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自一人常常思索,在法学院学习的时间已经将近三年,究竟学到了什么。我想,绝不仅仅是公共课、专业课,或者各个部门法的简单累加。古人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以修身为本。感谢我的法学院。她教给我诚明与思辩。
诚者,正心诚意也;明者,明德识礼也。“诚明”二字是一个合格的法律人的基本素质。《礼记•中庸》有云: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二者是有机统一的。记得甫一进入法学院,先要学习宪法和法理。韩大元老师和杨晓青老师让我突然想起了这八个字——正心诚意,明德识礼。想来学法学的人若有所成,务必要以内心的诚明为第一要务。我清楚地记得,无论是宪法、法理、行政法,还是民法、刑法、经济法、民诉、刑诉,没有一位老师不是在课堂上怒斥当今社会的种种不合理,没有一位老师不是在授课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于弱势群体的同情,没有一位老师不是在引导着我们,朝着诚明的方向前进。学过了许多专业课,可能会淡忘了具体法律法规中字面上的规定,可能会模糊了古今中外的各家学说,但是永远不会被岁月忘掉,永远不会被时间抹去的,只有隐藏在书页后面那份跃然纸上的诚明。
搬进了明德楼,如同法大的徐显明校长所言,人大法学院如同绅士穿上了笔挺的西装。常常在明德楼的窗边思考,明德楼对于人民大学每一个法学人来说仅仅是 “硬件的改善”吗?仅仅是“笔挺的西装”吗?当旭日初升,一缕晨光撒在“明德楼”大字上的时候,当夕阳西下,二层大厅宪法浮雕反射金黄的光芒的时候,这座大楼仅仅是一座大楼?郑玄曾经说过,由至诚而有明德,圣人之性者也。诚明的法学院培养的学生,不也恰恰就应该是由初到时的至诚走向真正的明德?真正做到了明德又是一种怎样的境界?追忆先贤,嗟然叹之;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不仅有“诚明”二字,法学院还教会了我学会思辩。如果说诚明是法律人的基本素质,那思辩就是法律人的必备技能。
法学院教会了我思考。就像教育学家说的,高等教育不是技能教育,而是一种赋予人新的思维模式的教育。从这个角度看,作为法学院的学生,确实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法理课有各学派的法哲学思想;宪法课中又教会了我思索人的终极价值。学刑法,可以把一个行为抽象、解构,拆分成独立的要件看待;学民法,一个“意思表示”的抽象概念都可以分解成目的意思、效果意思和表示行为。近三年的学习让我接触到了以前闻所未闻的各种思考方法,从书本中再抬起头来看待这个世界,多了几分理性,少了几分盲目;多了几分冷静,少了几分冲动;多了几分把握,少了几分慌乱;多了几分自信,少了几分彷徨——一句话,学习法学的经历让我真正觉得思考是一件乐事,是一种艺术。
真理总是越辩越明,法科学生仅有思考也是不够的。每一位法学家的学术功底都是在切磋中打下的,每一个法学界的通说也都是在砥砺中产生的。法学学科天然的就要求学生学会论辩。无论哪门专业课,都离不开形形色色的论辩。有的探讨价值权衡,有的探讨政策导向,更多的时候,各种观点激烈的碰撞之后,老师一句“留给同学们自己思考”就又引发了一场一场宿舍的辩论会。
论辩的本质不是对抗,是交流;论辩的目的不是说服,是思考。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成灵光。法学理论的发展是由学者之间的辩论推动的,法科学生的进步也少不了形形色色的论辩。无论是搞理论还是做实务,论辩是法科学生绕不开的功课。至于为什么要论辩,恐怕应了孟子所说的,“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法学是正义之学,智慧之学。法学院更是充满了正义和智慧的地方。人类最宝贵的两件宝物——善良和聪明——都在这里得到了极大的升华。在法学院学习,学的是政策导向,学的是价值权衡;学的是抑强匡弱,学的是削峰平谷;学的是克己修身,学的是格物致知;学的是正心诚意,学的是修齐治平。法学院教会我本领,法学院赋予我勇气。我将毕生以此为荣耀。
法学院,思辩天下,大道明德。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