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饮酒,以“三爵”为标准。第一爵叫“献”,第二爵叫“酬”,第三爵叫“酢”——“饮酒之礼,主人献宾”,“宾酢主人”,“主人又饮而酌宾,谓之酬”。
清·钮琇^1《觚剩续集》卷二《人觚·严拒夜饮》中,对顾炎武先生喝酒有过记载:
“亭林先生,貌极丑怪,性复严峻。鼎革后独身北走,凡所至之地,辄买媵婢,置庄产,不一二年即弃去,终已不顾。而善于治财,故一生羁旅,曾无困乏。东海两学士,宦未显时,常从假贷,累数千金,亦不取偿也。康熙丙辰(康熙十五年,公元 1676 年,是年顾炎武 64 岁),余在都下,而先生适至,两学士设宴,必延之上座,三爵既毕,即起还寓。学士曰:‘甥尚有薄蔬未荐,舅氏幸少需,畅饮夜阑,张灯送回何如?’先生怒色而作曰:‘世间惟淫奔纳贿二者皆于夜行之,岂有正人君子而夜行者乎?’学士屏息肃容,不敢更置一词。”
大意是:顾炎武 64 岁那年,赴宴上座。席间,大伙儿喝了三杯之后,顾炎武起身要走。有人挽留,说不妨喝到夜里再走。顾炎武说,只有xx和yy之事晚上干,正人君子哪有夜里忙活的?在座的都不说话了。
此即顾炎武“三爵既毕,即起还寓”典故的出处。
“三爵”之说,始于诗经。
《诗·小雅·宾之初筵》:
“三爵不识,矧敢多又”。
郑玄笺:
“三爵者,献也,酬也,酢也。”
“酬,报也。饮酒之礼,主人献宾,宾酢主人,主人又饮而酌宾,谓之酬。”
用现代的酒桌话理解,这三爵分别是:主人提一杯,客人回敬一杯,主人客人再同饮一杯。
如《礼记·玉藻》言:
“君子之饮酒也,受一爵而色洒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礼已三爵而油油以退,退则坐。”(言言:欢言也。油油:和悦恭谨的样子。)
第一杯酒,放下彼此的偶像包袱;第二杯,开启交流的氛围;第三杯,兄友弟恭式的沟通开始。如此“三爵”之后,喝酒的环节结束。场面上不会出现任何不体面。
这是中国古代的酒文化,背后是包容、谦和、含蓄,与近代军队文化为基础的“白酒文化”大相径庭。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2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