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是时代的一朵大浪。浪花翩跹之余,入境隔离两周,也算是一种难得的体验。
时间黏住了
真正到了隔离的时候,时间就被黏住了。是不是社会关系的总合,是不是群居动物都不再重要。时间像果冻一样,颤巍巍,透明的,却过不去。电脑和手机都在,邮件与微信都通,联系总不会断;公司和朋友因为隔离,关心也多了起来。
——但还是感觉,时间被黏住了。
时间过得既不快,也不慢,如同毕飞宇所写到的,“时间有它的物质性,具体,具象,有它的周长,有它的面积,有它的体积,还有它的质地和重量”。在这里,时间变成了一个物件,随手可得,触手可及。时间有了角度,有了方向。
时间也有了能量。每天的时间被分成了几个段,由量体温、送饭一类的时间分割。每段之间的时间是礼物,敲门是礼物的包装。
在这样的时空内,人会更清晰的认识自己,重组自己的神经元。自己最钟爱的事情,也可以专心投入心力,获得一次又一次新的提升。
最大的担忧
隔离之前针对三个担忧做了准备。
第一是营养不良,为此专门准备了维生素药片和一些其他的补剂。事实证明,即使是酒店的隔离餐,也是四菜一汤一水果,每天基本可以覆盖 20 种左右的食材,营养素是足够的。维生素可以用一个每日药盒分装,一次装上几个星期的,各种出差都足以应付。
第二是蛋白质不足。专门准备了蛋白粉,饭前饭后额外补充。按照维持的水平,每公斤体重每日至少需要 0.6- 0.8 克蛋白质,按照中国人的正常饮食,每天摄入的蛋白质是基本不足的。服用蛋白粉,一勺能补充 20 克蛋白质,正餐稍微差一点也不会影响免疫力。
第三是视力下降。毕竟是十几天在室内,加上电子设备的使用时间会变长,这两个因素都是影响视力的负面因素。现在的酒店基于公共安全考虑,窗子基本不能开,每天从缝隙中探头瞅外面确实也不现实。好在隔离尾声自觉视力并未下降。一喜一忧,喜的是影响不大,忧的是——也许我们现在每天的生活其实和隔离差别不大,要多加强户外运动,少用电子产品了。
朋友很重要
一群靠谱或不靠谱的朋友很重要。
朋友靠谱,每天聊几句天,说几句话,惦记着有这么个被“囚禁”着,疏导疏导心理。
朋友不靠谱,隔一两天大鱼大肉高脂肪高蛋白投喂点外卖,搞得怎么跳绳都不能对冲掉额外的卡路里,也是种欣慰的负担。
神器可以买
平台汇总了各种细分需求,一个个神器诞生了。神的不是东西,而是将细分需求挖掘如此充分的制造业、物流和零售体系。
- 墨水屏安卓平板。开放系统的安卓平板,可以把手机上的阅读 workflow 复制到阅读器上。对于需要回流笔记、阅读计时等需求的读者非常有用。电子墨水屏省电,几天充一次电就行。护眼神器。
- 便携干衣架。衣架加上吹风机的合体,可折叠,成本低,有简单的预设程序。这东西解决了出差在外洗衣服的最大障碍——时间不够。即使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出差,也可以在晚上洗好,卫生间吹起,关门,早晨打包装箱。
- 折叠脸盆与折叠水桶。塑料脸盆有了硅胶折叠款。上面一个圈,下面一个底,中间是硅胶。这种盆可以折叠到一本厚书的高度。脸盆因此发生质变,可以放进行李箱。出差住酒店,再也不用直接用洗手台了。
- 磁力搅拌杯。不插电,杯子中间有一个转子,吸在杯底。倒上有温差的水,热传递产生能量,转子旋转。这杯子是以前朋友送的,出差带上泡速溶咖啡绝配。不用浪费任何一次性搅拌工具。
- 无绳跳绳。隔离必备。手柄拴上球,空摇。装电池,可以计数。非常适合站在房间的缝隙里,看着电视无脑跳,数字到了自动提示,再也不用费脑子数数了。
- 即食牛油果。选熟成的牛油果,盒子里配上小袋的酱油和芥末。牛油果脂肪含量超过 10%,配上三文鱼的调料,吃起来丝毫没有违和感。好吃,饱。
- 柠檬脱骨凤爪。黑暗料理,新鲜柠檬的味道配上脱骨凤爪的实体,好吃不腻。最好的是,吃了不胖。由于存在大量结缔组织,饱腹感很强。
- 碘伏喷雾。有色无味,消毒效果好。外科注射消毒前都用这个,喷一喷冲一下,比酒精更让人放心。有颜色,不要喷到衣服上。
隔离要运动
斗室之中,运动很重要。
论起来,各类运动健身的流派中,适合“囚室”状态下的,大概有两个路子。
一是徒手的力量训练,类似囚徒健身一类的方法。这种运动的好处是比较周到,可以针对训练也可以全面覆盖,一切全看计划,不足是对于意志力要求较高,冷启动的意志力消耗比较大。
二是原地的有氧训练,比如原地跑步,好处是简单,缺点是运动强度不是很大,时间效率比较低。
综合比较,比较简单,又能把心率打到一定高度的方法有一个:无绳跳绳。
买一个无绳跳绳,原地操练。一是不占地方,伸得开手的地方都可以用,二是强度够,心率打到 150 没问题,三是电子计数,连普通跳绳数数的负担都可以省去了,也好制定目标定计划。
无绳跳绳如果 300 下为一组,大概可以在两分钟内完成运动和组间休息。30 分钟的时间,可以完成 4000 个左右。结合简单的徒手深蹲等项目,基本可以完成简单的 workout。
吃饭不重要
利润来自于控制成本的行业,就不要指望超额待遇了。“隔离行业”也是如此,每天的房费饭费都是固定的,利润和成本打架,饭菜质量不会好。
四菜一汤里,一般是一荤两素,另外一个是假肉——要么是高淀粉的火腿,要么是不知什么做的素肉,吃一口就能吃出来。原材料偏少,调料比较重。菜肴偏咸,不利健康。
大环境是隔离,就不指望体验了。饭菜的意义在于补充足够多的营养素种类,而非体验的饕餮的愉悦。想清楚这点,可以更好地接受现实情况。
这是种难得的体验。饭菜打包送到门口,吃完收回,这种待遇会好过任何外卖。门到门的服务本身也是有成本的,也会计入饭费。至于定价高与不高,见仁见智。
衣服要手洗
隔离的时候是没有洗衣机的,烘干机就更不能指望了。八零后要回到小时候的爱劳动状态,手洗衣服了。
手洗衣服想要好的效果,一是要抓住本质,二是要有简要的 SOP。
洗衣服的本质是通过特殊的稀溶液,将衣物上的附着物溶解,用水带走。无论是什么洗衣粉洗衣液洗衣机,都是这个原理。手洗,就是要通过手、水和溶液,完成这个过程。
手洗的关键点有三个。一是溶解,二是水流,三是漂洗。溶解的要点是浸泡。用温热的稀溶液浸泡衣服足够的时间,可以确保附着的各种东西溶解掉。有些直接漂在水中,有些可以洗掉。水流要靠物理过程制造。无论是用搓衣板搓还是用木棒打,都是在微观环境制造频繁的水流,将溶解掉的附着物分离。手洗的时候,可以快速地抓衣服,也可以模拟洗衣机往复旋转,都可以实现类似的效果。漂洗是重中之重。水多、次数多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每一轮漂洗都要尽可能拧干。漂洗的本质是降低浓度。每一次补充清水前,残留的溶液越少,则浓度下降越快。多拧一把,可以少漂洗好几次。
搞清楚本质,还要有个简单的 SOP。这样才能不费心力。每个人节奏不同,找到固定的节奏就好。
垃圾处理好
隔离期间,关于垃圾有两个感受:垃圾真多;垃圾要分类。
垃圾真多。如果不是隔离,很难想象一个人的生活会制造这么多垃圾。家庭式的群居很难感受这一点。一是因为家里面往往有些分工,倒垃圾大多是有节奏,有专人的,不负责倒垃圾的人感受不到垃圾。二是正常的城市生活中,大量的垃圾在家以外体外循坏,很难建立直观感受。隔离就不一样了,24 小时闭锁在一个酒店房间,哪怕是一张纸片也要亲手放在门口。一天下来,垃圾真多。除了一日三餐的袋子,各种矿泉水瓶子、外卖、水果、快递包装,即使是最小化的隔离生活每天也要制造很多很多垃圾。人,真的是垃圾制造者。
垃圾要分类。独自隔离在酒店,自己对自己的生活承担了无限责任。这时候充分体会到,垃圾分类是有必要的。有些垃圾没有“保质期”,比如快递盒子、包装袋,不用处理也不会有心理压力。有些垃圾“保质期”很短,比如水果的残余,当天一定要处理。有些垃圾片刻也不能留,比如外卖的酱料,必须当时处置。不同的垃圾有不同的处置周期,分类格外有必要。酒店的垃圾桶是方形的塑料桶,套上塑料袋,最适合盛放“厨余垃圾”和“湿垃圾”。干垃圾则可以单独放置,用容量最大的干垃圾装其他干垃圾。一日三餐则单独成为一个体系,有强迫症的人一定会按照送来的样子,吃掉里面的内容,还原得整整齐齐,系好扎紧,规规矩矩放在门口。一是给收残的服务人员制造方便,二是自己看着也清爽。最让人不安的,就是一堆盒子敞开,汤汤水水大杂烩扔在塑料袋里那种。每次看到楼道里有这样的袋子,都觉得清洗地毯的师傅可能又要辛苦了。
网络不可控
出门在外,千算万算,也算不到每一间酒店的网络接入服务是好是坏。
一般来讲,五星级酒店不一定好,繁琐的认证和登录一定会制造很多不必要的操作;便宜的酒店不一定不好,屋子里一个 AP,有没有密码都不一定,即插即用,简单粗暴。
此外,在新时代如何更好的上网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好在,魔道之间,总有一个高出一头,花点小钱,更好的上网倒也不是问题。
这里的关键是提前准备,不预则废。
按照信息论的观点,只有足够的冗余才能保证信息有效传递。所以两座大山之间唱情歌,一定要重复重复再重复。归国人员如果希望时刻能更好地、如常地上网,一定要制造足够的冗余。各种硬件、软件,各种服务、配置,一定要坚持“能多元就多元”,“能重复就重复”的原则,垫厚冗余,应对不时之需。
另外,不是所有的城市都是北京上海,高速网络无死角覆盖。如果赶上一个手机信号不好的地方,WiFi 质量也不行,那就要灵活应对,各村想各村的高招了。这次隔离没有全军覆没,还好。
隐私保护好
现代社会,隐私无时无刻不在泄露。只要日常生活的能量供给是电,那信息和能量混同,信息就在持续泄露。除非过不插电的生活,隐私泄露是常态。
这次的隔离就很典型。没有特意说过自己在哪里隔离,仅仅是一张房间内饰的照片随手发出去,没一会就被猜到了酒店的品牌。追问,原来是椅子的专属颜色泄露的信息。进而通过品牌加城市,一下子筛选出了几个选项,外卖就这么来了。
发现这个问题后,干脆不要藏着掖着了。既然对内管理如此严格,对外的安全也是有保障的。干脆把京东淘宝的收货地址一路到底写到房间号码,隐私啥的不存在了。大数据厉害,平台也厉害,个体很弱势,那就自己脱裤子,先脱为敬。
邻居很多元
“街坊邻里”来自五湖四海,并不是每个人都很释然。同批次下飞机的大都在一个楼层。第二三天开始,就有些个性展示了。尽管是单间隔离,依然还是可以看出来。
- 有在房间唱歌的,可能歌手年龄不小了,唱的是《好汉歌》,非常暴露年龄。
- 有在房间放飞自我的,开门拿饭只穿一个四角内裤,腰围三尺六,头发一根都没有,戴着眼镜,一脸淡然。反倒是看到的人自己震惊了一下,然后不好意思起来。
- 有在房间彻夜打电话的,后半夜一点两点,交谈的声音依然不止。听不清内容,从节奏上感觉是在谈业务,不禁感叹,好辛苦,好勤奋。
- 隔壁的另一端甚至出现了两个人的对话——不知是相熟的同路人趁着疏于看管串门,还是手机开着外放,总之谈性很浓。
- 有快进快出的,隔壁一间屋子,两周之内男男女女换了两次人。
五花八门,不一而足。但大家都很友善,特别是两次抽血和两次核酸检测的时候,是难得的放风时间。在楼道里,尽管带着口罩,谁也不认识谁,还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大家都在压抑着交流的冲动,用眼神频频交换着善意。不知是不是自己一个人时间久了,语言功能退化了,鲜有语言的交流。
最常见的语言交流是谦让。总有少数人对“捅鼻子”这件事心生恐惧,“你先来,你先来”。被谦让的人可能觉得无所谓,一面用淡定彰显勇敢,一面欣然顶上。从这个对话可以看出一件事,hyperbolice discounting 真实存在,早几分钟晚几分钟的差别,真的可以影响估值。
系统难持久
这套入境隔离的系统是难以长期存在的。
人员的跨境流动是为了提升效率。在信息高速流动的社会,肉身的流动本身就意味着某些刚性需求是不能被任何远程信息交换取代。而信息流动效率越高,这里的边际效益就越纯、越小。长时间的隔离机制大幅度提高了跨境流动的成本,事实上改变了入境的定价。在这种意义上,也可以说病毒重新带来了“闭关锁国”。
所谓“百闻不如一见”,脱离了物质和能量层面的纯信息交流,并不是完整的交流,就好像网友并不是纯粹的朋友。囚徒困境的博弈局面下,各国政府都会尽快找到台阶下来,结束目前这种状态。
寄托在哪里
人只有在相对隔离的环境下,才会顺着意识流找到自己的真实寄托。
在没有外界连接的环境下,神经元如何组合完全取决于自己。究竟是刷手机还是看书,躺平还是运动,没有人知道。“四面墙理论”真的变成了现实中的四面墙,人不再位于舞台,被隔离的人扮演的只是自己。所有的关注点,所有的兴趣点,所有的自在倾向,都会集中涌现。
这时不一定要利用这段隔离完成什么,成就什么,或者实现什么。清楚的记录到自己的感知,更好的认识自己才重要。这个关注点,也许是斗室之中无法触及的,这也没关系。没这个斗室,如何能有这些所知?
人啊,“认识你自己”。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风云居 | Less is more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kangjian.net/blog/2033/