两融为例,当自有资金是1万元时,每次开仓拿2000元冒险,可以开仓5次。使用场内两融杠杆,则可以再风险暴露不变的前提下,开仓10次。5次开仓也许只能建仓2–3个标的,而10次开仓则可以同时操作5个标的了。当不同的标的相关程度不高时(简单举例,如高折扣的分级A、大蓝筹股票和IF空单之间),因杠杆带来的分散化反而可以平滑资金曲线波动,分散个股的风险。这是杠杆的真正用法。

否则,为什么资金管理最严苛的交易员,恰恰是1:100或1:200杠杆的外汇交易员

所以,一定要正视交易杠杆。

关键4:风险暴露相对稳定

入场之前,要知道最不利情况下会亏损多少。这个值我们可以用一个字母R来代替。1个R就是1份最大亏损。承担了1个R的潜在亏损,最后盈利多少倍就是盈利几个R。如此,交易就变成了这样一个活动:

找到优势策略-确定单笔交易的风险敞口-尽量高频率使用策略

在这种操作范式下,亏损大多是有上限的。这个R值应该是相对稳定的。这次调整,很多人就是吃了这个亏,随着不断实现盈利,自信心膨胀,进而忘掉了R这个重要防线。

交易中,R值一旦超过2%,出现下风期就将导致账户巨大的回撤。一旦超过5%,连续亏损就将伤到账户的元气。扪心自问,A股的参与者们又有多少人能够在入场前确定好亏损的天花板呢?

结语:资金管理是远离失控状态的防火墙

交易的核心就是寻找到优势策略,高频率、低敞口地不断重复,实现资金增长。这其中,资金管理是对抗贪婪和恐惧的防火墙,也是一切的谦虚和勇气的重要来源。资金管理做得好,资金才能稳定的增长;而忽视了资金管理,交易一定会被情绪左右,进而失去控制。

失控的状态是交易的最大敌人,是资金曲线自由落体的开始。而强韧恒定的资金管理,则是在市场上活下去的一道坚实的防火墙。

放一个图片。这个段子来自于微博截图,讲的是资金管理中的不对称性。看一眼,你就知道资金管理有多重要了。

IMG 5083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1582/

牛市进入下半场

1

最近画了两条曲线。一个是月度M2,一个是A股总市值。时间点取1996年1月到2015年5月。这两条曲线很长。图中的竖条是M2和市值的比值对数坐标,底数取2。

M2

2

下面的曲线中,中间部分的顶点对应的指数是6124点。在6124的位置,市值与M2的曲线相交,比值对数几乎降为0,M2对比市值的比值大约为1.01。此后,熊市开始,指数下降大约3/4。

3

值得注意的是,在尖顶以后的市值曲线并没有如指数一般下降太多。在之后的时间段里,M2尽管一路上涨,但它与市值的比再没有重现2005年熊市的高值。从这个时点回头去理解,如果把一轮牛市狭义理解为“割韭菜”、“杀散户”,就太狭隘了。无论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还是优化国家资产负债表结构,抑或是中国居民家庭资产由“现金类资产+房产”向大金融资产的科目转移,其实都是在这个变化——指数虽然下降了很多,但资本市场的规模却凭借一次牛市彻底得到了确立。

4

截至5月底,这两个比值大约是1.88。距离上次见顶的比值1还有一段距离。

5

这些年过去,有三个值得关注的变化。一是股指期货上市,做空手段较6124时丰富了不少,市场上等待做空的狙击手多了很多。二是牛市起点的M2/市值比值,2005年大概是8,2014年只有4–5。三是现今的市场存在大量的融资盘,6124时没有。这三个变化究竟会让顶点提前到来还是推迟出现,有待进一步观察。无论如何,M2与市值的比值靠近1时,都是值得高度关注的。

6

牛市见顶后,指数的跌幅也许会很大。但如果不出意外,A股总市值将在牛市之后再次站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对后市的看法吗?标题就是。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1578/

想交易,先要放弃“可知论”

image

风会熄灭蜡烛,却能使火越烧越旺。……你要利用它们,而不是躲避它们。你要成为火,渴望得到风的吹拂。——Nassim Nicholas Taleb

什么叫做认识论?就是你对于认识世界这个过程的观点和看法。交易者想要赚钱,必须更新一下认识论。

在大陆地区,传统的马哲体系一直在强调“可知论”,即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记得早先的情景喜剧《闲人马大姐》中,吕小品还曾经有过一段独白:“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能被写进情景喜剧的台词引起共鸣,足见“可知论”早已是全社会的共同语境。

反映在交易中的“可知论”,即是每天的上涨下跌都要有一个“原因”,都要进行“综合分析”。须知,市场是包罗万象的,我们应该看到,无论你找到多少可能影响市场的因素,都只能说明一件事——你忽略因素的更多。你考虑的因素越多,就越容易事后解释行情。可同时你考虑的因素越多,你在事先出现的矛盾也就越多,甚至你考虑到错误因素的可能性也将越大。

交易者所喜欢的“综合分析”。不过是因为本能排斥不确定性,而迎合本能来制造事后合理的幻觉。在计算机软件领域有一个说法,软件可能存在的缺陷数量等于已经发现的缺陷数量的n倍。我们无法用排除软件缺陷的方法,来降低软件中可能隐含 的缺陷数量。相反,找到越多的缺陷,就越说明软件中会有更多的缺陷你没有找到。“你在厨房里发现了一只苍蝇,只能证明这里有不止一只苍蝇”,“你看到的冰山,永远只是小小的一角”,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作为交易者,应该明白这个世界是不可知的,世界的本质是不确定性。风会熄灭蜡烛,却能使火越烧越旺。要利用它们,而不是躲避它们。交易员要成为火,渴望得到风的吹拂。勇敢地拥抱不确定性,借助不停流动的“风”来成长。

“可知论”是有害的,它只会让你在交易中陷入基本面分析的海市蜃楼。让你赚钱的是正向期望的交易行为,不是无穷无尽不知对错的基本面分析。这种“综合分析”的内在冲动不消灭,这种“可知论”不更新,交易就无法赚钱。

在《为什么基本面分析靠不住?》中讲过一个段子,照录在这里。这可能是最好的概括了:

天上掉石头,基本面研究员会入定,分析石头大小,质量高低,下落速度等等,各种声音各种结论;交易员会立马就跑,下石头啊,还想你妹啊,跑啊……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1536/

价格形态的意义

image

趋势交易者一般都讲究把握大趋势,要以“大势”为第一要义。在趋势交易的大语境下,价格形态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价格形态是安检机,过滤不合适的交易冲动。

任何一个大趋势都会存在无数个入场点。不负责任地说,在真正的趋势中,方向对了,大概任何一个点都不是错的。但入场点之间也存在良莠差异。这其间的辨别标准就是风险回报比。风险回报比不是越大越好。特别大的比值往往意味着分母失效,实盘中容易被打穿止损。好的入场点应该具备一个合适的止损空间和一个恰当的入场位置。一个合适的价格形态往往就可以提供这样一组信息。在这里,价格形态就像安检机器一样,把不适合的入场冲动拒之门外。能够通过过滤的,自然也就是“合规”的入场交易了。

价格形态是发令枪,约束挂单之后的入场。

一个良好的价格形态,必然会在其间提示准确的入场点位。在资金量并不大的时候,一个精准的入场一般是可以实现的。那么,当特定的价格形态形成的时候,入场的发令枪就举起来了;而当特定的价格形态被突破的时候,扳机自然就扣动了,入场便是。按照价格形态的指引,入场有了刚性的约束,对于执行系统形成了良好的保护。

价格形态是价目表,提示一笔交易的止损价格。

一个合格的交易系统必然包含准确地止损原则。价格形态就是建立止损原则最好的依托。一个特定的价格形态,其中必然指明了止损的空间。止损是交易的价格,明确了止损,也就明确了一笔交易最大的代价。从这个意义讲,价格形态就是交易的价目表。

价格形态是包装盒,揭示低级别的共振。

前面都是废话,明白的人不用读,不明白的读了也不懂。价格形态的真相在于此。所谓价格形态,其本质就是低一个或两个级别的趋势。在趋势中根据价格形态入场,本质上就是把握不同周期的共振。如果再结合上趋势分析和更高一级别的共振,那就是趋势分析+三重共振,命中率自然变得更高。——这才是价格形态的最大的价值。如果你能读到这里,相信你会懂的。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1533/

精确地亏损,糊涂地盈利

精确地亏损,糊涂地盈利

利润总能自己照顾自己,而亏损永远不会自动了结。——Jesse Livermore

亏损是盈利的前提

交易获利,归根结底要通过捕捉趋势实现。交易技术就是趋势预测技术。即使是震荡市,所谓的做“反转”,也是建立在假突破位置附近的小止损、高盈亏比的低级别趋势。

趋势交易的前提就是把握好盈亏比。好的盈亏比首先要确认好止损的位置和幅度——也就是说,做一笔成功的交易首先要解决亏损问题。只有知道了最不利的情况是什么,才能真正下单。下单后,即使交易的结果是“-1R”,也是一笔正确的交易。在这时,亏损也是正确的组成部分。

Van Tharp曾经说,交易的乐趣就在于亏损的可能性。交易的目的不在于盈利,而在于遵守交易系统。在交易系统的约束下,误判行情错误,一定不是真正的错误。 单笔的亏损只代表个别头寸的损失,并不代表交易失败。亏损原本就是交易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交易者必须坦然接受。

只有在交易失控的情况下,听任小幅度的亏损演变为重大损失,才是一个交易员真正的失败。

亏损务必精确

在《洛氏霍克交易法》中曾经读到一句话:

使交易账户增长的最大秘密——避免亏损。

真正让交易员成功的公理是复利效应,而账户净值的深幅回撤是复利效应发挥作用的最大敌人。在可行的交易系统的庇护下,唯一能让账户出现深幅回撤的原因就是失控的亏损了。

在开始获胜前,交易员必须得学会阻止亏损。 无法正确看待亏损,往往意味着交易员不愿意接受亏损的现实。而不愿意接受亏损的现实,往往意味着亏损的规模会越来越大。

一旦交易已经失败,就必须承认,立即认赔出场。交易制胜的关键,在于输的时候不要输得太多。如果亏损部位能够认赔,获利就会自然累积。

亏损可以出现,但亏损必须可控,必须精确。

盈利尽量糊涂

在很多书籍中都出现过这句话:

截短亏损,让利润奔跑!

Cut loss hort, let profit run!

我从来不知道一笔交易会盈利多少。控制好了一个R的大小,剩下的事情不妨交给市场。趋势交易者捕捉到了趋势,如同垂钓者钓到了大鱼。如果急急忙忙获利出场,就如同钓到了大鱼却只抓住了鱼头。有风务必使尽帆,除非趋势结束或反转,不如让利润自己照顾好自己。米高·马加斯曾说:“赢钱的战役不好好利用,去赢到尽的话,何来利润填补输钱的买卖?”。

还是Livemore对前面的话理解更准确:

让利润奔跑吧,你驾驭它一起奔跑。

问题的关键就在这五个字:止损不止盈。面对盈利,要尽量糊涂些,再糊涂些。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1530/

蓝色投机客:把交易当成你的事业来经营 Trading As Your Business

把交易当成你的事业来经营

这个提纲来自于台湾的专业交易员“蓝色投机客”。这是他的演示文稿文字版。一切版权归属原作者。这里整理仅是为了学习研究用途。

交易生活的几种类型

  • Trading for Money (为了赢钱而交易)
    • 刚开始接触交易
    • 缺乏经验、技术、资金
    • 但大部分人在这个阶段都还是输钱
  • Trading as an Interest (为了兴趣而交易)
    • 开始研究各种技术,阅读大量书籍
    • 亏损开始缩小,甚至开始盈利
  • Trading as a Job (交易是领薪水的工作)
    • 领薪水,专门做交易,操作别人的资金
    • 帮人代操,自营部门
  • Trading for Living (为了生活而交易)
    • 操作自有资金,专职交易。靠交易赚取生活费用
    • 生活自由,但前提是需有稳定获利
  • Trading as a Business (把交易当事业来经营)
    • 当成一生的事业来经营
    • 建立流程,标准化,系统化,制度化

为何交易是一个事业

  • 开便利商店,开餐厅,开公司,作交易都是一门事业(Business)
  • 这些事业的共同之处
    • 投资资本
    • 赚取利润
    • 承担风险
    • 这些事业都有人成功,有人失败
    • 只是做交易的人,失败的人比较多
    • 而且多很多

为何交易是一个好的事业

  • 自由
  • 没有老板,没有客户,没有官僚文化,没有派系斗争
  • 只有你和市场
  • 进入门槛低
  • 可以兼职,也可以正职
  • 事业规模可以具有弹性
  • 没有地理上的限制
  • 随时随地可休假
  • 竞争者越多越好,创造更好的流动性
  • 可先做零风险测试
  • 有许多成功范例可学习,有更多失败案例可供参考

为何很多人做交易失败

  • 错误的观念
    • 不会停损 -> 必然导致断头
    • 想要一夜致富 -> 必然导致破产
  • 误以为交易很简单
  • 因而没有花时间、精力去学习
  • 设定错误的目标
  • 缺乏初始资金
  • 没有交易的Know How和技术
  • 缺乏经验
  • 没有计划

交易的良好观念

  • 找到具有正期望值的交易策略,并严格遵守
  • 交易策略越简单越好,越稳健
  • 多市场/多策略可以协助降低风险
  • 了解概率和统计,对于交易的重要性
  • 亏损不是在出场的那一秒钟才发生的
  • 停损只是让亏损不要继续扩大
  • 接受你的亏损,这是获利的成本。没有稳赚不赔的生意/交易
  • 不要看现在的价位是高or低,应该思考的是:进场后涨的几率高 or 跌的几率高
  • 了解资金管理/部位规模控制,是比进出场系统还要重要的
  • 心理建设又比资金管理来的重要
  • 不把钱当钱看,交易到最后是很无趣/无聊的

交易事业应该要有的角色

  • Funder/Investor (金主)
  • Planner (研究,分析,开发交易策略,设计流程)
  • Risk Management (风险控制)
  • Trader (交易者,最不重要的角色)
  • Book Keeper (簿记,会计)
  • Management (管理)
  • Quality Assurance (品管)
    • 文件化,问题解决,持续改善

建立交易事业的六个步骤

  • 1.设定目标
    • 合理的年获利目标
    • 可承受亏损金额比率 MDD%
    • 最大获利 or 最低风险 or 有效风险下的最大获利?
  • 2.评量现有资源
    • 初始交易资金
    • 了解本身是什么样的交易者 (www.tharptradingtest.com)
    • 本身具有的交易技能(交易策略)
    • 是否具有强健的心理状态
  • 3.确认
    • 可行的交易计划
    • 交易策略的稳健性
    • 资金管理/部位规模控制模型
  • 4.建立流程/营运计划
    • 财务预估
    • 策略开发规格文件
    • 策略检验核查流程
    • 策略绩效追踪流程
  • 5.执行
  • 6.检讨 & 持续改善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1515/

交易越来越无聊,你就进步了

交易越来越无聊,你就进步了

“当你把交易做的越来越无聊,你就在进步。”

交易者每天的进步是自己可以体察到的,这一点完全不用担心。只要用心了,进步就像生长的牙齿,是实实在在的。

可为什么感觉无聊了,就意味着进步呢?

无聊,意味着交易已经由系统接管

凡是机械的,才是无聊的。想想10086的话务员、地铁售票处的售票员、商场的收银员,这些岗位统统都是无聊的,因为其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完全嵌入一个巨大的系统,个人的能动性无从发挥。巨大的系统和螺丝钉一般的岗位是对人性的摧残,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岗位的出错几率很低。一个收银员、一个话务员出的错误很少会多过、大过出租汽车司机。他们所处的强大系统保护了他们,严格按照系统要求合规工作,就不会出错。

交易也是一样。每一笔头寸开出,资金便承担着市场波动的风险。无论是开仓平仓还是空仓等待,交易者也需要一个强大的系统和流程保护交易行为。因此,个人交易者需要建立一个规章制度,然后遵守它,执行它,这个制度就是交易系统。

感到无聊,说明你在做一个你自己系统中的话务员、售票员、收银员,你的系统正在保护你的资金。

无聊,意味着交易中已经没有了“手痒”

无论是日内交易、日线交易还是更长周期的交易,真正的交易机会总是稀缺的。漫长的等待期内,交易者很容易倾向于通过“做点什么”来寻找一种自我认同感和存在感。这是人之为人内在的倾向。

这种倾向是有害的。“手痒”的交易通常不符合成熟的交易系统,往往也不具备实际的获利能力。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加以克服。

当交易者真正克服了“手痒”,硬币的另一面就是“无聊”。

感到无聊,说明你已经战胜了阻碍大部分交易者走向成功的一大障碍:手痒。

无聊,意味着你与市场保持了合适的距离

总有一些段子,大概意思是某某某买了个什么标的,然后忘了,多久多久之后一看,赚翻了。这是捡钱的故事,不是成功的经验,不具备指导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忘了”以后是不会无聊的。小孩子寒暑假忘了期末考试,白领们周末忘了办公室的电话铃声,令我们困扰的东西一旦“忘了”,困扰也就无从谈起了。而交易者感到“无聊”,说明时刻还在关注市场——人虽不在市场,市场却在人心。把手悬在火苗上,远远地,不烫,却依然很热,就是这个距离。

冷爱比热爱更重要。如同Charles Ellis在《Winning the Loser’s Game》一书中说:“从短期来看,股市很迷人,也很会骗人。从长期来看,市场很可靠,也很容易预测,到了令人觉得无聊的地步。”

只有保持了这个“无聊”的距离,才能既不会因为过分远离市场,“忘了”关注的事情,也不会因为距离过近,被情绪化交易,被“手痒”反噬。

感到无聊,说明你和市场之间的距离刚刚好。

本文题记出自:《一些日内交易心得体会》,一并推荐。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1523/

管好风险,“找到长长的坡”——一个通过资金管理手段优化交易系统的实例

找到长长的坡

如果你不能够遵守资金管理规则,还不如去拉斯维加斯走一趟。——Alexander Elder

这是一个虚拟的案例。这个交易系统是不存在的。举这个例子,只是为了试算一下:交易系统的绩效与资金管理、交易频率之间的关系

结论是:结合对交易频率的控制,更保守的资金管理有利于交易绩效的改善。

未优化的交易系统

假设有这样一个交易系统:

  • 命中率:50%
  • 单笔交易期望:0.5R
  • 单笔盈利:1.5R
  • 单笔亏损:1.0R

这是一个盈利的交易系统。假设初始资金1万元,每次开仓投入1.2%的资金冒险,重复交易1000次。对这个模式进行100次独立的模拟,结果如下:

  • 平均终值为20.82万元,即本金的20.82倍
  • 期间最大回撤(MDD%)均值为16.36%

应该说,这个绩效是不错的。进一步通过计算标准差求得:

  • 终值与收益率
    • 有67%的概率,账户终值处于【10.85万元,30.78万元】的区间,即总收益率介于9.85倍到29.78倍之间
    • 有95%的概率,账户终值处于【0.88万元,40.75万元】的区间,即总收益率介于0.88倍到39.75倍之间
  • 最大回撤比率(MDD%)
    • 有67%的概率,期间会发生幅度为【–21.23%,–11.50%】的资金回撤
    • 有95%的概率,期间会发生幅度为【–26.10%,–6.63%】的资金回撤

如果用这样一个交易系统操盘,可知:

  • 账户最终出现小幅亏损的概率并不小
  • 出现10%以上的资金回撤是大概率事件,回撤幅度达到25%也是正常的

通过资金管理进行优化

其余条件不变,只是将R值由1.2%降为0.6%,交易次数设置为2000次,交易模式变为:

初始资金1万元,每次开仓投入0.6%的资金冒险,重复交易2000次

依然是100次独立的模拟,结果如下:

  • 平均终值为20.65万元,即本金的20.65倍
  • 期间最大回撤(MDD%)均值为8.50%

初步分析,收益倍数大体变化不大,最大回撤比率由16.36%下降为8.5%,下降了几乎一半。

同时,进一步计算:

  • 终值与收益率
    • 有67%的概率,账户终值处于【12.63万元,28.67万元】的区间,即总收益率介于11.63倍到27.67倍之间
    • 有95%的概率,账户终值处于【4.61万元,36.69万元】的区间,即总收益率介于3.61倍到35.69倍之间
  • 最大回撤比率(MDD%)
    • 有67%的概率,期间会发生幅度为【–11.19%,–5.80%】的资金回撤
    • 有95%的概率,期间会发生幅度为【–13.88%,–3.11%】的资金回撤

通过优化后:

  • 账户最终亏损的风险被显著降低了
  • 账户回撤幅度很可能被控制在15%以内

方法论的意义

资金管理很重要。两点启示:

  • 主动降低R值可以降低单笔交易风险。
  • 降低R值牺牲的获利空间要通过提高交易次数弥补。

巴菲特说,投资要“发现足够湿的雪和长长的坡”。提高交易次数就是在延长滚雪球的“坡”。当然了,如何提高交易次数不是本文讨论的内容。以后再写吧。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1520/

为什么基本面分析靠不住?

为什么基本面分析靠不住?

小纸条上的四句话

《与天为敌》这本书里讲了个故事。作者去参加一个研讨会,会议上有人递过来一张纸条,上面有四句绕口令一样的话:

你所拥有的信息不是你想要的信息。

你想要的信息不是你所需要的信息。

你所需要的信息不是你可以得到的信息。

你可以得到的信息花的成本又比你所愿支付的更大。

这不就是我们的基本面分析吗?

  • 我们拥有Wind,拥有Bloomberg,掌握了海量的信息——但这里面有多少是我们想要的?

  • 我们无时无刻不是在检索信息,可我们正在检索的信息由有多少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呢?

  • 信息满足需求,意味着产生价值。价值哪里那么容易产生?需要的信息真的可以得到吗?

  • 既是可以得到的,又是想要得到的,还是需要得到的信息,成本呢?免费的——花费的时间呢?

我们的信息可靠吗?

苏格拉底曾说过,看似真的东西未必是真的。是的,眼见不一定为实。我们看到的重大新闻,“往往是精明资金准备出场的信号”(Van Tharp语)。当你坐在客厅看到晚间新闻时,这些新闻早已过时。市场已经在第一时间消化了这些新闻,基本面交易者们却还蒙在鼓里。

你看到的每一帧画面、每一组数字都是真的,只是信息送达之际,真实的世界已早早远去。走马观碑,刻舟求剑,新闻再快,也是二手三手,基本面分析的素材,永远是别人处理过的菜肴——肯定有营养,但决非最天然。

这些新闻、消息,往往是“真实”的——因为它们来自于真实的世界。它们又是最“不真实”的——因为它们必然是过时、被处理过的。

世界是复杂的,原因最不重要了

世界是复杂的。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因”的概念是最模糊的,也是最不重要的——它几乎不可能确认,也无法准确界定。

我们从不敢确定;我们总是有着某种程度的无知。我们所拥有的大部分信息既不正确也不完全。

这对于大部分中国人自小接受的马哲体系认识论是一种否定。事实上,人的认识永远有立场、手段、价值上的局限性。承认了这一点,就等于承认了我们的世界是不可知的。面对一个不可知的世界,“知其然”远远比“知其所以然”重要得多。

重复一下,为什么基本面分析靠不住?因为——面对一个不可知的世界,“知其然”远远比“知其所以然”重要得多。

两个段子

最后,再讲两个段子:

- 天上掉石头

天上掉石头,基本面研究员会入定,分析石头大小,质量高低,下落速度等等,各种声音各种结论;交易员会立马就跑,下石头啊,还想你妹啊,跑啊……

- 怎么测都行

芝加哥的社会科学大楼上刻着Lord Kelvin的一句话——“当你无法测量的时候……你的知识就会过于贫乏、无法令人满意”Frank Hyneman Knight有一天看到了这句话,嘲讽地解释了一下:

“噢,好吧,当你无法测量时,你随便怎么测都行。”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1506/

交易中的“有为法”和“无为法”

池海东 有为法 无为法

在《离婚律师》第23集的开头,池海东对徒弟潘小刚说:

世间万法,都是有为法。如果有一天你能用无为法去面对得失利弊,你才真的能学有所成。

什么是“有为法”和“无为法”

我不懂佛法。简单学习了一下,大概有这两个出处。

  • 《金刚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 《杂阿含经》:「如此二法,谓有为、无为。有为者若生、若住、若异、若灭;无为者不生、不住、不异、不灭。」

知乎上也有俗界的解读

有为,是拦堵,是忽视主要矛盾。无为,是疏通,是直面问题本身。

交易中的“有为法”

大部分不能实现稳定盈利的交易者的亏损根源都在于“有为”——总想做点什么,看到价格变化,脑子里空想出未来的走势,就要入场参与。信号是真的,进场,信号是假的,也进场,没有信号,想象一个出来,还要进场。亏损以后,真正的交易机会来了,脑子里想着亏损,恐惧主导了行为,却又错过了赚钱的机会。

这种心态的变化很典型。问题就在于“有为”上了。这里的“为”就是赚钱。交易者总想“有为”,总想赚钱,就变成了以盈利为交易的目的,结果自然很难赚钱。

交易中的“无为法”

交易中的“无为法”,是指在操作过程中完全不考虑盈利,不考虑赚钱还是亏损,不去计算任何收益率、回撤幅度。即使有,那也是盘后的事。下单时决不考虑这些。

这种心态类似一种“无目的”的状态。表面上看来,交易者做交易不想赚钱,那怎么行?可实际上,你信不信,只有这样才能盈利。

交易者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不难,交易之难,难就难在知易行难,什么都懂,就是做不到。交易是克己的学问。心态约束、资金管理、入场技术这三大支柱中,心态约束永远是最重要的。而所谓“无为法”,就是心态约束的捷径。

管理自己的心绪,就像打理一座花园。杂草不尽,亏损不止。时时刻刻控制自己的情绪,时时刻刻对抗贪婪与恐惧,是很累而且很容易失手的做法。最理想的做法,就是将这些全部抛诸脑后,不去管它,不战而战,无为而为。

去追求“无为的交易”吧

交易很累,累在交易之外。最耗精力的,是系统回测。其次是开发系统。
再次是读书学习前人的成果。除此之外,交易本身应该是“无为”的。

交易不应该成为任何人精神和时间上的负担。

无为的交易应该是这样:一旦进入账号开始挂单,大脑应该是空的。不要说“想赢怕输”了,就算是交易的品种是什么都可以忘记。脑子里只有要执行的交易系统。挂单完毕,放下一切,盘中如何波动,与我无关。有止损单保护,出场也是计划的一部分。

在这种交易中,交易员追求的东西,只有一个:执行交易系统。一个入场信号后顺利入场,一个出场信号后坚决出场,这笔交易就是成功的。如果你能做到每一个信号都坚决入场;同时每一笔交易都是计划内的,没有信号坚决不乱动——你也就距离成功不远了。

“放弃”收益,心如止水——也许这就是“无为的交易”吧!

2014-8-25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